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讲【读写综合】“时间的足音”读写提升
经典引路
时间机器
[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为了方便,姑且将他称为“时光旅行者”吧。他有一双深邃的灰色眸子,闪烁之间,熠熠生辉。他红光满面,显得容光焕发,往日的苍白疲倦消逝不见。气势熊熊的火苗在壁炉里跳动着,经过银质的百合花灯盘,白炽灯的光亮透过玻璃杯,跃然点染在杯中的气泡上。我们享受地坐在他专门为我们准备的椅子上,天哪,这些椅子简直无与伦比的舒适,我们舒服地仰卧在它们的环抱之中,内心感到无尽的满足。吃过晚饭的人们,思绪也似乎更喜欢纵横驰骋,肆意洋洒而不甚苛求谨慎。而这样的思维状态也开始令谈话的气氛变得闲适而自在。于是他开始将这个难懂艰深的话题为我们讲解开来,边说着,边不时地用自己细长的食指指示关键内容。慵懒地蜷坐在椅子上聆听的我们,甚是佩服他言语间流露出来的激情,智慧,以及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尽管我们认为他所阐述的,不过是一个新的谬论而已。
“你们仔细听好了,接下来我要反驳一两个几乎被全世界公认的事情。例如你们在学校里面学过的几何学,其实根本就是整体建立在错误观念之上的一门学科。”
长着一头红发的菲尔比叫起来:“要是从这里开始讲起,我们是不是扯得有点太远啦?”这个家伙天生喜欢与人争辩。
“虽然你现在这么说,但是我相信你们很快就会承认我说的,而且会明白我不是在向你们兜售什么无稽之谈。在数学世界里,没有一条宽度为零的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直线)以至于所谓的平面也就同样是不可能存在的,它们全是些存在于现实之外的抽象概念而已,想必这些你们肯定都知道的。”
“是啊”心理学家说道。
“其实,一个真正存在的立方体也不可能只有长、宽、高。”
“这我就不同意了,”菲尔比又反驳道,“固体当然有理由存在了,因为所有实在的物体都……”
“我知道大多数人都会这么认为,不过你先听我继续分析,一个真正的立方体可能只存在于某个瞬间吗?”
“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菲尔比说道。
“我是说,如果在时间上无法持续,一个立方体真的能够存在吗?”
这下菲尔比也陷入了沉思之中。时光旅行者继续说:“其实道理很明显,世界上任何一个实际存在的物体,都要具备四个维度——长度,宽度,高度,和时间持续度,并不断向这四个方向伸展。换句话说,其实世界本由四维组成,除了一直被我们称为空间的三维平面,还有剩下的第四维,那就是时间。不过,由于人类的意识从生命伊始直到生命终结,都始终沿着时间的同一方向运动,断断续续却不曾往返,所以现在人们总是喜欢在前三维与第四维之间划上一条明显的界限,尽管其实际上并不存在。从某方面来说,这一事实会被我们忽略掉,也是由人类先天固有的不足导致,关于这点我稍后讲解。”
一个年纪不大的人拿出他的雪茄烟,似乎有点胆怯似的将烟在灯火上点燃:“这个嘛……这一点……说的确实很精辟。”
年轻人的话大大提升了时光旅行者的兴致,他开始滔滔不绝起来:“本来就是啊,其实最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大多数人竟然根本没意识到这一点。甚至当很多人的研究视线已经涉及到第四维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其实所指内涵正在于此。我们只是换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方式来看待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时间,而这也就是第四维的内涵所在。你们之所以没有听说过其他有关第四维的独到见解,其实只是那些愚蠢的家伙没有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罢了。”
“我确实没听说过。”一位地方官员说。
“确实不假,在数学家们的眼中,空间只能由长、宽、高三个维度组成,而且有一个亘古不变的验证法则,那就是这三个维度可以通过构成直角的三个平面得以显示出来。不过当然也存在一些颇具探索精神的人不满足于只有三个维度构成的直角。如果再多出一个维度会如何呢?是否可以建立起四维几何呢?就在一个月之前,西蒙·纽科姆教授还试图向纽约数学协会阐释关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呢!众所周知,想要表现一个三维立体图,只能够建立在两维的平面基础之上,这是常识,所以,他们同样认为,只要能够掌握透视法,完全可以在三维的基础之上,建立起四维的几何,你说是吗?”
那个地方官员皱起了眉头,俨然一副陷入深思的样子,咂巴着双唇,好像在回味刚才时光旅行者所说的话。片刻过后,突然喜形于色,说道:“嗯,是啊!嘿,这下我明白啦。”
“呵呵,不瞒你们,其实我已经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钻研四维几何的问题上了,也得出了很多听起来非比寻常的结论。举个例子吧,比如我们将一个人不同年龄段的肖像摆出来,8岁的,15岁的,17岁的,还有23岁的,等等。很明显这就是在用一种三维的视角来试图呈现出四维的生命,因为这些肖像仅仅是他生命中某些阶段的片段状态而已,而且永恒如此,不会变化。”
为了能够让大家充分吸收自己刚才说的道理,时光旅行者特意停顿了片刻,稍作休息之后继续讲解。“我这里有一张常规的记录天气变化的科技图表。我们可以看到,昨天白天气压很高,晚间又下降了,今天早晨再次上升,之后缓慢下降。我的手划过的这条曲线则清晰地呈现出了这段时间内气压的变化。大家看到的这条被气压表里的水银勾勒出的线条,并不是在我们通常意义所说的三维空间之内产生的,而不可否认,它确实真真正正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所以我们也可以大胆得出结论,这条线的延伸方向就是时间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四维。如果是思维比较缜密的人,肯定也明白了,其实时间也不过是空间的一种。”
“如若真如你所说,时间是属于空间的第四个维度,为何从古至今人类都从未如此认为呢?时间一直被看成一种独立的存在。”医生忍不住插话,说话时眼睛还不忘死瞅着炉子里一块熊熊燃烧的煤炭。“如果真如你所说,既然我们能在三维空间自由活动,同样也应该能够在时间里自由活动,可为何无法实现呢?”
“恐怕并非如此吧?在两维世界里面,或许我们还能够真正的任意活动。但是在三维空间里,可就不一定了,除了前后,左右,这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运动,你能随意上下运动吗?别忘了还有一种叫做万有引力的东西将我们固定在地面之上呢。”说着,时光旅行者不觉笑了。
“也不完全是这样,”医生还要辩解一下,“可以用气球啊!”
“那么在气球发明之前呢?人类根本无法完成随心所欲的上下运动。除非是不连贯地跳几下,或者根本就是脚下的地面高低不平而已。”
“但事实还是我们能够实现上下运动,不是吗?”医生还是不服输。
“而且往下确实比往上容易得多啦!”
“在时间里人是不能随意运动的,你能从眼前这一刻消失吗?”
“亲爱的老兄啊,你现在正在犯一个全世界人们都会犯的错误。我们时刻不停歇地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离开从当前的瞬间,因为人类的精神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她不是物质构成的,也没有空间维度,随着我们的生命从诞生到死去,它一直沿着时间维度匀速向前行驶。就像一个身处50英里高空的人肯定会往下掉的道理一样。”
心理学家又赶紧来插一句:“关键是,你能走到空间的任意一个方向,任意一个角落,但是在时间里却行不通啊!”
“正是同样的想法,才得以催生出我这一了不起的发现。想象一下,我开始非常聚精会神地回忆过去的一件事,整个心神便回到了此事发生的时刻,就像你们经常抱怨我的心不在焉那样。这时,虽然我的双脚仍在此时的原地,但是我的整个人似乎已突然回到了过去那个时刻。所以你说人类无法在时间里运动其实是毫无道理的。有些事实确实不得不承认,比如野人猛兽没有办法让自己悬浮在六英尺的空中,但是人类的高级也正在于我们脱离了蛮荒,学会用气球来对抗万有引力。那么既然如此,为何我们不能更大胆地设想一下,人类完全可以在时间的维度自由行驶,不管是加速,暂停,还是逆向行驶。”
菲尔比有点词穷了:“这个嘛,确实是完全有……”
“还有什么顾虑吗?”时光旅行者追问道。
“可是这违反了常理啊!”菲尔比说。
“什么常理呢?”时光旅行者又问。
“反正你就是说服不了我,管你怎么巧舌如簧。”菲尔比最后说道。
时光旅行者并不急着反驳,“不管能不能说服你,至少我已经将自己研究四维几何的目标向你们展示清楚了。甚至,一个粗略而新奇的构想在很久之前就已经不断地在我脑海中闪现,我要造一台真正的“时间机器”去时间之维里纵横驰骋!通过它,人类可以畅快地穿梭于时间与空间之维,是退是进,是快是慢,完全由操控者决定。”
思考:你能概括时间旅行者穿越时空的原理吗?
