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第一章《声》复习自测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实例是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B.利用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的机械
C.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D.超声波导盲仪帮助盲人出行
2、敲鼓演员在表演时,常常会时重时轻地敲击鼓面,他这样做是为了改变鼓声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声速
3、有些场合的工人们会佩戴有耳罩的头盔,目的是( )
A.减弱噪声的传播 B.防止次声波对人耳的伤害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减弱噪声的产生
4、关于同学们听到的考试铃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铃声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 B.铃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铃声不能在教室墙壁上反射 D.铃声不能传递能量
5、下列距离不能用声波来测量的是( )
A.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 B.很长的钢管的长度
C.海水的深度 D.相距很远的两高山之间的距离
6、科学课上,科学老师经常利用扩音器讲课,关于扩音器的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提高声音的音调 B.增大声音的响度
C.改变声音的音色 D.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
7、将四个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设置一样的同一示器,波形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音叉每秒钟振动次数比甲少 B.丙音叉的音调比甲小
C.丁音叉的响度与甲相同 D.将甲音叉的音量降低可能出现图乙波形
8、如图,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边缘,一端伸出约为尺的一半,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并观察它的振动情况。然后减小钢尺伸出长度约为尺长的四分之一,再次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
A.声音变大 B.频率变高
C.振动变慢 D.响度变小 (第8题图)
9、山西永济普救寺中有一座莺莺塔,若游人在塔附近的一定位置以两石相击,便可听到“呱、呱”的回声,类似青蛙鸣叫,并且声音也变得格外响亮.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两石相击”主要是空气振动发声 B.“类似青蛙鸣叫”是指音色相近
C.“变得格外响亮”是指音调变高 D.“呱、呱”的回声一定是噪声
10、下列四幅图片与其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B.乙图蝙蝠的导航系统在太空中依然可能发挥作用
C.丙图正在发生的音叉把小球反复弹开,说明发生的音叉在振动
D.丁图自制橡皮筋吉他的橡皮筋绑紧程度相同时,细的橡皮筋是低音弦
11、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B.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D.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能穿透玻璃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物体振动发出来的,所以说话时声音是由舌头的振动发出的 (第11题图)
B.响度越大声音越大,所以只要响度大,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C.超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声波,所以人耳听不到的声波一定是超声波
D.物体振动可以发出声音,所以发声的物体一定正在振动
13、在敲击大古钟时,如果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大钟还会“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钟声的回声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14、假如声音的速度为340米/秒,人的反映时间是0.1秒,你面对一面高墙大喊一声,听果听到回声,那么你和高墙之间的距离至少为( )
A.大于34m B.大于17m C.等于17m D.等于34m
15、关于声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声波是靠介质传播的,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正常人耳能听到振动频率范围约为20赫兹到20000赫兹
C.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比水中传播快
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但保持原有的频率不变
16、小明无意中敲了一下桌子,发现桌子上圆形鱼缸中的金鱼立即受到惊吓,此时鱼听到声音的途径是( )
A.空气→ 水 B.桌子→鱼缸→水
C.桌子→空气→水 D.空气→鱼缸→水
17、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1m/s,那么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的情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教室内学生能更清楚地听到教师的讲课声 B.汽车的喇叭不能更起到原来的作用
C.铜管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效果会更差 D.我们听到万米高空的客机声时看不到飞机
18、有一种用超声波作子弹的枪,传统的房屋、石头、金属等掩体碰到这种武器无法起到作用.声波子弹枪内有一组串联的电磁片,每个电磁片就是一个小扬声器,声波信息通过电磁片逐级放大,达到对目标的攻击,要阻挡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子弹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
A.半导体网 B.磁性物质网 C.真空带 D.金属物质网
19、如图,把装有水的酒杯放在桌上,有湿润的的指摩擦杯口边缘使其发声,改变水量发现发出的声音不同.对此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手指摩擦为什么能使杯发出不同声音?
