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2 认识米 用米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2 认识米 用米量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03 16:1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相应的“做一做”和第8页练习一第3、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米,建立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联系生活实际,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探究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等。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量黑板的长?
请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黑板的长。
提问:这样的测量你感觉怎样?
学生可能说:我感觉很累或很麻烦等。
讲述: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黑板的长很麻烦。谁有更好的办法呢?
(板书: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师: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都要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教学例4)
(1)师:请同学们猜一猜1米有多长,并用手势比画比画。
(2)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卷尺,比一比,看和米尺是不是一样长?刻度是不是一样?
(3)体验“米”。
师:米到底有多长?
a.各小组互相量一量,从脚底量起,1米到了身体的什么部位?
b.让学生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
同桌两人,一人伸直双臂,一人用米尺量,发现伸直的两臂的长度大约是1米。
让学生用米尺测量讲台,从地面到讲台桌面的长度也是1米。
2.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教学例5)
(1)课件演示米尺与长10厘米的刻度尺,并演示1米里面有多少个10厘米。
(2)每个小组先测量出1米长的绳子,再量一量有多少厘米。
(3)讨论、汇报、归纳。
(教师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长正好是1米,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个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1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如图)。
 
(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声读两遍)
3.用米尺量。
(1)交流:如果让你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你要怎样量?同桌互相说一说。
(2)讨论:尺子如果不够长,应该怎么办?
学生汇报。
(3)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直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用尺子要放平放直。尺子不够长,量一次作一个记号,再用尺子接着量,然后把量的结果加在一起就是这个物体的长度。所以,量的时候一定要几个同学合作,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提升
完成教材第4页下面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师总结:同学们通过亲自测量知道了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并且学会了用米测量较长的物体,真是了不起!
五、作业设计
1.课堂设计。
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4题。
2.课后作业。
敬请选用《智慧花朵》相关习题。
六、教学板书
认识米 用米量
1.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米=100厘米
【教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并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课始,我运用让学生量黑板的长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感受到用“厘米”作单位太麻烦,从而产生学习较大长度单位的兴趣,接着我出示米尺,让学生直观感受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经历用米尺测量身高以及桌面的长度等活动,通过比较,建立1米的表象,从而在学生头脑中留下1米到底有多长的深刻印象。再让学生通过比比、看看、数数等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