二.基础过关
1.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1962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一书,重点介绍了罗广斌与杨益言合著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B.有着优美原始牛态的黔东南山区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是当地政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要金山银山?还是贤绿水青山?似乎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C.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使用的“鸳鸯阵”是一种以小股少兵为卞的战术,采用这种战术可以更好地在我国南方抗击海寇。
D.海上丝绸之路有三大航线:一是东洋航线,由中国至朝鲜、韩国及日本;二是南洋航线,由中国至东南亚诸国;三是西洋航线,由中国至南亚、西亚、东非甚至美洲诸国。
答案:
B
解析
标注
【知识点】基础知识
2.(2014~2015学年北京海淀区初三上学期期末第5题2分)
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和表达需耍,在横线处补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十年牵线,巧匠做好媒?
???????????????????????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该工程于2003年12月开工,能工巧匠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做媒”,终于牵好了这条南水北调的“红线”。这条输水干线跨越千里,从湖北丹江口水库引水,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开挖渠道,在郑州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最后到达北京、天津,汩汩清流缓解了北方多个城市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
丹江引水,京津清泉来
千里开渠,南水泽北地
输水北上,千里通渠长
一渠淸水,润泽千万家
答案:B
解析
标注
【题型】语段概括
【知识点】综合性学习
3.(2014~2015学年北京密云县初三上学期期末第5题)
诗人余光中参加一次文艺颁奖仪式,获奖者大都是黑发晚辈,只有余光中是白发老者。余光中风趣睿智的致词赢得了满堂喝彩。下列选项中余光中最得体的致辞是
A.一个人年轻时同老头子一同获奖,表示他已经成名;可年老时还能同小伙子一同获奖,说明他尚未落伍。
B.我这老头子能与年轻人一同获奖,首先感谢评委的公正,一视同仁。
C.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年轻人能赶上我,我十分欣慰。
D.我虽然是个老头子,但我的心态年轻,我永不服老,所以能和年轻人同台领奖。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语言的得体,A项中的表述,既表达了对年轻的人赞颂,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努力向着更优秀的方面前进,符合题意。
标注
【题型】交际语用
【知识点】交际语用
三.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阅读
菩萨蛮·金陵怀古①
[宋]康与之
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缥凤不来游,台②空江自流。
下临全楚地,包举③中原势。可惜草连天,晴郊狐兔眠。
【注释】①康与之作本词时,金人拟渡江南下,当时朝廷奉行逃跑和妥协的政策。②台:指凤凰台。此处化用了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诗句。③包举:指包抄而攻取。
1.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金陵城从古到今由????????????转????????????的变化。
2.结合词的内容及注释,具体说说词人为何而深感“可惜”。
答案:1盛
;
衰
2作者为曾经“古来六代豪华盛”的繁华胜景变成今日“缥凤不来游,台空江自流”“可惜草连天,晴郊狐兔眠”的满目衰颓而感慨惋惜。作者更为曾经“龙蟠虎踞金陵郡”“包举中原势”的战略要地,如今被奉行逃跑和妥协政策的朝廷放弃而叹息痛心。
解析
1.词的上阕思接千载,写历史长河中的金陵。金陵群山屏障,大江横陈,是东南形胜之地,自三国吴孙权建都于此,历东晋、宋、齐、梁、陈,六朝为帝王之宅,豪华竞逐,盛极一时。起二句,即概述那一段灿烂辉煌的往事,随着政权更迭,国都无移,金陵的繁华已成古迹。“缥凤”二句,情绪陡落千丈。由字面可看出,明显是化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缥凤,淡清色的凤鸟。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花盝冈。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有三鸟翔集于此,状如孔雀,五色文彩,鸣声谐和,众鸟群至,遂筑此台以纪其瑞。见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江南东道·升州·江宁县》。由于李白诗为人们所熟知,而读者不难联想而及同诗中“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等名句,局部返观为整体,十个字带出了一连串意境,当年“豪华”之盛,今日萧瑟之衰,种种画面遂一而过,因此为由盛到衰的变化。
2.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与主题把握,需返回原诗联系上下句进行解答。“下临”二句,视通万里,置金陵于有利战略地位。“全楚地”,语见唐刘长卿《长沙馆中与郭夏对雨》诗“云横全楚地”,泛指长江中游地区。春秋战国时,此系楚国的腹地,故云。“包举”,包抄而攻取。二句说金陵为长江下游的战略要地,与长江中游诸重镇共同构结成包抄中原的态势。按当时军事方略,南宋如欲北伐收复中原失地,可于长江中、下游两路出兵,一路自鄂州(今武汉市一带)出荆襄,直趋河路;一路自金陵等地出淮南,迂回山东。倘若更置一军自汉中出,攻取关陕,三路进击,则尤佳。词人能够高度评价金陵在北伐事业中所占据的重要战略地位。可是,以高宗为首的南宋统治集团只知向金人屈膝求和,不去利用金陵的战略位置。
面对这一冷酷的现实,词人的激情不禁再一次跌到冰点。“可惜草连天,晴郊狐兔眠!”一声长吁,包含着沉重的失望与痛苦。因此感到“可惜”
标注
【知识点】创作背景;事件/典故;词;【诗歌】情感主旨
【题型】【诗歌】情感主旨题;【诗歌】文意理解题
【能力层级】分析综合
(二)文言文阅读
煮饭成粥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①,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②?”
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③不?”
对曰:“仿佛志之。”
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④,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①箅(bì):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著箅,放箅子。②馏:蒸饭。③识:记住。④更相易夺:相互修正失误遗漏。
1.解释加粗字
1宾客诣陈太丘宿???
诣????????????
2俱委而窃听???
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3.用自己的话概括元方兄弟俩煮饭成粥的原因。
4从全文看,元方兄弟具有????????????的品质;其父陈太丘是????????????的人。
答案:1;到;2全,都
2.能够这样,只要喝粥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做成饭呢?
