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习题课件(3课时,20+23+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习题课件(3课时,20+23+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7-03 15:24:15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四章
代谢与平衡
浙教版
九年级上
第2节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第3课时 酶的催化作用
1
2
3
4
5
6
7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答案显示
习题链接
A
D
D
C
C
D
9
10
D
8
D
11
12
13
14
15
16
17
D
A
B
D
1.淀粉能够在人的口腔中转变为糖,是因为人的唾液中含有(  )
A.唾液淀粉酶 
B.胰淀粉酶 
C.胰脂肪酶  
D.胰蛋白酶
A
2.胰液中含有的酶的作用是(  )
A.消化糖类  
B.消化蛋白质
C.消化脂肪  
D.以上都有
D
3.果酒放久了易产生沉淀,如果加入蛋白酶就可使沉淀消失,而加入其他酶则无济于事。这一事实说明(  )
A.酶是一种蛋白质
B.酶的催化效率高
C.酶的催化受酸碱度的影响
D.酶具有专一性
D
4.(中考·苏州)如图是某同学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的实验操作过程,下列各项关于实验结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1变蓝,2变蓝
B.1变蓝,2不变蓝
C.1不变蓝,2变蓝
D.1不变蓝,2不变蓝
B
【点拨】由于1号试管没有滴加唾液,没有淀粉酶,淀粉没有被消化,所以滴加碘液会变蓝,而2号试管中滴加了唾液,淀粉被消化,所以滴加碘液不变蓝。
5.在一块含有淀粉的琼脂块的四个圆点位置,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所示。将上述实验装置放入37
℃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小时后,用碘液滴在琼脂块的四个圆点上,可见其上面呈蓝色的斑块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C
【点拨】酶具有专一性、在适宜的温度和pH下具有高效性。1处由于唾液淀粉酶在酸性条件下失活,淀粉不被分解,因此遇碘液变蓝;2处唾液淀粉酶在高温条件下变性失活,淀粉不被分解,因此遇碘液变蓝;3处蔗糖酶不能催化分解淀粉,也会变蓝;4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会将淀粉分解,加碘液不变蓝。
6.下表是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实验记录,请问该小组同学探究的课题是(  )
A.
探究唾液能否消化淀粉
B.探究淀粉遇碘能否变蓝色
C.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D.探究盐酸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D
试管编号




