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3 5的乘法口诀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3 5的乘法口诀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17 22:3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时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1和相应的“做一做”及第53页练习十第1、2、4、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经历编排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掌握5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编口诀、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积累积极的学习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知道5的乘法口诀,并比较熟练地用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
一、情境导入
1.猜谜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赶快开动小脑筋,猜一猜吧!十个丫丫,分成两家。光会干活,不会说话。
2.数手指,引出新课。
(板书课题:5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师:1套福娃有多少个?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
(板书:5个 1个5 1×5=5 5×1=5)
师:两套福娃有多少个?用算式怎么表示?
2×5=10或5×2=10(板书)
师:3套有多少个福娃呢?4套呢?5套呢?你能自己算一算吗?(出示福娃图片及算式,学生试算)
(2)汇报交流。
师:谁来读一读你的答案?你是怎么算的?
2.深入理解。
(1)师:观察,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有2个5,而它们的结果都是10,可以用一句口诀来表示。(板书:二五一十)
(2)师:那么1×5=5 5×1=5口诀怎样编?
(板书:一五得五)
(3)师:那3×5=15 5×3=15的口诀你会编了吗?
(板书:三五十五)
师:看看我们刚才编写的口诀。利用这句口诀可以算出哪些乘法算式?
(4)师:请你打开数学书第52页,快看看福娃下面的每一行点子图,都是多少个?你是怎么数的?再看看右边让我们填什么?
师:我们刚刚总结了一部分5的乘法口诀,请你把点子图右边的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
(5)汇报交流。
师:我们一起来把5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板书: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师:四五二十这句乘法口诀可以帮我们算出哪些乘法算式?
你怎么算出五五二十五呢?(引导学生得出“五五二十五”这句口诀的推导过程)
①按照顺序数出来:5、10、15、20、25。
②用四五二十再加上一个五就是五个五,20+5=25;
③五个五等于三个五加两个五,也就是15+10=25;
④五个五等于两个五加两个五再加一个五,也就是10+10+5=25。
(6)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5的乘法口诀,你们看5的口诀共有几句?仔细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小结:口读“小数在前,大数在后”。
一句口诀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只有“五五二五”只能写出一个算式。
5的乘法口诀后一句比前一句多5。
上面的乘法算式中都有一个乘数是5,另一个乘数不同,积也不同;一个乘数是5,另一个乘数增加1,积就增加5。
(7)师: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记住这些口诀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利用规律记:5、10、15、20、25;
师:如果忘记了四五(  ),怎么办?
可以用三五十五加上一个五,15+5就是20;或者用五五二十五减去一个五,25-5=20。
3.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
三、巩固提升
1.背诵口诀。
对口令:一五(  ) 三五(  ) 五五(  )
口诀接龙:连续接龙,间接接龙。
→→→→
2.3×5=  5×4=  5×2=  5×5=
1×5= 2×5= 5×3= 5×1=
师:说说你用哪句口诀计算?
小结:通过同学们动手操作,推导出5的乘法口诀,知道了一句口诀一般情况下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有了乘法口诀,可以使计算更迅速。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5的乘法口诀)谁能背给大家听一听?
五、作业设计
1.课堂设计。
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十第1、2、4、5题。
2.课后作业。
敬请选用《智慧花朵》相关习题。
六、教学板书
5的乘法口诀
510152025
1×5=5  一五得五  5×1=5
2×5=10 二五一十 5×2=10
3×5=15 三五十五 5×3=15
4×5=20 四五二十 5×4=20
5×5=25 五五二十五
【教后反思】
教学时,面向全体学生,贴近生活实际,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时,凡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尽量多给学生探究的时间,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编出5的乘法口诀。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探索活动,在活动中凸显个性与共性的协同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