3.兄弟俩烧火做饭时,因都停下来偷听父亲和友人谈论问题,忘了放箅子,米都落进锅里,因而煮饭成粥。
4.聪慧好学
;
教子有方
解析
1本题考查字词释义。(2分)
本题考查字词释义。(2分)
2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关键字“但、糜、饭”的含义,保留“何必……也”的疑问句式。(2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注意把起因、经过分别交待清楚,“炊忘箸箅,饭落釜”一句翻译清楚。(2分)
4本题考查人物评价。结合人物所做的事、人物身份、人物关系进行思考概括,用四字词语作答。?(4分)
标注
【知识点】记事类
【题型】实词理解题;翻译题
四.现代文阅读
(一)美文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更好列小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痴。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至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梁醋。
冯至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模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院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痛,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趴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1.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2.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
3.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4.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
答案
1
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
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
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
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2
①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的友善。
②“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表现出调皮可爱的一面。
③想吃粘糕,又听话,可见“我”的乖巧。
④想吃粘糕又呆在那里不说话,表现出矜持的一面。
3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4
选“磨房里外”。
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
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
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选“冯歪嘴子”。
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
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
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品味文学作品句子中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什么情感。句子“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句子“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句子中有“快了”、“长了”“跑去了”、“开花了”等,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句子“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起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2.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人物形象的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由原文“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可知,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的友善。由原文“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可知,“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表现出“我”调皮可爱的一面。由原文“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可知,想吃粘糕,又听话,可见“我”的乖巧。由原文“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可知,“我”想吃粘糕又呆在那里不说话,表现出矜持的一面。
3.本题考查了赏析小说的叙事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三抓一想”,一抓作者的写作视角,首先确定作者是运用第几人称进行叙述的,然后要根据人称的表达效果,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二抓小说的叙述方式,阅读作品,了解其叙述方式,然后分析具体的表达效果。三抓小说的叙事线索,首先确定叙述线索,是单线还是双线,然后根据具体线索分析其作用。一“想”作品的叙述背景,叙述背景主要起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的作用,有的背景还富有象征意义,在分析时考虑这方面的作用。由原文“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可知,文章运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由原文“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可知,文章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文章从“夏天”到“秋天”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由原文“从此那磨房里面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可知,文章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4.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是否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本题不管是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果选“磨房里外”为标题,理由可以从交代文章发生的背景、构建故事情节和“里外”的深层含义来考虑。如果选“冯歪嘴子”为标题,可以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和文章主旨方面考虑。
标注
【题型】【文学】人物形象题;【文学】拟标题
【知识点】小说
(二)真题演练
(2016~2017学年江苏南京秦淮区初二下学期期中第16~19题13分)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锈损了的铁铃铛
宗璞
①秋天忽然来了,从玉簪花抽出了第一根花棒开始。那圆鼓鼓的洁白的小棒槌,好像要敲响什么,然而它只是静静地绽开了,飘散出沁人的芳香。
②花园有共同的声音。一个风铃,在金银藤编扎成的拱形门当中,从缠结的枝叶中挂下来。这风铃很古老。是铁铸的,镌刻着奇妙的花纹。铃中的小锤很轻巧,用细链悬着,风一吹,就摇摆着发出沉闷的有些沙哑的声音。似乎在提醒,沉睡的草木都在活着。
③“铁铃铛!”孩子们这样叫它。勉儿,孩子中间最瘦弱的一个,常常站在藤门近处端详。风铃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从他装满问号的眼睛可以看出,他觉得这铃很神秘。
④风铃那沉闷又有些沙哑的声音,很像是富有魅力的女低音,又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⑤勉儿常常梦见那总不在家的爸爸。勉儿梦见自己坐在铁铃铛的小锤上。抱住那根细链。打秋千似的,整个铃铛荡过来又荡过去,荡得高高的!他掉下来了,像流星划过一条弧线,正落在爸爸的书桌上。各种书本图纸一座座高墙似的挡住他,什么也看不见。爸爸大概到实验室去了。爸爸说过.他的书桌已经够远,实验室还更远,在沙漠里。沙漠是伟大的。
⑥“爸爸!”勉儿大声叫。他的喊声落在花园里,惊醒了众多的草木。小棒槌般的玉簪花吃惊地绽开了好几朵。紫薇怀疑地摇着—簇簇有皱褶的小花帽。马缨花到早上才有反应。在初秋的清冷中,它们只剩了寥寥几朵,粉红的面颊边缘处已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
⑦“你在这里!铁铃铛!”勉儿上学时照例招呼老朋友。他轻轻抚摸铃身,想着它可能累了。
⑧风铃忽然摇动起来,幅度愈来愈大,素来低沉的铃声愈来愈高昂、急促,好像生命的暴雨尽情冲泻,充满了紧张的欢乐。众草木用心倾听这共同的声音,花园笼罩着一种肃穆的气氛。勉儿也肃立。那铃勇敢地拼命摇摆着,继续发出洪钟般的声响。声响定住了勉儿,他有些害怕。
⑨“它把自己用得太过了。”紫薇是见过世面的。
⑩好一阵,勉儿才迈步向学校走去。随着他远去的背影,风铃逐渐停下来,声音也渐渐低沉,最后化为一声叹息。不久,叹息也消失了。
?勉儿从学校回来,走过花园,风铃沉默着。那吊着小锤的细链僵直了,不再摆动,用手拉,也没有一点动静。他自己的心悬起来,像有一柄小锤,在咚咚地敲。
?他没有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便和妈妈一起到沙漠中了。无垠的沙漠,月光下银子般闪亮。爸爸躺在一片亮光中,微笑着,没有一点声音。
?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
?勉儿累极了,想带着爸爸坐在铃上回去。他记得那很简单。但是风铃只悬在空中,小锤子不垂下来。他站在爸爸的书桌上,踮着脚用力拉,连链子都纹丝不动。铃顶绿森森的,露出一丝白光。那是裂开的缝隙。链子和铃项粘在一起,锈住了。
?如果把它挂在廊檐下不让雨淋,如果常常给它擦油,是不是不至于?
?“它已经很古老了,总有这么一天的。”妈妈叹息着,安慰勉儿。
?花园失去了共同的声音,大家都很惶惑。玉簪花很快谢了;紫薇的绉边小帽都掉光了;马缨只剩了对称的细长叶子敏感地开合,秋雨在叶面上滑过。
?那只锈损了的铁铃铛被取下了,卖给了古董商。勉儿最后一次抱住它,大滴眼泪落在铃身上,经过绿锈、裂缝和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缓缓地流下来。
(有删节)
1.怎样理解第?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
2.第6自然段中划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请分析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妙处。
4.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答案
1.①爸爸在沙漠中执着于科技实验,倾尽心血和智慧,就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1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2分)。②表达了对爸爸奉献和牺牲精神的赞颂(1分)。
2.①赋予草木以人的情态,既形象生动,又与前文以草木的“沉睡”、后文草木的“惶惑”相呼应。(或:用排比手法描绘玉簪棒的“吃惊”、紫薇的“怀疑”、马缨花的“才有反应”,营造出清冷、紧张的氛围,为下文写爸爸的逝去伏笔。)(2分)②草木“寥寥几朵”“已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一语双关,暗示着爸爸生命的时日已不多。(2分)
3.①写勉儿的“大滴眼泪”,表达勉儿的伤痛和对爸爸的深切怀念,细节描写生动感人。②风铃的“绿锈”“裂缝”“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就是爸爸艰辛而疲惫的人生写照,表达了对爸爸的深沉赞颂之情。③收束全文,照应标题,既给人戛然而止之感,又使文章结构浑然。
4.①铁铃铛是铁铸的风铃,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寄托着爸爸对勉儿的爱和期望。②铁铃铛是爸爸命运的象征,“尽情地唱过”,却“把自己用得太过了”。爸爸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奉献了青春,牺牲了生命。③铁铃铛是文章的线索,贯穿着爸爸的执着与逝去、勉儿的思念与回忆。
解析
1.本题考查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含义题,是现代文高频考点之一。一般分为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即语境义),显然本题为语境义。结合文本内容可知,铁铃铛即父亲精神的象征,体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本题为句子作用题。句子一般分为结构句(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和内容句(情感主旨句、人物描写句、景物描写句等),考生要关注此类题型。句子作用难度会升级为综合题,会结合其比如情节作用等他考点考查。本题问的是,草木醒后各种情态的作用,答题一要答出“什么样的情态”,二要答出在文中的作用。
3.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题。本句在段末,为情感主旨句,结合上下文,从内容与结构角度作答即可。
4.本题变相考查标题作用。“铁铃铛”出自标题中,作为物线贯穿全文;且作为情感的载体,寄托情感;同时作为父亲形象的象征。标题作用一般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等
标注
【知识点】【文学】细节描写;【文学】记叙文
【题型】【文学】赏析题
五、微写作
古代小说阅读。小明和你阅读《儒林外史》,发现有不少涉及南京内容,你俩进行了专题探究。
清凉山
这姚园在清凉山上,是个极大的园子,进去一座篱门。篱门内是鹅卵石砌成的路,一路朱红栏杆,两边绿柳掩映。过去三间厅,便是卖酒的所在,那日把酒桌子都搬了。过厅便是一路山径,上到山顶,便是一个八角亭子。席摆在亭子上。娘子和姚奶奶一班人上了亭子,观看景致。一边是清凉山,高高下下的竹树;一边是灵隐观,绿树丛中,露出红墙来,十分好看。坐了一会,杜少卿也坐轿子来了。轿里带了一只赤金杯子,摆在桌上,斟起酒来,拿在手内,趁着这春光融融、和气习习,凭在栏杆上,留连痛饮。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国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杜少卿夫妇两个上了轿子去了。姚奶奶和这几个妇女采了许多桃花插在轿子上,也跟上去了。
……
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什么装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
雨花台
萧金、杜慎等又走到山项上,望着城内万家烟火,那长江如一条白练,琉璃塔全碧辉煌,照人眼目……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
玄武湖
玄武湖是极宽的地方。左边台城,望见鸡鸣寺。那湖中菱、藕、莲、芡,每年出几千石。湖内七十二只打鱼船,南京满城每早卖的都是这湖鱼。湖中间五座大洲,中间洲上ー所大花园。园里合抱的老树,梅花、桃、李、芭、桂、菊,四时不断的花。又有一园的竹子,有数万竿。园内轩窗四启,看着湖光山色,真如仙境。
秦准河
每年四月半后,秦淮景致将渐好了。那外江的船,都下掉了楼子,换上凉篷,排了进来。船舱中间,放一张小方全漆桌子,桌上摆着宜兴砂,榎细的成窑、宣窑的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那游船的备了酒和肴馔及果碟到这河里来游,就是赶路的人,也买了几个钱的毛尖茶,在船上了吃,慢慢而行。到天色晚了,每船两盏明角灯,一来一往,映着河里,上下明亮。自文德桥至利涉桥、东水关,夜夜笙歌不绝。又有那些游人买了水老鼠花(一种水上燃放的花炮)在河内放。那水花直站在河里,放出来就和一树梨花一般,每夜直到四更时才歇。
(选自《儒林外史》,[清]吴敵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2月版,有删改)
1.南京是个“好玩的所在”。读了以上片段,你和小明也想去玩玩。你最想去哪一处?为什么?