加入物质
糨糊、唾液
糨糊、唾液、盐酸
糨糊、唾液
糨糊、唾液
温度
37

37

100

0

时间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加入碘液后的现象
不变蓝
变蓝
变蓝
变蓝
7.图甲表示的是pH值对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表示的是3种脱氢酶(A、B、C)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甲中可以知道pH=7时植物淀粉酶的活性最高
B.从甲中可以知道淀粉酶由酸性变成碱性时活性逐渐升高
C.从乙中无法知道脱氢酶C活性最强时的温度
D.从乙中可以知道脱氢酶B的活性比脱氢酶C的活性强
C
【点拨】分析图甲:图甲表示pH对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植物淀粉酶的最适pH为5左右,人的淀粉酶的最适pH为7。分析图乙:图乙表示3种脱氢酶(A、B、C)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情况,A酶的最适温度约为35
℃;B酶的最适温度约为30
℃;C酶的最适温度大于40
℃,根据此图无法得知C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温度的范围最广的是C酶。
8.胃液中的胃蛋白酶进入小肠后,催化作用大大降低,原因是(  )
A.酶发挥催化作用只有一次
B.胃蛋白酶被小肠稀释
C.小肠内的温度高于胃内的温度
D.小肠内的酸碱度比胃内的酸碱度高
D
【点拨】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由于学生混淆无机催化剂和生物催化剂的特点,容易出错。生物催化剂酶具有专一性,以及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的酸碱度下具有高效性。
9.人发高烧时,常常没有食欲,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所吃的食物不能被消化
B.胃肠蠕动减慢
C.体内食物残渣排出受阻
D.体温过高,消化酶活性受影响
D
10.下图是某生物活性洗衣粉包装袋上的说明,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该洗衣粉较易清除
蛋白质类污渍
B.衣服充分浸泡后可提高去污效果
C.温水中蛋白酶的催化活性最强
D.该洗衣粉可用来洗涤所有衣料
D
11.(中考·衢州)某药品部分说明书如图,阅读后回答:
(1)根据营养素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先后顺序,药品“内层包衣”里的酶是______________。
(2)胰酶中的胰脂肪酶帮助脂肪最终消化为_____________。
胰酶
甘油和脂肪酸 
(3)该药品嚼碎后服用会影响药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胰酶的成分是蛋白质,胰酶会在胃中被初步消化而失去活性,从而影响药效(或在胃液酸性条件下,胰酶活性会受影响,从而影响药效)
12.(中考·湖州)图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一定量的淀粉在少量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的麦芽糖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图乙描述的反应过程中,在保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前提下改变某一初始条件,则图乙中e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或d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时的最短时间)的位置可能会发生移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pH=a时,e点下移
B.淀粉量增加时,e点上移
C.温度升高时,d点右移
D.酶的量减少时,d点右移
A
【点拨】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应该是随着pH的逐渐升高,消化作用逐渐增强,达到一定pH后,随pH升高,消化作用又逐渐减弱。酶是催化剂,产生的麦芽糖不变,只是当pH变化时,时间有所变化。
13.如图为某同学利用4种不同的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结果,其中温度梯度选择不当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D
14.新鲜荔枝是水果中的佳品,它的果皮中存在着一种酶,采摘后能够促使果皮变成褐色,影响保鲜效果。为了探究温度对这种酶活性的影响,小明选择产地、品种相同,大小、成熟度基本一致,且无损伤的新鲜荔枝,分成数量相同的6组装入保鲜袋中,贴好标签,分别
放入不同温度的恒温箱中。5天后,
取出荔枝,测定褐变面积并制成柱
状图(如图所示)。请根据实验回答:
(1)荔枝果皮内这种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提高荔枝的保鲜效果,选择的温度范围应在________(填字母)之间。
A.5
℃~15
℃  
B.15
℃~25

C.25
℃~30

温度越高,酶的活性越大
A
15.在探究“温度影响酶催化作用”的活动中,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步骤1:取三支编号为
a、b、c的洁净试管并分别注入1%淀粉溶液2毫升。
步骤2: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毫升新鲜的唾液,并摇匀。
步骤3:将三支试管分别放入盛有沸水、恒为37
℃的温水和冰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
步骤4:在三支试管中各滴加1滴碘液,并摇匀。
步骤5:观察并记录这三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1)在步骤4中,如果试管中滴入碘液后,溶液变成蓝色,说明该溶液中存在____________。
(2)该同学按上述方案进行实验,发现在三支试管中滴入碘液后,溶液都没有变成蓝色,针对这个问题,应对此实验方案作出的改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探究唾液淀粉酶在25
℃和37
℃时的催化能力,按正确的方法实验,则可通过观察并比较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来判断唾液淀粉酶在这两种温度时的催化能力强弱。
淀粉
将步骤2与步骤3对调
蓝色褪去需要的时间 
16.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1)取甲、乙两支试管,分别加入1%淀粉溶液各4毫升。(2)甲试管内加入2毫升唾液,乙试管内加入2毫升蒸馏水。(3)同时将两支试管置于37
℃的温水中恒温10分钟后取出,分别滴加1滴碘液。(4)观察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设计一张实验记录表,将实验步骤及正确操作后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填入表中。
探究唾液淀粉酶是否能催化淀粉的分解
(3)有同学认为设计上述实验时,应确保甲、乙两支试管中的pH相同,但不必考虑pH大小。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________,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正确
操作步骤
试管甲
试管乙
1
加1%淀粉溶液
4毫升
4毫升
2
设置对照
2毫升唾液
2毫升蒸馏水
3
温度处理
37
℃温水中恒温10分钟
4
加碘液
1滴
1滴
5
观察结果
不变蓝
变蓝色
pH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实验失败
17.为了探究酸碱性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小明利用蒸馏水、1%淀粉溶液、稀释的唾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碘液等材料进行实验。请你完成相应的实验设计和问题分析。
【实验设计】
实验操作
设计要求
步骤一:取3支洁净的试管标为A、B、C,在各试管中分别加入1%淀粉溶液2毫升;在A试管中加入1毫升稀盐酸和1毫升唾液;在B试管中加入1毫升氢氧化钠溶液和1毫升唾液;在C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置对照实验
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控制实验条件
步骤三:10分钟后,往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获取实验证据
1毫升蒸馏水和1毫升唾液
同时将3支试管放入37
℃的水中,恒温水浴 
【问题分析】
正确操作后,小明观察到A试管呈蓝色,而B试管没有出现预期的蓝色。他想:为什么B试管不呈蓝色?他推测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或者B试管中液体碱性太弱。在老师的帮助下,他证实了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且B试管中液体碱性强度足以抑制酶的催化作用。请你对B试管没有出现蓝色作出一种合理的猜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碘液可能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或淀粉溶液可能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点拨】步骤一: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实验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步骤二:要设置相同的实验条件,就必须控制温度相同。问题分析:可以从试管中所含有的物质之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入手分析。(共23张PPT)
第四章
代谢与平衡
浙教版
九年级上
第2节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第2课时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1
2
3
4
5
6
7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答案显示
习题链接
D
D
A
A
A
B
9
10
D
8
A
11
12
13
14
15
16
17
D
D
C
C
B
A
19
18
D
D
A
1.下列不属于物理性消化的是(  )
A.牙齿的咀嚼
B.胃肠的蠕动
C.胆汁对脂肪的乳化
D.唾液对淀粉的消化
D
2.下列消化类型中都属于化学消化的是(  )
①牙齿的咀嚼  
 
