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文档属性

名称 最后一课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6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5-27 21:1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走近小说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
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有完整
的故事情节。
小说的三要素:
环境描写:
人物、情节、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于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gěng
zhuàn

duó
chéng
qídǎo
wǎn
chà
xuān
gēbo
zhòu

ào
yàoshi
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背景
词语
小结
理解
感悟
感知
复述
1、注意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的不同;
2、注意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变化;
3、注意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共同特点。
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
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玫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发些镇上的人。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学生
平时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今天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镇上 的人
其中有郝叟老头---
都很忧愁、很肃静
教师
平时
今天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平时“我”会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告别祖国语言,所以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与“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相呼应。
因为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
语言、神态、动作。
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背景:上学路上
人物
社会环境 : —
淘气 幼稚
严厉
开端:课前气氛
喧闹
肃静
不平常
韩麦尔:礼服 领结 小黑帽
镇上的人:神情忧愁
发展:上课经过
柔和严肃 痛惜自责 伤心激动
赞美法国语言: 一
高潮:下课时刻
脸色惨白
声音哽住
使出全力
无比悲愤
法 兰 西 万 岁
小弗朗士
韩麦尔生生
普鲁士士兵在操练
最美、钥匙
两个人
一堂课
最后一课
韩麦尔先生
小弗郎士
热爱法语
热爱祖国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