我最想到????????????去玩,因为????????????
2.小明对“六朝烟水气”不大理解,你根据以上片段做了概括解说。
3.小明在阅读中疑感:“看花吃酒”本是雅事,作者却反复写杜少卿手拿一只金杯,这不是把他写俗了吗?你为小明解答。
4.边读边走,你和小明走过了“赏心亭”“燕子矶”“清凉山”“雨花台”等,越发喜爱南京。于是,你写一首小诗献给南京。(诗作不超过六行)
5.读书,可以逐章阅读,也可以根据专题进行选择性阅读。下面是小明的专题探究读书报告的提纲,你也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写出你的专题阅读报告提纲。(提纲不少于三条)
专题名称:在《儒林外史》中读南京
报告提纲:
①书里有浓浓南京味儿,如,鮑文卿请倪老爹吃饭,特地点了鸭子。
②书中的南京人很有魅力,像荆元这样的普通市民也有名士的风度。
③书中体现了作者对南家由衷的喜爱,如,让名士杜少卿选择南京隐居。
专题名称:
报告提纲:
答案
1.清凉山
;
很想去看看今天的清凉山和书中的有什么不同,还有没有杜少卿醉游时的绿柳掩映、竹树环合等美景
2.“六朝烟水气”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赞美了南京人不俗的气质和品味,体现了南京人久经历史风雨后所具有的淡泊物质利益、追求心灵满足的个性特征。
3.示例:这里的金杯是表现杜少卿名士风流的一个重要物品。反复写杜少卿当众拿着金杯,正是为了显现他不吝金钱的个性,不仅没有把他写俗,反而更突出了他卓然不群的风度。
4.示例:在山水城林的画卷里/在六朝烟雨的迷蒙中/你/披一身暖色的夕照/温情了我的梦
5.示例:《骆驼样子》里的北京味儿。
①书里有不少富有生活气息的北京方言,如“闹慌”“要骨头”等。
②书里有不少今人垂涎的老北京美食,像糖瓜、豆汁儿、卤煮豆腐。
③展现了老北京人丰富的日常生活,如在天桥喝茶、在积水潭垂钓等。
解析
1.考查理解文本内容。清凉山,进去一座篱门。篱门内是鹅卵石砌成的路,一路朱红栏杆,两边绿柳掩映。高高下下的竹树;一边是灵隐观,绿树丛中,露出红墙来,十分好看。玄武湖是极宽的地方。左边台城,望见鸡鳴寺。那湖中菱、藕、莲、芡。湖中间五座大洲,中间洲上ー所大花园。园里合抱的老树,梅花、桃、李、芭、桂、菊,四时不断的花。又有一因的竹子,有数万竿。园内轩窗四启,看着湖光山色,真如仙境。如此之美,
吸引读者前去观赏。
2.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结合文本:两个挑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目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平民百姓养家糊口之余仍有闲情逸致一观美景,体现了南京人不俗的气质和品味,追求心灵满足。
3.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少卿轿里带了一只赤金杯子,摆在桌上,起酒来,拿在手内,趁着这春光融融、和气习习,凭在栏杆上,留连痛饮。这日社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国门,一手拿着全杯,大笑着,在清凉山网子上走了一里多路。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什么装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金杯乃贵重物品,是平民百姓难得之物,从而体现杜少卿是上层名士。在古代,这些风流文人往往视金钱为粪土,难得金杯只是杜少卿的玩物。和俗人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卓尔不凡。
4.考查语言应用。所写诗歌内容健康向上,抒发喜爱之情,符合行数要求即可。
5.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和应用。所选内容一定要精炼、具体。所列提纲要和专题名称一一对应。
标注
【题型】【名著】概括梳理题
六.学有余力
阅读《开窍的日子》,完成下题。
开窍的日子
舒乙①
①开窍,对小孩来说,是个大事。
②北京人,形容小孩处于懵懂状态,全然糊里糊涂,叫做“没开窍”。
突然间,到了一定岁数,不知何故,小孩开了窍,前后判若两人,一下子变聪明了许多。大人对他的变化有明显感觉,于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孩子开窍了。
③我上过幼儿园,在今日北京帝王庙的东小跨院里,当时,这大概属于香山慈幼院的什么附属机构。妈妈后来说:舒乙小时候上幼儿园完全是走形式,终日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最后,毕业时,幼儿园很不好意思地给他发了一份结业书,是坐“红椅子”的,意思是排名倒数第一。
④上小学也是如此。当时为了掩盖我们的真实身份,不被日本人注意,我们都改了名随母姓。我改名“胡小逸”。有一天,老师发考卷,按考卷上学生自己填写的名字一一唱点。念到我这儿,一声“胡小兔”,全班顿时哄堂大笑,老师自己也狂笑不止。我竟然在写“逸”时,忘了写“走之旁”,变成了“小兔”。
⑤抗战后期,我到了重庆北碚,在北碚朝阳小学念了四年,直至小学毕业。
⑥我入校之后,依然愚钝,每次考试成绩均属下等。父亲昵称我为“傻小子”,以为一切正常,不必担忧。他经常仔细地观察我,在我的日常行为中找出许多有趣而可爱的细节,还仔细地讲给他的朋友听。妈妈则不然,常常在课余费劲地辅导我,练习用注音符号拼音,一遍一遍地教我读“b”“p”“m”“f”,我却一会“b”“p”“f”,一会“b”“p”“m”,且全然不知这四个音为何物。妈妈一脸苦笑,频频摇头,以为此子????????????①????????????(贻笑大方/不可救药)。
⑦这样,熬到了四年级,我的名次居然一点一点地前进,进入了前几名,还当了班长,得来全不费工夫,好象什么特别的事也没有发生似的。
⑧那个时候,学校里已经有学生会,实行学生自治,即使是小学也要实行。一来二去,我竟然当上了全校的学生会主席,是选上的。
⑨父亲认为这一切都极有趣,他买了一只鸭子,叫我送给老师,郑重地写了一张条子,说“奉上肥鸭一只”,还签了自己的名字。他可能觉得这个学校气氛不错,又自然,又活泼,傻小子竟然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好玩好玩。
⑩我们学生会自己制定一些规矩,上课不准迟到,每天轮流打扫教室,定期实行大扫除等等。对违规者要实行惩罚。
?有一次,我自己违了规,倒了霉。北碚有一座远近闻名的自然博物馆,尤以生物学科的标本丰富多彩而著称。里面有一位科学家,叫施白南,是鱼类科学家。他是妈妈的老同学,常来我家走动,很爱孩子。有一天,他盛情邀请我们几个孩子去他家做客,说要做好吃的给我们吃,还要给我们看他的各种标本。这一吃,一看,就费了工夫。中午返校时便迟到了。按我们自己定下的规矩,迟到要罚跪。没办法,下了课,跪在黑板前示众,时间不长,三五分钟而已,丢了大脸,这叫????????????②????????????(自投罗网/自食其果)吧,害得差不多整个学校的学生都跑来“参观”。
?轻松愉快,各种爱好完全顺其自然地发展,这便是我那时的生活状态。
?顺其自然,这大概是父亲的儿童教育观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这个观点相反的则是“拔苗助长”,愣是把大人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其实,不管多笨多傻的孩子,自有他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这几乎是天生的。顺其自然就是要顺着这些与生俱来的专长和爱好,不逆着它,让它自然发展,走到哪算哪儿。
?父亲不过问我的功课如何,也不要求考100分,更不要求门门都得100分。相反,他一旦发现我对什么有了点兴趣,便马上跑过来帮助我,辅导我,鼓励我。