②舌的搅拌
③胃肠的蠕动  
 
④胆汁的乳化
⑤唾液的消化  
 
⑥胃液的消化
⑦胰液的消化  
 
⑧肠液的消化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④⑥⑦⑧
D.③④⑤⑥
B
3.(中考·济宁)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的重要意义是(  )
A.将食物彻底消化 
B.进一步释放食物营养
C.有助于对食物的吸收
D.减轻胃肠的负担
D
4.某同学摄入的混合性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分解,最终得到的一组消化终产物是(  )
A.蛋白质、淀粉、脂肪
B.氨基酸、麦芽糖、甘油、脂肪酸
C.二氧化碳、水、尿素
D.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
D
5.(中考·梅州)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底层食物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在消化道中开始被消化的部位分别是(  )
A.淀粉和口腔
B.蛋白质和胃
C.脂肪和小肠
D.维生素和小肠
A
6.医生从李为的消化道中取出少量液体,经化验,含有麦芽糖、淀粉、蛋白质、脂肪、酒精、无机盐、维生素及盐酸等,该液体最有可能是医生从李为消化道取出的部位是(  )
A.胃 
B.食道
C.小肠
 
D.大肠
A
7.(中考·自贡)关于食物消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中的酶能够初步消化脂肪
B.胃腺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盐酸和蛋白酶,可初步消化蛋白质
C.胰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D.肠腺分泌肠液,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A
8.胃能吸收的物质是(  )
A.无机盐
B.葡萄糖
C.维生素
D.氨基酸
A
9.下列小肠结构不是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的是(  )
A.小肠长5~6米
B.肠壁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
C.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
D.小肠壁里有肠腺
D
10.一些水果和蔬菜中含有能防止和治疗坏血病的物质——维生素C,维生素类物质在人体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是(  )
A.口腔、胃  
B.胃、小肠
C.食道、大肠  
D.小肠、大肠
D
11.(中考·宜宾)人体摄入食物后经过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才能被利用,下列有关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口腔对淀粉起初步消化的作用
B.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C.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起初步消化的作用
D.无机盐和维生素只有在大肠才能被吸收
D
12.(中考·莱芜)你能想象自己的腹腔里藏着篮球场吗?若把一个人的小肠绒毛都展开铺平,它的面积接近半个篮球场,这是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表现。小肠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不包括(  )
A.小肠绒毛的壁较薄
B.有肌肉层能蠕动
C.肠腔中有消化酶
D.内壁突起形成皱襞
A
【方法规律】由于对消化和吸收的概念的区别不清,容易混淆小肠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本题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思想解题。与消化功能有关的结构是:小肠长约5~6米;小肠壁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小肠绒毛);小肠内壁有肌肉层等。小肠中有很多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有消化酶,这是与消化功能相适应的。而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是:由于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消化和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可达200平方米以上;小肠绒毛的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
13.某同学患胆囊炎,你认为他目前最不适宜食用的美味是(  )
A.香椿炒鸡蛋 
B.海米油菜
C.白菜炖粉条 
D.肥而不腻的红烧肉
D
【点拨】肝脏分泌的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红烧肉的主要营养物质是脂肪,患胆囊炎的病人,胆汁的浓缩和储存受到影响,不利于脂肪的消化,因此某同学正在患胆囊炎,目前最不应该享受的美味是肥而不腻的红烧肉。
14.有些抗生素对胃有较大的刺激作用,这些药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的原因主要是(  )
A.胃液对胶囊不起作用,可顺利地经胃进入小肠
B.为了服药方便,便于吞咽
C.让药在胃里慢慢渗透出来,减轻突然的刺激
D.以上几点都对
A
【点拨】胃液内的胃蛋白酶只能把蛋白质初步消化为多肽,胶囊的成分是淀粉,胃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因此将对胃有较大刺激性的药物放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胶囊会完好地进入小肠,胶囊在小肠内被消化液分解消化,这样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起到保护胃的作用。
