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质疑再解疑 设矛盾求真相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民勤县东坝中学 连世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2、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理解小说中的人物表现及主题思想。
2、体会小小说情节的曲性和语言的生动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那种感人肺腑的亲子之爱,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构思。
2、透过人物语言感悟父母的亲子之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比较、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矛盾导入
一篇《背影》,一篇《慈母情深》,使咱们深深感受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多么真挚、多么无私、多么崇高,而今天故事中的父母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将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他们的心是怎样的呢?(板题)
(二)、考查预习
1、考查生字词。
函(hán)馆 濑(lài )户 衣衫褴褛(lán lǚ )
衣衫褴褛:衣服破烂不堪。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慌乱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也说没精打采。
2、了解作者
川端康成:日本作家,日本现、当代小说家。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出生于大阪。主要作品有: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名作《雪国》。其它作品有《浅草的少男少女》《水晶幻想》《千羽鹤》《山之音》《古都》等。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
(三)、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
2、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课文。
在一条从神户海港开往北海道函馆的船上,一位贵妇人想从一对多子女的穷夫妇那儿收领一个孩子,而且开出十分优越的条件。穷夫妇经过商量,当天晚上,将大儿子送去了。但是第二天,这位父亲带着二儿子换回了他们的长子,不料换走长子的当天傍晚,改由母亲出面,又带着女儿换走了二儿子。然而事情并未了结,第三天上午,两口子一齐来到贵妇人跟前,最终将女儿也领了回去。最后,贵妇人不但还了孩子,还又送钱又帮找工作,他们一家团圆,过上了好日子。
(四)、精读感悟
1、过渡:你一开始想到故事的结局了吗?故事发展真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最使你感动的是哪些部分?到底发生了哪些转折?
2、直奔重点,探求真相。
、精读课文“发展、高潮”部分,完成练习。
A、穷夫妇几次去贵妇人房间?出场人物各是谁?目的是什么?理由是什么?神态表情怎样?
B、父母二人的措辞合理吗?其实质是什么?
C、贵妇人先后做出了怎样的决定?表现怎样?她最后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D、那么两位父母一开始为何做出“卖孩子”的决定呢?
、合作讨论
、汇报交流
A、穷夫妇四次去贵妇人房间。
第一次:父母二人去送大儿子。(神态表情:眼含热泪,难割难舍)
第二次:父亲送小儿子换大儿子。(理由:“接班人”、“次序不对”;神态表情:无精打采)
第三次:母亲送小女儿换小儿子。(理由:“长相和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不孝”;神态表情:失魂落魄)
第四次:父母二人领回小女儿。(理由:“太小”、“担心”“冷酷无情”;神态表情:痛哭失声)
B、父母二人的措辞显然有些牵强附会,但表面上的理由却是合理的、充分的,而且语气委婉。足见其态度之诚恳,用心之良苦。种种理由背后的实质则是:亲子之情,难割难舍,他们不愿丢弃任何一个孩子。
C、贵妇人第一次 “高兴地同意了”。第二次有些不高兴,勉强答应了。第三次换人“悲伤”、“落泪”,检讨,赠钱。尤其从贵妇人最后的表现,可以看出她也被夫妇二人深深地感染,这说明,亲子之爱是人类共同的情感。
D、父母二人一开始也是为了孩子,做出抉择的。一方面,送出的孩子不受罪了,还可以得幸福。另一方面,得到的“酬金”可以维持其它孩子的生活,能过得更好一些。
(五)、升华情感
1、过渡:是啊!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父母的心真是伟大啊!
2、师有感情叙述“引子”部分
诸位,把眼睛闭上五分钟,然后平心静气地想想父亲或母亲试试看。
你们的父母是如何深深地爱着你们,怀念子女的父母之心是多么温暖、多么广阔,直到现在不是依然使大家感慨万千、激动不已的么?啊,用不着闭上眼睛,你们大家无论早晚不是深深地感到双亲之恩么?
3、齐唱《该是回家的时候》
A、媒体播放音乐,学生齐唱《该是回家的时候》
B、师小结:愿天下所有的父母亲健康长寿。
(六)、领悟表达
1、出示练习。
文中对人物的描写侧重了什么描写?若把大量的语言对话细节以概括叙述表达的方式代替(如下文),效果有何不同?(投影出示)
但是第二天,这位父亲带着二儿子要换回他们的长子,陈词恳切,理由也无懈可击。不料换走长子的当天傍晚,改由母亲出面,带来了女儿,又要换走二儿子。做母亲的先是颇为难为情地表述了歉意,接着又可怜兮兮说了一番令人为之动容的理由。财主夫人看这母亲失魂落魄的样子,只好答应了。然而事情并未了结。第三天上午,两口子一齐来到贵妇人跟前,一见面就啜泣起来。财主夫人一再追问,两口子才嗫嚅地道出又想要回女儿的来意。自然道歉的话说得更为得体感人,对自己一再改变主意和差点舍弃亲生骨肉的做法又是解释,又是自责;边哭边说,其情切切,其状惨然。穷夫妇的一颗“父母之心”深深打动了贵妇人。最后自然是归还了孩子,连当初奉赠的钱也不要他们归还了。
2、比较探究。
3、汇报小结。
省略语言细节的叙述方式,照样能把事情说得清楚,但本文着力写对话细节不但使内容更加生动、感人,而且深化了文章主题。(父母之心的伟大之处跃然纸上,舍弃哪个孩子都不是,所有的理由都不过是借口,最后只好干脆承认:“宁可一起饿死也不愿割舍一个亲骨肉。”)
(七)、课外作业
续写故事结尾。
(提示:可以依本文结局,扩写故事,写成喜剧。也可以发挥想象,另编结局,写成悲剧。)
板书设计:
父 母 的 心(伟大) 写作特色
为了孩子,做出抉择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亲子之情,难以割舍 对话描写,生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