?比如说画画。有一段时间,我突然对齐白石有了兴趣,原因是妈妈由北平带了两张齐白石老人的画到重庆北碚。一张画的是小雏鸡,顶上面是一只鸡笼,一群小鸡,足有十几二十只,由笼中飞奔而下,非常活泼。这是一张齐白石的精品,父亲极喜爱,挂在屋中,常常一个人对着它默默地欣赏,一看就是很长时间。来了客人,他会滔滔不绝地大讲特讲这张画的好处。还有一张是由两小幅斗方裱在一起的,一方蟹,一方虾,也是齐白石的拿手之作。
?在旁听父亲对朋友们的讲解中,不知不觉我爱上了画小鸡画虾蟹,完全是模仿,居然还有点像。父亲大为得意,来了客人,他会大叫:“傻小子,把你的小鸡拿来看看。”他本来十分反对来了客人让小孩子当众背唐诗的那些庸俗做法,可是,傻小子自己画小鸡,在他看来,这是孩子自己的兴趣,是天性的流露,非常可贵,值得鼓励。
?我坐在东边小山坡上写生,样子大概很认真,父亲立刻走过来看。看了一会,他居然也坐下来,拿过我的画笔,说“我教你”。他手臂伸直,左手指着握铅笔的右手说:“看,前面的电线杆,反映在笔上是这么长,你把这段长度画在纸上,再把臂伸长,看前面那栋房子的高度在笔上是多长,再画下来,这就叫做比例;比例对了,画在纸上,就有了远近。”据我所知,父亲对美术是一笔都不会画的,可是他很懂美术,因为他上过师范,理论上很有一套,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我没有想到,我的第一个美术老师,竟然是自己的不擅画只擅写的父亲。
?同样的,父亲教过我集邮。他常常带我上四川那种老百姓的茶馆,一坐就是一下午。他还带我去看他的朋友。丰子恺先生来到北碚,父亲带我去看他,是在一个山坡上特别黑的房间里。夏天父亲晚上乘凉时,给我们全家讲过美国小说,大概是白天他念英文,晚上再用他自己的方式给我们转述。父亲带我上过公共澡堂子,一口大池,热气腾腾,男人们在里面边泡边聊,非常热闹。我常常跟在父亲后面走路,看着他的皮鞋后跟,那双磨得歪歪的后跟。我愿意跟着这双磨歪了的鞋后跟走到天涯海角,觉得非常安逸,非常充实。
?就这样,我在父亲不是教育的教育下,渐渐开了窍。由倒数第一变成正数第一,这就是我开窍的日子。
?小学毕业了,我考上了重庆南开中学。(有删改)
注:[舒乙]老舍之子。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近年多次举办画展。
1.?结合文意,在横线①和②处选择恰当的词语,用规范的正楷字抄写在田字格内。
2.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自己幼儿园和小学的生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没开窍”?请简要概括。
3.作者说“顺其自然,这大概是父亲的儿童教育观的最核心的内容”。父亲是怎样“顺其自然”的?请结合文中“画画”的事例简要说明。
4.作者为什么说“我愿意跟着这双磨歪了的鞋后跟走到天涯海角,觉得非常安逸,非常充实”?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情感?
答案
1.①不可救药②自食其果
2.①在幼儿园终日一言不发,一动不动,毕业排名倒数第一。
②写错自己的名字。
③每次考试成绩均属下等。
④即使妈妈费劲的辅导,也学不懂拼音。
3.父亲发现“我”对画画产生兴趣,就及时鼓励“我”,让我在客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还在画画的技巧上对“我”进行具体的指导。
4.答案要点:①
父亲让我感到轻松愉快没有压力。②
父亲引领我开阔眼界,增长知识。③
我对父亲充满了喜爱和钦佩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上下文理解,成语的辨析在语境中的考察。
贻笑大方指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不可救药指药:用药治疗。比喻到了无法拯救的地步,谓病重到已无法用药医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自投罗网指投:进入;罗网:捕捉鱼鸟的器具。自己投到罗网里去。比喻自己上当,或掉入别人圈套中。出自三国魏·曹植《野田黄雀行》
自食其果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高度概括。
考点:概括题
方法:①概括文章内容、段意,考察记叙文六要素的灵活运用,围绕主要人物所做的事,结果怎样。第一步通过审题得知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自己幼儿园和小学的生活,明确答题区间3--6段。其次,主要人物围绕舒乙展开。再分析概括中要善于抓到文章中的中心句,最后总结。
如:行文中第三段“舒乙(交代了主要人物)小时候上幼儿园(交代了地点)完全是走形式,终日一言不发,一动不动(我的状态),呆若木鸡。最后,毕业时(点名了时间),幼儿园很不好意思地给他发了一份结业书,是坐“红椅子”的,意思是排名倒数第一(时间的结果)。”
答题格式:利用记叙文六要素。主要人物+在什么地点+干了什么+结果如何。我在幼儿园终日一言不发,一动不动,毕业排名倒数第一
3.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具体事件做分析。
第一步,通过审题得知,“顺其自然,这大概是父亲的儿童教育观的最核心的内容,父亲是怎样“顺其自然”。明确答题区间13--17段,作者采取的是由总到分的形式展开事件叙述的。
第二步,逐段解读分本,分析每个段落的内容和段落之间的练习。如:13段解释了父亲的儿童教育观即“顺其自然就是要顺着这些与生俱来的专长和爱好,不逆着它,让它自然发展,走到哪算哪儿”。
第三步,14段他一旦发现我对什么有了点兴趣,便马上跑过来帮助我,辅导我,鼓励我。
最后,紧接着分别讲述了15段我、16段、17段父亲发现“我”对画画产生兴趣,就及时鼓励“我”,让我在客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还在画画的技巧上对“我”进行具体的指导。
4.本文考查结合文章语段分析作者情感。
标注
【知识点】散文
【题型】【文学】概括梳理题;【文学】情感主旨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讲【读写综合】“时间的足音”读写提升
经典引路
时间机器
[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为了方便,姑且将他称为“时光旅行者”吧。他有一双深邃的灰色眸子,闪烁之间,熠熠生辉。他红光满面,显得容光焕发,往日的苍白疲倦消逝不见。气势熊熊的火苗在壁炉里跳动着,经过银质的百合花灯盘,白炽灯的光亮透过玻璃杯,跃然点染在杯中的气泡上。我们享受地坐在他专门为我们准备的椅子上,天哪,这些椅子简直无与伦比的舒适,我们舒服地仰卧在它们的环抱之中,内心感到无尽的满足。吃过晚饭的人们,思绪也似乎更喜欢纵横驰骋,肆意洋洒而不甚苛求谨慎。而这样的思维状态也开始令谈话的气氛变得闲适而自在。于是他开始将这个难懂艰深的话题为我们讲解开来,边说着,边不时地用自己细长的食指指示关键内容。慵懒地蜷坐在椅子上聆听的我们,甚是佩服他言语间流露出来的激情,智慧,以及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尽管我们认为他所阐述的,不过是一个新的谬论而已。
“你们仔细听好了,接下来我要反驳一两个几乎被全世界公认的事情。例如你们在学校里面学过的几何学,其实根本就是整体建立在错误观念之上的一门学科。”
长着一头红发的菲尔比叫起来:“要是从这里开始讲起,我们是不是扯得有点太远啦?”这个家伙天生喜欢与人争辩。
“虽然你现在这么说,但是我相信你们很快就会承认我说的,而且会明白我不是在向你们兜售什么无稽之谈。在数学世界里,没有一条宽度为零的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直线)以至于所谓的平面也就同样是不可能存在的,它们全是些存在于现实之外的抽象概念而已,想必这些你们肯定都知道的。”
“是啊”心理学家说道。
“其实,一个真正存在的立方体也不可能只有长、宽、高。”
“这我就不同意了,”菲尔比又反驳道,“固体当然有理由存在了,因为所有实在的物体都……”
“我知道大多数人都会这么认为,不过你先听我继续分析,一个真正的立方体可能只存在于某个瞬间吗?”