15.杀鸡时,常在鸡的胃内发现许多沙砾。这些沙砾(  )
A.是鸡在饥饿时吞入胃内的
B.是鸡获得矿物元素的重要途径
C.用于磨碎食物,帮助消化
D.用于平衡身体,使飞行平稳
C
16.(中考·云南)如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各部分被消化的程度(图中X、Y、Z代表营养物质,a、b、c、d表示消化道部位)。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代表蛋白质,在a部位开始消化
B.Y代表脂肪,在c部位彻底消化
C.b表示胃,此部位对X没有消化作用
D.c表示小肠,在此部位Z被消化为氨基酸
C
【方法规律】本题运用了图像分析法。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图示中,纵坐标表示的是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各段消化道中的消化程度。X是淀粉,Y是蛋白质,Z是脂肪;横坐标表示各段消化道:a是口腔,b是胃,c是小肠,d是大肠,据此解答。
17.(中考·青岛)如图表示食物中的有机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情况。据此推断有机物乙是(  )
A.淀粉 
B.蛋白质 
C.脂肪 
D.维生素
B
18.(中考·天津)请根据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各部位被消化程度的曲线图回答。
(1)图中D代表的消化器官
是________。
(2)图中表示脂肪消化过程的曲线是________。
(3)淀粉在消化道的哪个部位开始被消化?________。
(4)胃液中的________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分解。
小肠
Y
口腔
胃蛋白
19.如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的生理过程,序号①至⑤表示的是消化液,其中⑤为肠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营养物质的消化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1)消化液②能初步消化________。
(2)已知消化液③可以乳化脂肪,那么③与其他消化液不同之处是不含______________。
(3)消化液③④⑤都能发挥作用的场所是________。
(4)消化终产物a、b、c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中的过程叫做________。
蛋白质
酶(或消化酶)
小肠
吸收(共20张PPT)
第2节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第1课时 消化系统的组成
第四章
代谢与平衡
浙教版
九年级上
1
2
3
4
5
6
7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答案显示
习题链接
C
A
D
A
C
A
9
10
A
8
A
11
12
13
14
D
D
A
1.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  )
A.胃、肠和消化腺 
B.口腔、胃和消化道
C.消化道和消化腺 
D.小肠、大肠和消化腺
C
2.下列结构中不属于消化系统的是(  )
A.心脏 
B.胃
C.口腔 
D.小肠
A
3.龋齿形成的原因是(  )
A.口腔内细菌分解糖类产生酸腐蚀牙齿
B.寄生虫把牙咬坏
C.咬硬物损坏牙釉质
D.吃醋太多损坏牙齿
A
4.如图是牙齿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构成牙齿的主体结构是[ ]________。
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部分是[ ]________。
(2)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
牙痛实际上是病菌侵染到了牙齿的(  )
A.牙釉质
B.牙骨质
C.牙本质
D.牙髓
(3)牙齿结构中,损坏后不能再生的部分是(  )
A.牙本质  
B.牙骨质
C.牙釉质 
D.牙髓
2
牙本质
1
牙釉质
D
C
5.小明吃西瓜时,不小心将一粒西瓜子咽了下去,下列西瓜子的“旅行路线”正确的是(  )
A.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B.口腔→胃→食道→小肠→大肠→肛门
C.口腔→大肠→食道→胃→小肠→肛门
D.口腔→食道→胃→大肠→小肠→肛门
A
6.下列消化器官中不与食物直接接触的是(  )
A.胃 
B.小肠
C.口腔 
D.肝脏
D
7.(中考·郴州)人吃饱时,一般是指人体消化道的某个器官中含有了较多的食物,它是(  )
A.口腔 
B.食道
C.胃 
D.大肠
C
8.(中考·连云港改编)小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都是由小肠消化的
B.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C.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除胆汁外,都含有消化酶
D.小肠绒毛的壁和其内的毛细血管壁很薄,由一层细胞构成
A
9.(中考·泉州)能促进脂肪消化,但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来自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A
【点拨】题图中①是肝脏,②是胃,③是胰腺,④是小肠,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消化酶。
10.(中考·日照)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胆汁能够促进消化(  )
A.脂肪
 
