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3、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古诗十九首
1.选自南朝萧统的《文选》
2.《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末年,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3.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等。
4.主要内容:思妇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愁。
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为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古诗”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专有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统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五言诗的兴起与发展
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是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这一时期,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吹捧,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思妇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愁。这些人文化素养较高,熟悉《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又能吸收汉乐府的营养,来抒写自己的人生。
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正字音
涉江采芙蓉
涉江
采芙蓉,兰泽
多芳草。
采之
欲遗谁,所思
在远道。
还顾
望旧乡,长路
漫浩浩。
同心
而离居,忧伤
以终老。?
遗(wèi):赠予。以义定音。
谁(shuí):口头与书面语区分开。
还(huán)顾:回头看。
通文意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地长着许多香草。
采摘荷花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长道。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又渺渺。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1.赏析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两句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选取兰泽、芳草、芙蓉三个意象,营造了轻松、欢快的氛围,描绘了一幅夏日采莲图。
这一问一答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是否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
轻松欢快
黯然销魂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道。
这两句的作用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这一声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法实现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这一句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主人公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这种不知不觉情感的变化在古典诗歌中称为“转”。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
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3.本诗前四句用了什么表达手法?(从情与景的角度)
注意这里的诗歌表达手法:
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处境,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使哀之更哀。
诗歌一二句通过兰泽、芳草、芙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夏日采莲图,表现主人公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和内心的欢快之情。三四句笔锋一转,转悲为喜,用夏季美景烘托出内心的孤寂,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伤。
欣赏诗中两幅画面
4.依景情,析手法
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她与众多女子的嬉笑不同,她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画面一
身在“远道”的游子。四处张望着,看着回家的路无边无际,忧伤不已。。
画面二
诗歌两个画面不是先后的,而是分隔、同时显现的: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是密密的荷叶,红丽的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的孤独凄清;
一边是老海中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是那般愁苦!
“对面落笔”(落笔对方)的“悬想”方
“对面落笔”法又谓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这种从对方写起的虚写的方式,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不忘思念自己。既升华感情,又强化主题。形式上,常用“忆”、“想得”“遥怜”“遥知”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
“对面落笔”的写法又有两种表现形式:
1、将写自己与写对方相结合,相互生发,相互映衬。2、通篇纯从设想对方来展开艺术构思,宛转曲达。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两句直抒胸臆,以漂泊异乡的孤独落寞反衬佳节思亲的焦灼、深挚。三四句诗人跨越时空,对面落笔,不写自己,而写兄弟,想象故乡兄弟们因佳节缺少一人未能完全团聚而遗憾,其实这也正是诗人自己的遗憾;故乡的兄弟思念自己,也正是诗人自己渴念着故乡的兄弟们。这里的悬想,使得普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曲折有致,也更为浓烈。
——这是中间穿插运用悬想!
杜甫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诗人从对方设想,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诗人自己“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尽在其中,写妻子心焦丈夫,正是诗人牵挂妻子,这样思亲之情抒发得更为深沉,更为曲折。
——全诗运用悬想、对面落笔。
直抒胸臆
抒写了诗人与远道之人同心而离居的黯然痛苦之情。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5.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1、游子思乡怀人。
2、女子思夫。
1、游子思乡怀人的理由:当时男子游宦京师洛阳,远离江南
游子在旅途上采集了一束芙蓉花,忽然意识到自己形孤影单,欲赠无人,不禁触发了思念故乡、亲人的痛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游子的形象从诗中站了起来。
游子思乡怀人
1)诗人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
3)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又不能相聚。
2)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
古代一些诗评家大都认为主人公是女子,理由有三:
当时男子游宦京师洛阳,远离江南;
女子采莲是旧俗,“芙蓉”即“夫容”,“莲子”即“怜子”;
《古》是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可以用悬想的方式,以女子的口吻来写。因此思念的应该是双方,正如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所以诗中有游子思乡思亲之缠绵,也有闺女思念情人之真挚。
女子思夫
主旨:表达远隔两地的爱人互相思念的哀伤与惆怅之情。
二是女子思夫
1、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有这样的描绘“采莲的是年少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2、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随水而居不伴妾身,独飘摇于江心活水之上。
”,“莲子”即“怜子”
3、另外,所思在“远道”,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那我们就可以由此推想采莲的是一个女子。
西洲曲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这首诗怎样诵读更有情味?试着读一读。
●女读:
◆男读:
◎合读: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他,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情的缩影,横亘于历史时空之中,《涉江采芙蓉》的文字绝没有浮躁的华美,仅用清淡自然的笔触,写出了一世的悲苦。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