“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菲尔比说道。
“我是说,如果在时间上无法持续,一个立方体真的能够存在吗?”
这下菲尔比也陷入了沉思之中。时光旅行者继续说:“其实道理很明显,世界上任何一个实际存在的物体,都要具备四个维度——长度,宽度,高度,和时间持续度,并不断向这四个方向伸展。换句话说,其实世界本由四维组成,除了一直被我们称为空间的三维平面,还有剩下的第四维,那就是时间。不过,由于人类的意识从生命伊始直到生命终结,都始终沿着时间的同一方向运动,断断续续却不曾往返,所以现在人们总是喜欢在前三维与第四维之间划上一条明显的界限,尽管其实际上并不存在。从某方面来说,这一事实会被我们忽略掉,也是由人类先天固有的不足导致,关于这点我稍后讲解。”
一个年纪不大的人拿出他的雪茄烟,似乎有点胆怯似的将烟在灯火上点燃:“这个嘛……这一点……说的确实很精辟。”
年轻人的话大大提升了时光旅行者的兴致,他开始滔滔不绝起来:“本来就是啊,其实最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大多数人竟然根本没意识到这一点。甚至当很多人的研究视线已经涉及到第四维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其实所指内涵正在于此。我们只是换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方式来看待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时间,而这也就是第四维的内涵所在。你们之所以没有听说过其他有关第四维的独到见解,其实只是那些愚蠢的家伙没有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罢了。”
“我确实没听说过。”一位地方官员说。
“确实不假,在数学家们的眼中,空间只能由长、宽、高三个维度组成,而且有一个亘古不变的验证法则,那就是这三个维度可以通过构成直角的三个平面得以显示出来。不过当然也存在一些颇具探索精神的人不满足于只有三个维度构成的直角。如果再多出一个维度会如何呢?是否可以建立起四维几何呢?就在一个月之前,西蒙·纽科姆教授还试图向纽约数学协会阐释关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呢!众所周知,想要表现一个三维立体图,只能够建立在两维的平面基础之上,这是常识,所以,他们同样认为,只要能够掌握透视法,完全可以在三维的基础之上,建立起四维的几何,你说是吗?”
那个地方官员皱起了眉头,俨然一副陷入深思的样子,咂巴着双唇,好像在回味刚才时光旅行者所说的话。片刻过后,突然喜形于色,说道:“嗯,是啊!嘿,这下我明白啦。”
“呵呵,不瞒你们,其实我已经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钻研四维几何的问题上了,也得出了很多听起来非比寻常的结论。举个例子吧,比如我们将一个人不同年龄段的肖像摆出来,8岁的,15岁的,17岁的,还有23岁的,等等。很明显这就是在用一种三维的视角来试图呈现出四维的生命,因为这些肖像仅仅是他生命中某些阶段的片段状态而已,而且永恒如此,不会变化。”
为了能够让大家充分吸收自己刚才说的道理,时光旅行者特意停顿了片刻,稍作休息之后继续讲解。“我这里有一张常规的记录天气变化的科技图表。我们可以看到,昨天白天气压很高,晚间又下降了,今天早晨再次上升,之后缓慢下降。我的手划过的这条曲线则清晰地呈现出了这段时间内气压的变化。大家看到的这条被气压表里的水银勾勒出的线条,并不是在我们通常意义所说的三维空间之内产生的,而不可否认,它确实真真正正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所以我们也可以大胆得出结论,这条线的延伸方向就是时间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四维。如果是思维比较缜密的人,肯定也明白了,其实时间也不过是空间的一种。”
“如若真如你所说,时间是属于空间的第四个维度,为何从古至今人类都从未如此认为呢?时间一直被看成一种独立的存在。”医生忍不住插话,说话时眼睛还不忘死瞅着炉子里一块熊熊燃烧的煤炭。“如果真如你所说,既然我们能在三维空间自由活动,同样也应该能够在时间里自由活动,可为何无法实现呢?”
“恐怕并非如此吧?在两维世界里面,或许我们还能够真正的任意活动。但是在三维空间里,可就不一定了,除了前后,左右,这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运动,你能随意上下运动吗?别忘了还有一种叫做万有引力的东西将我们固定在地面之上呢。”说着,时光旅行者不觉笑了。
“也不完全是这样,”医生还要辩解一下,“可以用气球啊!”
“那么在气球发明之前呢?人类根本无法完成随心所欲的上下运动。除非是不连贯地跳几下,或者根本就是脚下的地面高低不平而已。”
“但事实还是我们能够实现上下运动,不是吗?”医生还是不服输。
“而且往下确实比往上容易得多啦!”
“在时间里人是不能随意运动的,你能从眼前这一刻消失吗?”
“亲爱的老兄啊,你现在正在犯一个全世界人们都会犯的错误。我们时刻不停歇地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离开从当前的瞬间,因为人类的精神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她不是物质构成的,也没有空间维度,随着我们的生命从诞生到死去,它一直沿着时间维度匀速向前行驶。就像一个身处50英里高空的人肯定会往下掉的道理一样。”
心理学家又赶紧来插一句:“关键是,你能走到空间的任意一个方向,任意一个角落,但是在时间里却行不通啊!”
“正是同样的想法,才得以催生出我这一了不起的发现。想象一下,我开始非常聚精会神地回忆过去的一件事,整个心神便回到了此事发生的时刻,就像你们经常抱怨我的心不在焉那样。这时,虽然我的双脚仍在此时的原地,但是我的整个人似乎已突然回到了过去那个时刻。所以你说人类无法在时间里运动其实是毫无道理的。有些事实确实不得不承认,比如野人猛兽没有办法让自己悬浮在六英尺的空中,但是人类的高级也正在于我们脱离了蛮荒,学会用气球来对抗万有引力。那么既然如此,为何我们不能更大胆地设想一下,人类完全可以在时间的维度自由行驶,不管是加速,暂停,还是逆向行驶。”
菲尔比有点词穷了:“这个嘛,确实是完全有……”
“还有什么顾虑吗?”时光旅行者追问道。
“可是这违反了常理啊!”菲尔比说。
“什么常理呢?”时光旅行者又问。
“反正你就是说服不了我,管你怎么巧舌如簧。”菲尔比最后说道。
时光旅行者并不急着反驳,“不管能不能说服你,至少我已经将自己研究四维几何的目标向你们展示清楚了。甚至,一个粗略而新奇的构想在很久之前就已经不断地在我脑海中闪现,我要造一台真正的“时间机器”去时间之维里纵横驰骋!通过它,人类可以畅快地穿梭于时间与空间之维,是退是进,是快是慢,完全由操控者决定。”
思考:你能概括时间旅行者穿越时空的原理吗?
二.基础过关
1.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1962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一书,重点介绍了罗广斌与杨益言合著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B.有着优美原始牛态的黔东南山区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是当地政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要金山银山?还是贤绿水青山?似乎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C.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使用的“鸳鸯阵”是一种以小股少兵为卞的战术,采用这种战术可以更好地在我国南方抗击海寇。
D.海上丝绸之路有三大航线:一是东洋航线,由中国至朝鲜、韩国及日本;二是南洋航线,由中国至东南亚诸国;三是西洋航线,由中国至南亚、西亚、东非甚至美洲诸国。
2.(2014~2015学年北京海淀区初三上学期期末第5题2分)
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和表达需耍,在横线处补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十年牵线,巧匠做好媒?
