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度单位
第1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1、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第8页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要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地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地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2拃?”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2拃了呢?”
师:同学们,小裁缝不明白,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两个人的一拃的长度不一样。
师:看来测量长度还是需要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提出问题。
①教师出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并介绍:古人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进行估计和测量(出示图片进行介绍:伸开双手抱、用拃量、用脚量)。
②教师提问:仿照古人的办法,你能量一量你的课桌或数学书有多长吗?让学生展开讨论,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提示:想一想用你身体的哪部分去量比较方便?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
(4)小结。
结论:测量时,标准不同,测出的数据就不同。(板书)那么测量物体的长度,怎样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2.教学教材第3页例2。
(1)认识刻度尺。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它上面有什么?
(数字、小格、大格和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把它们叫做刻度线。)
师:在刻度尺上找到“0”,“0”在什么地方?表示什么意思?
(0在最左端,0表示测量某一物体时对应的起点。)
(2)认识1厘米。
师:1厘米有多长?
(课件演示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的距离就是1厘米。)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师:说明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是1厘米。
(板书:厘米可以用“cm”来表示。)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请同学们找找,我们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图钉的长大约1厘来……)
师:谁能用手势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
(板书: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师:从0到2是几厘米?4厘米有多少格?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
3.教材第3页例3。(用厘米量。)
(1)每人发一张纸条,请同学们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2)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我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3)课件演示测量纸条长度的过程。
(板书:把尺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教材的长、宽,铅笔的长。
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评价订正。
2.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一起对本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总结。
五、教学板书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1.测量时,标准不同,测出的数据就不同——长度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
2.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3.用刻度尺量:把尺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使学生亲自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指、认、量、说和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历了认识厘米、建立长度单位观念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充分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