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发现到板块构造的提出,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说明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了解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树立防震减灾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
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成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具使用】
教材图文以及板块张裂、板块挤压、防震小常识等视频。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________后来因为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______。
2、______和
_______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
3.20世纪初,________首先对大陆漂移假说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4.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有
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
大板块,此外还有许多小板块。
5.板块
或
的地带,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它们主要位于两大地带:
和
。
二、探究展示
(一)地表形态变化
【知识链接】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
1.根据“改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析,说出下列影响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1)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抬升为陆地是由于
导致的。
(2)在短期内甚至瞬间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是
和
。
2.根据“改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析,讨论说出下列影响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
(1)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是由于
导致的。
(2)荷兰的围海造田、我国永暑礁的“吹沙”造岛,是
。
(3)长江三峡,是由于
导致的。
(4)撒哈拉沙漠的连绵沙丘,是由于
导致的。
小结: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是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二)大陆漂移假说
1.阅读教材第41页图文,回答问题。
(1)魏格纳受到什么的启示,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2)说一说,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
2.阅读教材第41页“阅读”,能证明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资料还有哪些?
3.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并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三)板块构造学说
1.阅读教材第42页,说一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读图2—55,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2)六大板块中,几乎全是海洋的是
;印度洋板块中,较大的陆地是
、
和
。
(3)亚欧大陆由哪些板块的陆地拼合而成?
3.阅读教材第42页“活动”,完成下列问题。
(1)有人说,岩石圈是地球的坚硬外壳,它曾像煮熟的鸡蛋蛋壳那样破碎过。形成了一些
呈锯齿状的板块。读右图,想一想,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2)在三张硬纸片上分别标注美洲板块、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按照图2—55中板块的运动方向移动,从中感悟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3)在两张硬纸片上分别标注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按照图2—55中板块的运动方向移动,从中感悟高大山脉的形成过程。
(4)将一张纸片和一张硬纸板并排放置,左手拿住纸片,保持静止,右手将硬纸板向左推动,挤压纸片的边缘,纸片的右边将会凸起。继续用力,直到纸片滑过硬纸板。想一想,如果板块之间出现类似情形,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四)火山与地震
1.阅读教材第43页,说一说火山与地震分布的规律?
2.读图2—56并结合图2—55,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
(2)说出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
3.读教材第45页“活动”并结合图2—55,回答下列问题。
(1)将”2000——2010年印度尼西亚及附近地区发生的大地震“表格中地震发生地标注在右图上,并说一说地震与板块分布之间有什么关系?
(2)观察图2—60,议一议,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
(3)通过调查访问或从报纸、网络上收集资料,介绍地震发生时安全逃生的方法。
当地震发生时:
如果我在室内……
如果我在室外……
如果我在行驶的汽车内……
如果我被困在废墟下……
【新知拓展】结合“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分析,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三、提升反馈:
1.下列地理现象,不属于海陆变迁的是( )
A.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
B.长江三峡景观
C.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D.南海永暑礁的“长大”
2.下列地理现象,由于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是( )
A.
阿尔卑斯山脉
B.日本列岛
C.
红海
D.马里亚纳海沟
据英国《卫报》报道,2016年发生的7.8级凯库拉大地震,不仅使新西兰一些地区的地表上升了8米,而且把新西兰的南岛、北岛拉近了5米,研究人员称,南岛向北移的趋势还将持续数年。读图,回答3~4题。
3.新西兰一些地区的地表上升以及南岛和北岛距离拉近,主要是由于( )
A.人类活动
B.海平面上升
C.地壳运动
D.地球自转
4.图中序号①、②代表的板块分别为( )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C.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5.读右图,判断图中山脉地震频发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________
(字母和板块名称);
(2)亚欧大陆除欧亚板块外,还有________
(字母和板块名称)、________
(字母和板块名称)的小部分陆地。
(3)请你用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
(4)请你用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归纳小结】
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
1.海洋
高山
2.地震
火山活动
3.魏格纳
4.板块
六
5.张裂
碰撞挤压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二、探究展示
(一)地表形态变化1.(1)地壳运动
(2)地震
火山活动
2.(1)海平面升降
(2)人类活动
(3)流水侵蚀作用
(4)风力堆积作用
内力作用
(二)大陆漂移假说1.(1)地图上南美洲东岸的突出部分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西岸凹入部分遥相对应。
(2)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2.由深海探测和遥感测量获取的大量资料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3.魏格纳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假设,然后积极寻找证据论证,这是积极的科学观。我们也应该树立这种科学精神和科学观。
(三)板块构造学说1.
(1)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2)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2.(1)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2)
太平洋板块
澳大利亚大陆
阿拉伯半岛
印度半岛
(3)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的小部分陆地拼合而成。
3.(1)这种说法是合理的。地球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和其他小板块组成的。(2)由于板块的张裂拉伸,大西洋的面积逐渐扩大。(3)在板块的交界地带,由于碰撞挤压,抬升隆起形成山脉。(4)在板块的交界地带,会发生火山、地震现象。
(四)火山与地震
1.在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火山、地震活动频繁。2.(1)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2)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3.(1)大地震多发生在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2)
略
(3)如果我在室内,躲到狭小坚固的空间或钻到桌子下面;如果我在室外,迅速跑到宽敞的广场,避开高大的建筑物和树木等;如果我在行驶的汽车内,迅速离开汽车;如果我被困在废墟下,首先要冷静,不要大喊大叫,保存体力,用硬物敲击向外求救。
【新知拓展】我国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三、提升反馈:
1.B
2.C
3.C
4.B
5.C
6.(1)B太平洋板块
(2)C美洲板块
E印度洋板块
(3)地中海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碰撞挤压,所以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4)我国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的交汇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