B. 声音是由水振动产生的吗?
C. 音调为什么会随水量变化而变化?
D. 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 (第19题图)
20、把一条粗细均匀的长金属管截成长度不等的四段,然后把这四段金属管由长到短依次排列悬挂起来,如图所示,若有锤子分别敲击四段金属管时,它们都会发出声音,其音调( )
A.最低的是金属管1
B.最高的是金属管2
C.都相同
D.跟敲击的位置有关 (第20题图)
二、填空题 (每空2分,共36分)
21、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不有直接听到对方的讲话,必须靠无线电话交谈,这是其中的原因是因为 。
22、把振动的音叉靠近一个用细绳吊着的很轻的塑料小球,音叉并没有碰到小球,球却发生了运动,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音叉的 通过 传给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可以听到由音叉发出来的声音。当把音叉放在真空的瓶子中时,音叉仍在振动但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却听不到了,原因是?? 。 (第22题图)
23、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装满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另一端听到三下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 传播过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从?? ??传播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从?? ?传播来的。
24、东坡有诗云:“若言声在琴弦上,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问君何不指上听?”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是 。
25、如图,将一把金属叉子拴在一根长约1m的线的中间,把线的两端分别缠绕在双手的食指上,缠绕多圈,插入耳朵,然后用叉子撞击坚硬的物体,等它垂下把线拉直时,你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通过撞击,金属叉子的 发出声音,声音主要通过 传递到人耳。
26、女高音与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是指 不同,这主要是由声源的振动 决定的;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 不同,这主要是由声源振动的 决定的, (第20题图)
还与距离发声远近有关。
27、爷爷做了如图所示的饮料瓶乐器,能吹奏出不同的音调。饮料瓶上有两排大小不一、高低位置不同的孔,上部的细管是吹气管。请你就这个饮料瓶乐器提出一个影响音调因素的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 (第22题图)
28、“棒打衣服水悄无声,棒举空中何其响”是描述一位妇女在河边洗衣服的动作的一句歌谣。从物理知识的角度解释:在空气中,由于光传播的速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声音传播的速度,棒打衣服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 传入远处人耳时,看到棒已经举到空中了。
三、探究题(每空3分,共21分)
29、小伟在学习小提琴的演奏过程中,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 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D材料的横截面积应为_________mm2。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
30、小黄同学的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们在窗处产,敲击玻璃时,小黄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表中的数据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四、简答题(第31题9分,第32题5分,第33题9分,共23分)
31、阅读:
会跳跃的声音
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距爆炸地点70千米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隆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160千米范围内却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30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声音怎么会跳跃过中间这片区域呢?
探究发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气温有关。气温高,声速大;气温低,声速小。地面上方不同高处的气温不同,声速也不同,声音在空气中向前传播总喜欢拣温度低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的空气时,声音便偏向到温度低的空气中去(图1)。这就像一列小孩和一列大人组成的队列,小孩和大人手挽手以相同节奏向前行进,由于小孩的步距小于大人的步距,结果整个队伍前进的方向便偏向小孩一侧。
如果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里温度高,那里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就会一会儿拐向高空,一会儿又拐向地面。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声音会跳跃的现象。
(1)文中提到的三个区域,哪个区域的温度最高? 。
(2)“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图2).试着运用上文提到的知识说明,远处寒山寺的钟声能传到枫桥江畔绝非诗人的臆造。
。
32、百米终点计时员,如果在听到枪声时形如计时,则他开始计时的时间比运动员实际起跑时间晚几秒?(已知声音速度340m/s)
33、一位旅客乘火车旅行,在火车行到一隧道口前一段距离时,火车第一次鸣笛。经过3s后,他听到回声,再过3s后,火车第二次鸣笛,此次只经过了2s的时间他就听到了回声,试求火车第一次鸣笛时离隧道口的距离及火车的速度(,设V声 =340m/s,旅客到车头的距离不计)。
八年级下第一章《声》复习自测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广泛应用于科技领域和日常生活中,但两者容易混淆,要加以区分。传递信息是通过声我们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传递能量是利用声我们达到一定的目的。
2、C 解析: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当时重时轻地敲击鼓面时,鼓面会因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所以声音的响度也会不同。
3、B 解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头盔,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目的是降低噪声的伤害。
4、B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或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波不但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还能在遇到障碍物时产生反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不但能传播信息还能传递能量。
5、A 声音的传播要依赖一定的介质,这种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地球到月球之间存在真空地带,声音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
6、A 解析:声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要素,而扩音机可以使声音增强,即增大了声音的响度;而声音的音调和音色不会变化。
7、A 解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频率是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就是物体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A、由图可知,甲为一个多的完整波形,而乙振动的不到一个波形,故乙音叉每秒钟振动次数比甲少,故A正确; B、甲和丙振动的频率是相同的,音调相同,故B错误; C、由图可知,甲的振幅大于丁的振幅,故丁音叉的响度与甲不相同,故C错误; D、音量降低,指的是减小响度,即减小振幅,甲乙不同的地方在于音调不同,故将甲音叉的音量降低不可能出现图乙波形,故D错误。
8、B 解析: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边缘,一端伸出约为尺长的一半,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然后减小钢尺伸出长度约为尺长的四分之一,若仍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频率会变快,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频率变高,音调会变高。
9、B 解析: A、“以两石相击”,石头会振动,振动会产生声音,故A错误; B、“类似青蛙鸣叫”是指的是与青蛙的音色相近,故B正确; C、“变得格外响亮”是指响度大,故C错误; D、如果有人喜欢听“呱、呱”的回声,回声不是噪声,故D错误.
