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04 07:5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课标要求: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是什么反映?           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    有哪些实践活动?
1、国内:封建统治危机四伏,盲目自大
2、国际:欧美崛起,民族危机加深
3、直接原因:鸦片战争,惊醒志士
“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开眼看世界
人物生平
相关书籍
思转——开眼看世界
2.代表人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①设立译馆,翻译夷书
②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
③仿制西方战舰炮车
(2)魏源
①代表作:《海国图志》
②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影响:
积极: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局限:
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
仅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在内忧外患中渐醒——中体西用
(19世纪60年代
——90年代)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时变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2.代表人物:
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封建伦理纲常
西方先进科技
根本
手段
挽救封建统治
3.思想主张: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核心)
(2)师夷长技以自强
思转
中体西用
近代军事工业
近代民用工业
(1)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
(2)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3)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中体西用”的实践——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自强
师夷长技以求富
5.评价:促进了西学的传播,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活动分类
旗号






军事
教育
材料2:(1865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2)仅停留在学习西方技术的层面,没有触及封建制度,也没有提出更高的社会政治改革目标。
探究:比较“开眼看世界”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异同点
相同点:
二者都是从封建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都属于地主阶级
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不同点:
两者目的侧重点不一样,抵抗派主张“制夷”而洋务派以镇压人民起义为主要目的,其此是自强
在民族危亡中觉醒——变法维新
(19世纪90年代初)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变法维新
洋务运动
时变
思转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一)、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①洋务运动的开展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③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先进技术的传入
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①积极性: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
王韬,郑观应等
②局限性: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未实践。
时变
思转
背景
代表人物
主张
评价
(二)康梁维新思想
1.背景: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
甲午战争后瓜分狂潮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
(二)康梁维新思想
1.背景:
(1)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4)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2.代表人物和主张:
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实行
君主立宪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人物
思想
作品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据乱世
升平世
太平世
君主
专制
君主
立宪
民主
共和
(中国儒家思想
“三世说”)
(西方政治学说)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抓住了皇帝,政治之战也就成功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实行
君主立宪
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实行君主立宪
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②借用进化论阐明变法图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翻译
《天演论》
共同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人物
思想
作品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合作探究】
材料一: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
材料二: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问题:你怎么评价康有为的“移花接木”法?
参考答案:
康有为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中国的儒家经史相结合,这一方面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使维新理论的传播减少了许多阻力。这也是一种政治智慧,但同时也说明了康有为思想的保守性和局限性。
他反对封建制度却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寻找依据,从根本上看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所以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
(二)康梁维新思想
1.背景:
2.代表人物和主张
3.实践:维新变法(1898
失败)
材料1:《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起了中学生的读物。……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当头棒喝,给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
——胡适
材料2: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脑子之后转化为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远要比千军万马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
结合以下材料思考,如何评价“康梁维新”思想?
4.评价
(1)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2)促进了人们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推动了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鸦片战争后,中国产生了一股新思潮,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在当时,主要“新”在(

A、“师夷”
B、“制夷”
C、强国
D、关心时局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