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梁思成
山东垦利一中 魏名宝 邮编:257500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解释的艺术规律。
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3、筛选各段中的关键语句并概括。
教学方式:以自读为主,以点拨为辅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科技论文,笔法灵活,内涵丰富,分析辨证,是一篇典范文章,可以使学生在习作中加以尝试。文中涉及一些术语,可能成为学生阅读的障碍。但是在指导阅读时,可以不做要求,只稍加点拨即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提要钩玄的训练,学习这篇文章,要重点训练学生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学习通过分析、综合的方式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预习题设计:
1、词语积累:
散漫零乱 层出不穷 悠然自得 千篇一律 大同小异 左睇右盼 荒谬绝伦 欲扬先抑 杂乱无章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段落 内容 特 点 共同之处
9 人民大会堂的柱子 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
10、11
12
13
14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乐曲中主题与变奏表现出的重复与变化。
2、展示卢沟桥图片。
在艺术创作中,许多艺术门类都有相通之处,比如书法、舞蹈、绘画、戏剧、建筑在表现空间方面往往都注重虚和实的结合,而音乐、绘画、建筑设计等也往往既要有重复,又要有变化,本文谈的就是这一类问题。
二、作者简介
梁思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建筑教育家。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十分重视吸取古建筑的精华以创造具有民族特征的新建筑。
三、题解
1、阅读第一段,弄清题目中“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
明确:“千篇一律”指的是艺术创作中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艺术创作的变化。
2、从题目看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似乎难以理解。但是,从文章来看,它们放在一起又是不矛盾,试说明“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文中的含义。
明确:“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和变化。
3、副标题中出现了“通感”一词,是否与修辞格意义上的“通感”相同?若不同,那么,在文中意思是什么?
明确:修辞格上的“通感”,也叫“移觉”。是指感觉器官之间的互相转换,如“梵阿岭上奏着的名曲”。这里不是修辞格意义上的“通感”“移觉”,而是事物间具有共性或共同特点的创作在人的认识上的一致反映。“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即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
四、自读课文:
(一)学生找出各段关键语句,划分并概括段意。
简单概括如下:
第1段指出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尤为重要。
第2、3段谈音乐。
第4段谈舞蹈。
第5段谈绘画。
第6、7段列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
第8段是过度到建筑艺术的介绍。
第15段在前几段举例、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明确指出:无论是个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往往都以建筑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
第16段生动形象地举出建造的楼房“‘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的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为今后的建筑事业提出更高要求。
第9——14段见下表
段落 内容 特点 共同之处
9 人民大会堂的几十根柱子 这一列和另一列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 一切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建筑,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取胜,既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
10、11 北京故宫的前三殿、后三殿,廊、庑、楼、门等 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时间与空间,重复与变化的辨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12 颐和园中的谐趣园 (与北京故宫相同)
13 颐和园的长廊 无尽的重复,千篇一律之尤者
14 回廊墙上的花窗 各具一格,千变万化
五、教师点拨:
1、从全文来看,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段谈在有持续性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尤为重要,可以看作是全文的总纲。
2、联系全文,说说“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强调了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的重要性。只有在时间持续、空间持续、时间和空间持续中才能表现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3、“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中的“这一点”指什么?
明确:绘画同舞台上的艺术一样,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
4、作者在谈到绘画艺术是综合持续时为什么连续列举了《清明上河图》和《放牧图》两副名画呢?
虽是不同内容的绘画作品,但在时间与空间的不断持续中,都在重复中的变化。
5、有人认为,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明确:谈音乐和绘画确实是为了谈建筑,文章倒数第二段里写到“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如果没有了前文的音乐和绘画,那么“手卷”和“乐曲”的说法就失去了依托。
6、文章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用了20个“一根”。连用20个“一根”的表达效果怎么样
明确:20个“一根”在语言上就给人以厌烦感,让人无法接受。也就是说,长廊的柱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形状,千篇一律的圆柱才能给人以特殊的感受,长廊需要的是重复,不是变化。
7、作者在讲到建筑的重复和变化时说:“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后文还说:“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可是在举例的时候,只列举了中国的建筑实例,没有举外国的例子,这是否说明本文的材料有不足之嫌呢
板书设计:
音乐艺术
舞台艺术
绘画艺术
艺术创作上的重复与变 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化尤为重要(持续性) 变化的统一取胜
建筑艺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