10、C 解析:A、摩托车安装有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蝙蝠的回声定位是利用声波的传播,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所以在太空中不能够发挥作用,故B错误; C、正在发声的音叉把小球反复弹开,说明发生的音叉在振动,故C正确; D、在橡皮筋的松紧、长度相同时,其越细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细的橡皮筋是高音弦,故D错误。
11、D 解析: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这个实验说明了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12、D 解析:A.声音是物体振动发出来的,但说话时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发出的;B.响度越大声音越大,人耳能否听到还与距离、听力等有关。C.超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声波,所以人耳听不到的声波可能是超声波也可能是次声波;D.物体振动可以发出声音,所以发声的物体一定正在振动。所以只有D正确
13、B 解析:A、虽然停止敲击大钟,但是大钟仍然在振动,声音还不会停止,所以此选项正确.B、在人们敲响打钟后,大钟的振动不会立即停止,所以此选项正确;C、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所以此选项不正确; D、人的听觉不可能“延长”,所以此选项不正确;
14、C 解析:由于回声是来回的传播途径,那么间隔时间应大于t=1/2×0.1s=0.05s,那么要想听到回声,离高墙的距离应大于s=vt=340m/s×0.05s=17m。
15、C 解析:A、声波是靠介质传播的,但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本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正常人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约为20赫兹到20000赫兹,本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影响声速的不只是物质种类,在空气中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故声波在空气中(15℃)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在固体中传播较快,故本选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 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但保持原有的频率不变,本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6、B 解释:敲击桌子时,桌子发出的声音由桌子传给了鱼缸,并通过鱼缸传给了水,最后到了鱼耳中。
17、D 解释:A、假设学生离教师6m远,教师发出声音后,经过6s学生才能听到,不会更清楚,故A错误;B、汽车的喇叭声传播的太慢,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故B正确;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变为1米/秒,是正常时的1/340,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将变得很混乱,故C正确;
D、客机声音传来,飞机早看不到了,故D正确。
18、C 解释:超声波是指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要阻挡“超声波子弹”的袭击只需要一层薄薄的真空带。
19、D 解释:当用手指润湿后沿着杯口边缘摩擦时,是杯子和水发生了振动,当水量越大时,杯子和水越难振动,因此可以得出杯中的水量越大,音调越低,水量越小,音调越高.由题意可知,这里的“声音不同”是指音调,则应围绕音调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即探究“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是最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
20、D 解释:由于金属管的粗细、材料均相同,但长度不同,所以我们用锤子敲击四段金属管时,长的振动的较慢,短的振动的较快,即据图能看出,1管振动的最慢,频率最小,音调最低;4管振动的最快,频率最大,音调最高。
二、填空题
2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2、振动 空气 轻质的塑料小球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水管 水 空气。
24、声音的产生是因为琴弦(物体)振动。
25、振动 空气
26、 音调 频率 响度 振幅
27、音调的高低与孔的大小有关吗?(合理都可)
28、大于 空气
三、探究题
29、(1)ADF (2)ABC (3)0.88
(4)选取一根琴弦,用一定大小的力拉紧琴弦,拨动琴弦测出此时振动的频率,然后改变琴弦的松紧,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琴弦,测出此时的振动频率,进行分析、比较。
30、(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
(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3)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四、简答题
31、(1)半径70km~160km范围内的空气温度最高(2分)
(2)(共6分)由于声音的传播与气温有关,声音总是由气温高处向气温低处偏折(2分)。秋天的夜晚枫桥江畔的空气比较潮湿,高空中的气温较高,靠近江畔的低空温度较低(2分),寒山寺的钟声从温度较低的空气传向枫桥江畔(2分)。所以诗人能听到寒山寺的钟声绝非臆造。
32、∵v=S/t (1分 )
∴计时员少计的时间,也就是声音通过100m所用的时间: t=s/t=100m/340m/s (2分)
=0.29s(2分)
故答案为:0.29s.
33、解:设火车第一次鸣笛时离隧道口的距离为S米,火车的速度为V米/秒
2S=3s*V+340ms*3S (2分) 2x=8s*y+340m/s*2s(2分)
得x=612m (2分) y= 68m/s(2分)
答:(1)距离为612m (2)速度为68m/s。(1分)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