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件+素材(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件+素材(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7-04 21:25:38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课堂讲解
2
课时流程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
声速和回声
课后作业
逐点
导讲练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到的声音??
点击图中物体发声
知1-讲
1
知识点
声音的产生
思考:敲鼓时,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呢?
点击画面播放
知1-讲
弹吉他,倾听并观察。
点击画面播放
知1-讲
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你能看到音叉在振动吗?
请设计实验来演示音叉的振动。
点击画面播放
知1-讲
正在发声的物体,简称发声体,也叫声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1-讲
【例1】
如图所示,小丽和本组同学用音叉进行了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实验探究。
(1)如图甲所示,小丽用木槌敲击了音叉,
她听到了
______发出的“嗡嗡”的声音;
(2)如图乙所示,当小丽把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能感
觉到发声的音叉在______;
振动
音叉
知1-讲
(3)同组的小明同学认为,物体发声的条件能感受、体
验,也能观察,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该实验
的设计和操作正确的是(??)
A.
可以用小钢球或者玻璃球替代乒乓球
B.
音叉发声后,应手持音叉靠近乒乓球
C.
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运动
D.
经过一段时间,乒乓球不再被弹开时,仍然可以
听到声音
B
知2-讲
【解析】
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时,由于音叉振动不易观察
到,我们可以用音叉靠近容易被弹起、便于观察
的乒乓球,通过乒乓球的运动显示放大音叉的振
动。振动和运动不同,振动是物体的往复运动。
经过一段时间后,声音不再产生,我们将听不到
声音。
知1-讲
(1)用转换法显示发声体的振动;
(2)用铁架台和乒乓球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时,应选
用容易被弹起、便于观察的物体放大显示音叉的
振动;在操作中,为了避免乒乓球是因为铁架台
的运动引起的变化,应该手持发声音叉靠近乒乓
球,而不是拿着铁架台让乒乓球靠近音叉。
知1-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是东林书院名联,其中涉及的发声体分别是(  )
A.气体、液体、固体
B.气体、气体、固体
C.气体、液体、气体
D.固体、液体、气体
1
A
知1-练
(中考·咸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如图所示的是湖北崇阳出土的商代铜鼓,是研究我国古代青铜艺术和奴隶社会礼乐制度珍贵的实物。轻敲鼓面,它能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是因为鼓面仍能发生________。
2
振动
知2-导
2
知识点
声音的传播
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
美妙动听的音乐,还可以听到远处汽车的喇叭声,那
么我们不禁要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
知2-讲
水波:一块石子投入
水中,水面会上下运
动,一圈一圈向外传
播。
与水波相似,音叉振
动使得它周围的空气
也像水似的,产生波
动,并向四周传播。
知2-讲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类比法:用我们熟悉的水波来帮助认识认识声波。
知2-讲
点击画面播放视频
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知2-讲
思考:小朋友一拍手,鱼就乱跑,说明了什么?
结论:液体能够传播声音。
知2-讲
结论: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大量的实验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
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
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知2-讲
如图是物理活动小组成员在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传播时的一些场景。
【例2】
右边小组成员左耳紧
贴桌面,将右耳塞住,
仍能听到声音
在水中撞击石块
能听到声音
电铃声逐渐减弱,
最后几乎听不到



知2-讲
(1)甲图说明声音在_____中传播;乙图说明声
音在___________中传播;在丙图中,当向
外不断抽气时,电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
在______中不能传播。
(2)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
固体
液体和气体
真空
介质
知2-讲
【解析】
用理想实验法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知2-练
1
如图所示的实验中,佩铃用手指甲轻轻地在木板桌面滑动,附近的其他同学听不到声音,但小明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却听到了声音。这个实验肯定能说明(  )
A.空气能传播声音
B.桌面上的笔能传播声音
C.桌面上的书本能传播声音
D.木板桌面能传播声音
D
知2-练
2
在月球的表面上主要是岩石和尘埃,有人说飞来的流星打在月球表面的岩石上,会像演无声电影一样,在其附近听不到一点声响,这是因为(  )
A.月球表面的岩石受到流星撞击不发声
B.流星撞击岩石声音太小,人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缺少传声介质
D.原因不明,尚待探索
C
知3-导
3
知识点
声速
夏天电闪雷鸣时,闪电和雷鸣是同时产生的,为
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说
明什么?
知3-导
1.
声速是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
,它的大小
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2.
声速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知3-讲
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
的现象。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
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回声到达人耳比
原声晚不足0.1
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
声加强。
4.
二级结论: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障碍
物距听者至少为17
m(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知3-讲
【例3】
〈开放题,信息题〉小伟同学所在的课外科技活动小组,通过实验测出了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如下表所示)。认真阅读表格,你一定能有所发现。请你写出其中的任意两条。
几种物质中的声速v/(m·s-1)
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一般不同
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空气(15
℃)
340
煤油(25
℃)
1
324
空气(25
℃)
346
水(常温)
1
500
软木
500
海水(25
℃)
1
531
铜(棒)
3
750
大理石
3
810
铁(棒)
5
200
铝(棒)
5
000
知3-讲
运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对表格中不同介质中的声速
进行观察比较,可以得出“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一般不
同”;排除软木,可看出:一般来说,固体中的声速
最大,液体中的声速次之,气体中的声速最小。对
不同温度下空气中的声速进行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道: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够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究其原因,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气体传声快
   
B.液体传声快
C.固体传声快
   
D.原因不明,尚在探索中
知3-练
1
C
发声
真空
传播
人耳(听到声音)
介质
声速
振动


发声体
不能传声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声音
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4.
在研究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中,利用了放大法;
在研究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中,利用了理想化实
验法。
如图所示,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移近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当两者接触
时,可观察到小球被音叉反复弹开的现象。如果音叉不发声就观察不到此现象。你能解释此现象吗?
1
解:发声的音叉在振动,会将靠近的泡沫塑料小球弹开,而不发声的音叉不振动,所以不会弹开泡沫塑料小球。
游泳时,即使是潜在水底也能听到岸上的声音,
这是为什么?
2
解:因为水可以传播声音。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3
C
4
渔民通过播放鱼类喜欢的音乐,将鱼群诱入渔网,如图所示。鱼儿能听到音乐声说明(  )
A.固体能够传声
B.液体能够传声
C.气体能够传声
D.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声
B
5
(中考·北京)
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有三处堪称奇观的声学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______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的音响效果。?
回声
请完成教材习题
T3-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