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初步学会通过实验绘制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学会查阅溶解度曲线。
(
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过程中,应用图表的方法。
(3)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感悟绝对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教学设想】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在上一课题中,已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的问题。本课时采取“探究式”教学。在教学的组织方面,以学生探究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进行物质溶解能力的学习,进而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来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由“冬天捞碱夏天晒盐”;利用溶解性无法比较出物质的溶解能力的大小。引出具体表示一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的概念:溶解度
观看,思考
由“海水晒烟”
“冬天捞碱夏天晒盐”引入亲切自然,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溶解度旨在建立定量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出示目标
口述学习目标
识标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其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比较分析
投放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性的几种错误比较
学生进行比较鉴别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归纳总结
引导归纳
学生归纳定量表示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四要素,自主探究出溶解度的概念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重点讲解
【设问】:定量表示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四要素有哪些?【设问】:如何准确的把握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总结】:描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四要素缺一不可。
小组讨论。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分析,可以很容易的分析找出答案思考有关问题。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小结:物质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称为这种物质在这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帮助学生理解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大小即溶解度。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巩固提高
投放针对性题目,进一步加深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学生认真回答问题准确把握溶解度概念
调动学生求胜的欲望。
重点讲解
1、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外因: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3、溶解度的表示方法4、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通过分析氯化钠的溶解度得出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外因只有温度。2、通过阅读课本,将图表转化为更直观的数轴表示,清晰易懂。3、比较两种表示方法的优劣4、通过分析曲线上的点、交点、线、面。从各个层面把握溶解度曲线。
使溶解度的学习变得简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难点突破。
课堂总结提升
回扣课堂引题“冬天捞碱,夏天晒盐”,加深对溶解度的认识。利用知识树小结,激发兴趣。
【总结、思考】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把握其重点。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及一定的结构框架。
由“冬天捞碱,夏天晒盐”引入课题,具体表示一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我们引入另一个概念:溶解度
引入课题
出示目标,学生识标。
出示目标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2.引导分析,归纳定量表示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四要素,自主探究出溶解度的概念。
合作探究
师生总结归纳溶解度的四要素。分析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讲解归纳
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具体解决有关溶解度的问题。2.集体交流,解答疑难。
自主学习
出示拓展作业
拓展作业
根据目标,学生自查。
回扣目标
1.学生完成课堂达标检测。2.教师总结点评。
课堂检测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