???????????????????????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该工程于2003年12月开工,能工巧匠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做媒”,终于牵好了这条南水北调的“红线”。这条输水干线跨越千里,从湖北丹江口水库引水,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开挖渠道,在郑州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最后到达北京、天津,汩汩清流缓解了北方多个城市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
丹江引水,京津清泉来
千里开渠,南水泽北地
输水北上,千里通渠长
一渠淸水,润泽千万家
3.(2014~2015学年北京密云县初三上学期期末第5题)
诗人余光中参加一次文艺颁奖仪式,获奖者大都是黑发晚辈,只有余光中是白发老者。余光中风趣睿智的致词赢得了满堂喝彩。下列选项中余光中最得体的致辞是
A.一个人年轻时同老头子一同获奖,表示他已经成名;可年老时还能同小伙子一同获奖,说明他尚未落伍。
B.我这老头子能与年轻人一同获奖,首先感谢评委的公正,一视同仁。
C.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年轻人能赶上我,我十分欣慰。
D.我虽然是个老头子,但我的心态年轻,我永不服老,所以能和年轻人同台领奖。
三.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阅读
菩萨蛮·金陵怀古①
[宋]康与之
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缥凤不来游,台②空江自流。
下临全楚地,包举③中原势。可惜草连天,晴郊狐兔眠。
【注释】①康与之作本词时,金人拟渡江南下,当时朝廷奉行逃跑和妥协的政策。②台:指凤凰台。此处化用了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诗句。③包举:指包抄而攻取。
1.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金陵城从古到今由????????????转????????????的变化。
2.结合词的内容及注释,具体说说词人为何而深感“可惜”。
(二)文言文阅读
煮饭成粥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①,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②?”
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③不?”
对曰:“仿佛志之。”
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④,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①箅(bì):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著箅,放箅子。②馏:蒸饭。③识:记住。④更相易夺:相互修正失误遗漏。
1.解释加粗字
1宾客诣陈太丘宿???
诣????????????
2俱委而窃听???
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3.用自己的话概括元方兄弟俩煮饭成粥的原因。
4从全文看,元方兄弟具有????????????的品质;其父陈太丘是????????????的人。
四.现代文阅读
(一)美文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更好列小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痴。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至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梁醋。
冯至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模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院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痛,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趴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1.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2.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
3.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4.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
(二)真题演练
(2016~2017学年江苏南京秦淮区初二下学期期中第16~19题13分)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锈损了的铁铃铛
宗璞
①秋天忽然来了,从玉簪花抽出了第一根花棒开始。那圆鼓鼓的洁白的小棒槌,好像要敲响什么,然而它只是静静地绽开了,飘散出沁人的芳香。
②花园有共同的声音。一个风铃,在金银藤编扎成的拱形门当中,从缠结的枝叶中挂下来。这风铃很古老。是铁铸的,镌刻着奇妙的花纹。铃中的小锤很轻巧,用细链悬着,风一吹,就摇摆着发出沉闷的有些沙哑的声音。似乎在提醒,沉睡的草木都在活着。
③“铁铃铛!”孩子们这样叫它。勉儿,孩子中间最瘦弱的一个,常常站在藤门近处端详。风铃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从他装满问号的眼睛可以看出,他觉得这铃很神秘。
④风铃那沉闷又有些沙哑的声音,很像是富有魅力的女低音,又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⑤勉儿常常梦见那总不在家的爸爸。勉儿梦见自己坐在铁铃铛的小锤上。抱住那根细链。打秋千似的,整个铃铛荡过来又荡过去,荡得高高的!他掉下来了,像流星划过一条弧线,正落在爸爸的书桌上。各种书本图纸一座座高墙似的挡住他,什么也看不见。爸爸大概到实验室去了。爸爸说过.他的书桌已经够远,实验室还更远,在沙漠里。沙漠是伟大的。
⑥“爸爸!”勉儿大声叫。他的喊声落在花园里,惊醒了众多的草木。小棒槌般的玉簪花吃惊地绽开了好几朵。紫薇怀疑地摇着—簇簇有皱褶的小花帽。马缨花到早上才有反应。在初秋的清冷中,它们只剩了寥寥几朵,粉红的面颊边缘处已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
⑦“你在这里!铁铃铛!”勉儿上学时照例招呼老朋友。他轻轻抚摸铃身,想着它可能累了。
⑧风铃忽然摇动起来,幅度愈来愈大,素来低沉的铃声愈来愈高昂、急促,好像生命的暴雨尽情冲泻,充满了紧张的欢乐。众草木用心倾听这共同的声音,花园笼罩着一种肃穆的气氛。勉儿也肃立。那铃勇敢地拼命摇摆着,继续发出洪钟般的声响。声响定住了勉儿,他有些害怕。
⑨“它把自己用得太过了。”紫薇是见过世面的。
⑩好一阵,勉儿才迈步向学校走去。随着他远去的背影,风铃逐渐停下来,声音也渐渐低沉,最后化为一声叹息。不久,叹息也消失了。
?勉儿从学校回来,走过花园,风铃沉默着。那吊着小锤的细链僵直了,不再摆动,用手拉,也没有一点动静。他自己的心悬起来,像有一柄小锤,在咚咚地敲。
?他没有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便和妈妈一起到沙漠中了。无垠的沙漠,月光下银子般闪亮。爸爸躺在一片亮光中,微笑着,没有一点声音。
?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
?勉儿累极了,想带着爸爸坐在铃上回去。他记得那很简单。但是风铃只悬在空中,小锤子不垂下来。他站在爸爸的书桌上,踮着脚用力拉,连链子都纹丝不动。铃顶绿森森的,露出一丝白光。那是裂开的缝隙。链子和铃项粘在一起,锈住了。
?如果把它挂在廊檐下不让雨淋,如果常常给它擦油,是不是不至于?
?“它已经很古老了,总有这么一天的。”妈妈叹息着,安慰勉儿。
?花园失去了共同的声音,大家都很惶惑。玉簪花很快谢了;紫薇的绉边小帽都掉光了;马缨只剩了对称的细长叶子敏感地开合,秋雨在叶面上滑过。
?那只锈损了的铁铃铛被取下了,卖给了古董商。勉儿最后一次抱住它,大滴眼泪落在铃身上,经过绿锈、裂缝和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缓缓地流下来。
(有删节)
1.怎样理解第?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
2.第6自然段中划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请分析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妙处。
4.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五、微写作
古代小说阅读。小明和你阅读《儒林外史》,发现有不少涉及南京内容,你俩进行了专题探究。
清凉山
这姚园在清凉山上,是个极大的园子,进去一座篱门。篱门内是鹅卵石砌成的路,一路朱红栏杆,两边绿柳掩映。过去三间厅,便是卖酒的所在,那日把酒桌子都搬了。过厅便是一路山径,上到山顶,便是一个八角亭子。席摆在亭子上。娘子和姚奶奶一班人上了亭子,观看景致。一边是清凉山,高高下下的竹树;一边是灵隐观,绿树丛中,露出红墙来,十分好看。坐了一会,杜少卿也坐轿子来了。轿里带了一只赤金杯子,摆在桌上,斟起酒来,拿在手内,趁着这春光融融、和气习习,凭在栏杆上,留连痛饮。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国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杜少卿夫妇两个上了轿子去了。姚奶奶和这几个妇女采了许多桃花插在轿子上,也跟上去了。
……
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什么装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
雨花台
萧金、杜慎等又走到山项上,望着城内万家烟火,那长江如一条白练,琉璃塔全碧辉煌,照人眼目……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
玄武湖
玄武湖是极宽的地方。左边台城,望见鸡鸣寺。那湖中菱、藕、莲、芡,每年出几千石。湖内七十二只打鱼船,南京满城每早卖的都是这湖鱼。湖中间五座大洲,中间洲上ー所大花园。园里合抱的老树,梅花、桃、李、芭、桂、菊,四时不断的花。又有一园的竹子,有数万竿。园内轩窗四启,看着湖光山色,真如仙境。
秦准河
每年四月半后,秦淮景致将渐好了。那外江的船,都下掉了楼子,换上凉篷,排了进来。船舱中间,放一张小方全漆桌子,桌上摆着宜兴砂,榎细的成窑、宣窑的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那游船的备了酒和肴馔及果碟到这河里来游,就是赶路的人,也买了几个钱的毛尖茶,在船上了吃,慢慢而行。到天色晚了,每船两盏明角灯,一来一往,映着河里,上下明亮。自文德桥至利涉桥、东水关,夜夜笙歌不绝。又有那些游人买了水老鼠花(一种水上燃放的花炮)在河内放。那水花直站在河里,放出来就和一树梨花一般,每夜直到四更时才歇。
(选自《儒林外史》,[清]吴敵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2月版,有删改)
1.南京是个“好玩的所在”。读了以上片段,你和小明也想去玩玩。你最想去哪一处?为什么?