B.蛋白质
C.淀粉 
D.麦芽糖
A
11.(中考·泰安)如图为消化系统的部分结构,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1是胆囊,贮存的胆汁能乳化脂肪
B.2是小肠,它的内表面有许多皱襞
C.3是肝脏,属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
D.5是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胰岛素
D
【点拨】5是胰腺,胰腺包括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属于外分泌腺;内分泌部是胰岛,分泌胰岛素。故D错误。
12.氟化物与人体牙齿的抗腐蚀关系早在20世纪前叶就已经被人们了解。为了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科学家在一条有天然氟化物的河流两岸随机挑选1
000名儿童做牙齿检查,其中一半为5岁幼儿(乳牙期),另一半为12岁儿童。图中显示儿童腐烂的、掉了的或修补的牙齿数。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5岁幼儿群比12岁儿童群蛀牙多
B.使用含一定量的氟化物的牙膏
可能有利于防止蛀牙
C.北岸儿童的蛀牙比南岸儿童的多
D.只有使用含氟化物的牙膏才能防止蛀牙
D
【方法规律】本题为信息迁移题。A.由题图可知,左图的5岁组蛀牙数目多。B.5岁组和12岁组中含氟化物多的,蛀牙数都少,所以含氟牙膏可能有利于防止蛀牙。C.5岁组和12岁组北岸儿童蛀牙数都比南岸儿童多。D.图中只研究了氟化物对防止蛀牙有利,没有证据表明其他物质不能防止蛀牙。
13.一位同学吃西瓜时,不小心将一粒西瓜子咽了下去。下边是“西瓜子历险记”:它先遇到像轧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点将它轧得粉身碎骨;躲过一劫,又坐上了“下降电梯”;晕头转向的时候,又遇到一阵“酸雨”,后来它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很多小毛毛挠得它浑身发痒,它在这里走了很久;走出迷宫,它又差点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不知怎的,它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正被熏得要喘不过气来时,突然一阵强大的力把它从一道门里推了出来。唉,终于又见到太阳了。
(1)像轧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是什么?________。在哪遇到的?________。“下降电梯”是什么?________。
(2)又长又窄的迷宫是什么部位?________。
(3)它在什么地方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________。最终从哪道门里被推了出来?
________。
牙齿
口腔
食道
小肠
大肠
肛门
14.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报道:英国一家医院的医生实施了不打开腹腔成功摘除病人阑尾的手术。医生用一根软管从病人的口腔插入,软管的前端带有微型摄像头和由细线牵引操控的手术工具。
(1)如图所示是人体腹部的解剖图,图中
①所示的器官叫________,它能分泌
________;脂肪的消化发生在图中标
号[   ]所指的器官。
肝脏
胆汁

(2)英国医生所使用的软管依次通过了哪些
结构?口腔→咽→食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肠上的阑尾。
(3)“异想天开、痴人说梦”常被用来讽刺思考
问题不着边际的人,但想象力对科学研究
十分重要,有依据地“异想天开”是值得鼓励的。请你根据上述新闻报道,思考利用上述技术还能干什么?
胃→小肠(或④→⑤) 
利用上述技术对胆道、消化道、血管、心脏、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进行手术。例如:进行胆结石手术,或进行输尿管结石手术,或进行输卵管堵塞的疏通手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