我最想到????????????去玩,因为????????????
2.小明对“六朝烟水气”不大理解,你根据以上片段做了概括解说。
3.小明在阅读中疑感:“看花吃酒”本是雅事,作者却反复写杜少卿手拿一只金杯,这不是把他写俗了吗?你为小明解答。
4.边读边走,你和小明走过了“赏心亭”“燕子矶”“清凉山”“雨花台”等,越发喜爱南京。于是,你写一首小诗献给南京。(诗作不超过六行)
5.读书,可以逐章阅读,也可以根据专题进行选择性阅读。下面是小明的专题探究读书报告的提纲,你也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写出你的专题阅读报告提纲。(提纲不少于三条)
专题名称:在《儒林外史》中读南京
报告提纲:
①书里有浓浓南京味儿,如,鮑文卿请倪老爹吃饭,特地点了鸭子。
②书中的南京人很有魅力,像荆元这样的普通市民也有名士的风度。
③书中体现了作者对南家由衷的喜爱,如,让名士杜少卿选择南京隐居。
专题名称:
报告提纲:
六.学有余力
阅读《开窍的日子》,完成下题。
开窍的日子
舒乙①
①开窍,对小孩来说,是个大事。
②北京人,形容小孩处于懵懂状态,全然糊里糊涂,叫做“没开窍”。
突然间,到了一定岁数,不知何故,小孩开了窍,前后判若两人,一下子变聪明了许多。大人对他的变化有明显感觉,于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孩子开窍了。
③我上过幼儿园,在今日北京帝王庙的东小跨院里,当时,这大概属于香山慈幼院的什么附属机构。妈妈后来说:舒乙小时候上幼儿园完全是走形式,终日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最后,毕业时,幼儿园很不好意思地给他发了一份结业书,是坐“红椅子”的,意思是排名倒数第一。
④上小学也是如此。当时为了掩盖我们的真实身份,不被日本人注意,我们都改了名随母姓。我改名“胡小逸”。有一天,老师发考卷,按考卷上学生自己填写的名字一一唱点。念到我这儿,一声“胡小兔”,全班顿时哄堂大笑,老师自己也狂笑不止。我竟然在写“逸”时,忘了写“走之旁”,变成了“小兔”。
⑤抗战后期,我到了重庆北碚,在北碚朝阳小学念了四年,直至小学毕业。
⑥我入校之后,依然愚钝,每次考试成绩均属下等。父亲昵称我为“傻小子”,以为一切正常,不必担忧。他经常仔细地观察我,在我的日常行为中找出许多有趣而可爱的细节,还仔细地讲给他的朋友听。妈妈则不然,常常在课余费劲地辅导我,练习用注音符号拼音,一遍一遍地教我读“b”“p”“m”“f”,我却一会“b”“p”“f”,一会“b”“p”“m”,且全然不知这四个音为何物。妈妈一脸苦笑,频频摇头,以为此子????????????①????????????(贻笑大方/不可救药)。
⑦这样,熬到了四年级,我的名次居然一点一点地前进,进入了前几名,还当了班长,得来全不费工夫,好象什么特别的事也没有发生似的。
⑧那个时候,学校里已经有学生会,实行学生自治,即使是小学也要实行。一来二去,我竟然当上了全校的学生会主席,是选上的。
⑨父亲认为这一切都极有趣,他买了一只鸭子,叫我送给老师,郑重地写了一张条子,说“奉上肥鸭一只”,还签了自己的名字。他可能觉得这个学校气氛不错,又自然,又活泼,傻小子竟然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好玩好玩。
⑩我们学生会自己制定一些规矩,上课不准迟到,每天轮流打扫教室,定期实行大扫除等等。对违规者要实行惩罚。
?有一次,我自己违了规,倒了霉。北碚有一座远近闻名的自然博物馆,尤以生物学科的标本丰富多彩而著称。里面有一位科学家,叫施白南,是鱼类科学家。他是妈妈的老同学,常来我家走动,很爱孩子。有一天,他盛情邀请我们几个孩子去他家做客,说要做好吃的给我们吃,还要给我们看他的各种标本。这一吃,一看,就费了工夫。中午返校时便迟到了。按我们自己定下的规矩,迟到要罚跪。没办法,下了课,跪在黑板前示众,时间不长,三五分钟而已,丢了大脸,这叫????????????②????????????(自投罗网/自食其果)吧,害得差不多整个学校的学生都跑来“参观”。
?轻松愉快,各种爱好完全顺其自然地发展,这便是我那时的生活状态。
?顺其自然,这大概是父亲的儿童教育观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这个观点相反的则是“拔苗助长”,愣是把大人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其实,不管多笨多傻的孩子,自有他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这几乎是天生的。顺其自然就是要顺着这些与生俱来的专长和爱好,不逆着它,让它自然发展,走到哪算哪儿。
?父亲不过问我的功课如何,也不要求考100分,更不要求门门都得100分。相反,他一旦发现我对什么有了点兴趣,便马上跑过来帮助我,辅导我,鼓励我。
?比如说画画。有一段时间,我突然对齐白石有了兴趣,原因是妈妈由北平带了两张齐白石老人的画到重庆北碚。一张画的是小雏鸡,顶上面是一只鸡笼,一群小鸡,足有十几二十只,由笼中飞奔而下,非常活泼。这是一张齐白石的精品,父亲极喜爱,挂在屋中,常常一个人对着它默默地欣赏,一看就是很长时间。来了客人,他会滔滔不绝地大讲特讲这张画的好处。还有一张是由两小幅斗方裱在一起的,一方蟹,一方虾,也是齐白石的拿手之作。
?在旁听父亲对朋友们的讲解中,不知不觉我爱上了画小鸡画虾蟹,完全是模仿,居然还有点像。父亲大为得意,来了客人,他会大叫:“傻小子,把你的小鸡拿来看看。”他本来十分反对来了客人让小孩子当众背唐诗的那些庸俗做法,可是,傻小子自己画小鸡,在他看来,这是孩子自己的兴趣,是天性的流露,非常可贵,值得鼓励。
?我坐在东边小山坡上写生,样子大概很认真,父亲立刻走过来看。看了一会,他居然也坐下来,拿过我的画笔,说“我教你”。他手臂伸直,左手指着握铅笔的右手说:“看,前面的电线杆,反映在笔上是这么长,你把这段长度画在纸上,再把臂伸长,看前面那栋房子的高度在笔上是多长,再画下来,这就叫做比例;比例对了,画在纸上,就有了远近。”据我所知,父亲对美术是一笔都不会画的,可是他很懂美术,因为他上过师范,理论上很有一套,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我没有想到,我的第一个美术老师,竟然是自己的不擅画只擅写的父亲。
?同样的,父亲教过我集邮。他常常带我上四川那种老百姓的茶馆,一坐就是一下午。他还带我去看他的朋友。丰子恺先生来到北碚,父亲带我去看他,是在一个山坡上特别黑的房间里。夏天父亲晚上乘凉时,给我们全家讲过美国小说,大概是白天他念英文,晚上再用他自己的方式给我们转述。父亲带我上过公共澡堂子,一口大池,热气腾腾,男人们在里面边泡边聊,非常热闹。我常常跟在父亲后面走路,看着他的皮鞋后跟,那双磨得歪歪的后跟。我愿意跟着这双磨歪了的鞋后跟走到天涯海角,觉得非常安逸,非常充实。
?就这样,我在父亲不是教育的教育下,渐渐开了窍。由倒数第一变成正数第一,这就是我开窍的日子。
?小学毕业了,我考上了重庆南开中学。(有删改)
注:[舒乙]老舍之子。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近年多次举办画展。
1.?结合文意,在横线①和②处选择恰当的词语,用规范的正楷字抄写在田字格内。
2.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自己幼儿园和小学的生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没开窍”?请简要概括。
3.作者说“顺其自然,这大概是父亲的儿童教育观的最核心的内容”。父亲是怎样“顺其自然”的?请结合文中“画画”的事例简要说明。
4.作者为什么说“我愿意跟着这双磨歪了的鞋后跟走到天涯海角,觉得非常安逸,非常充实”?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