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习题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习题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03 18:40:10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13课
五四运动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校学生代表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由《京报》主笔邵飘萍报告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情况,群情激愤。北大一位同学当场咬破中指,撕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全体学生更加激愤。第二天,五四运动爆发了。据此,我们可以得出(  )
A.五四运动爆发的诱因
B.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C.五四运动的主力是学生
D.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答案】A
C
D
B
【点拨】从题干中可以得出中国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的结论。这是五四运动初步胜利的成果之一。
【答案】C
B
C
(1)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次运动的情况?根据材料一回答“学生的要求”是什么。
五四运动。 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6月以后这场运动出现的新变化是什么?
从以学生为主体向以工人为主体转变,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3)材料三说“这场民族运动迄今所采取的方式博得外国人的敬重”,这里的“方式”指什么?
和平请愿、示威游行、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写出两点即可)
A
2.【核心素养:史料实证】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关于五四运动的信息是
(  )
A.北洋政府逮捕了大批学生
B.学生爱国浪潮已遍及全国
C.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点拨】
“青岛问题之力争”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外争主权”,“曹汝霖宅之焚烧”“章宗祥大受夷伤”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内除国贼”,选项A、B、C的内容在标题中没有体现。
【答案】D
3.[2019·常州期末]马星驰先生用漫画《民气一致之效果》
(如图)揭示了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B.各阶层人民的联合斗争
C.运动中心和主力的转移
D.北京市民的广泛拥护
【点拨】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民气一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爱国运动过程中,在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后,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各地工人也参加罢工,由于各阶层人民的联合斗争,五四运动的目标得以实现。
【答案】B
4.五四运动发生后,天津商会发表声明:“用特电恳诸公力为主张,勿稍退让,必将青岛收回,以保领土。”苏州市民致函苏州总商会,要求商会抵制日货,“莫畏强梁”。这说明五四运动(  )
A.商人是运动的领导者
B.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D.目的是要抵制经济侵略
【点拨】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根据材料中五四运动发生后各界的反应,可知五四运动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答案】C
5.阅读下面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某年5月大事记
4日
北京大学等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示威游行,遭到军警镇压
5日
学生请校方出面救人。军警总监答曰:无权释放
8日
总统要求审判学生,整顿学风
9日
蔡元培辞去北京大学校长之职
10日
32名学生受审
13日
北京各大专学校校长同时上交辞呈
14日
政府命令武力镇压学生活动
19日
北京所有大专学校的学生拒绝上课
20日
全市所有的中学也开始罢课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五四爱国运动。
(2)根据材料,指出当时学生斗争的两种方式。
集会示威、罢课抗争。
(3)根据材料,指出当时政府和校长对学生活动分别作出了哪些反应。
政府:逮捕、镇压学生。校长:支持学生抗争。
?
(4)你怎样评价学生的表现?
五四运动中这些青年学生的表现,体现了他们不屈不挠、忧国忧民、为真理和正义而战、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敢于斗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这些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言之有理即可)(共32张PPT)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2019·呼和浩特]下图最初是一本面向知识分子发行的杂志,最有可能刊登在这期杂志里的内容是(  )
A.蔡元培倡导兼容并包
B.陈独秀号召民主与科学
C.胡适主张使用白话文
D.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
【点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民主与科学,因此B符合题意。蔡元培倡导兼容并包是针对北京大学的。胡适主张使用白话文和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都是在《新青年》杂志上。 
【答案】B
A
3.下面漫画的名称是《靠不住的人》,它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一条内容(  )
A.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B.提倡民主与科学
C.主张进行文学革命
D.主张白话文写作
【点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从四德”是封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由题干中的“靠不住”可知,新文化运动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故A正确。图片没有体现提倡民主与科学、主张进行文学革命、主张白话文写作等信息,故不选B、C、D。
【答案】A
C
C
【点拨】题干材料中“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说明作者认为这些杂志对传统文化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答案】D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材料一中提到的“德、赛两先生”具体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具体有哪些人。(至少两位)
民主、科学。  胡适、陈独秀、鲁迅等。
材料二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
(2)材料二出自谁的作品?请指出材料二最准确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
鲁迅。  抨击旧道德。
材料三 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材料三中作者对新文化运动持什么观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你认为我们应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对中西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对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1.陈独秀曾发表文章说:“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实行文学革命
B.解除封建思想束缚
C.进行民主政治改革
D.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点拨】根据材料“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并联系所学可知,当时陈独秀认识到仅仅革新政治制度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培养国民独立的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思想文化的毒害,进行思想文化的革新运动。故B符合题意。
【答案】B
【点拨】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社会文化”“旧心理”“全人格的觉醒”可知这句话强调的是思想解放,因而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B
3.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道出惊世之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下列对这一作品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显示了文学革命成果
②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③抨击了儒家传统道德
④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点拨】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发表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控诉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罪恶,号召人们打倒人吃人的封建旧礼教,抨击了儒家传统道德。《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显示了文学革命成果,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答案】D
4.“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
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点拨】女学生抵制“列女传”“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体现的是她们追求“民主”“科学”,反映出民主、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答案】D
【点拨】由题干材料中的“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
【答案】C
6.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
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深化革命,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以什么为旗帜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
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未能清除。  民主与科学。
材料二 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2)陈独秀认为“绝对不可能之事”所针对的时事背景是什么?
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
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经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想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3)材料三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以“器物”层次为例,指出思想领域里的史实依据。材料三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
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  赞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人们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不赞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共30张PPT)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的人是
(  )
C
2.下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刊物,它们刊行的对象和传播的思想大多是(  )
C
A
D
C
B
C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归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材料二 (中共一大)接着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对今后党的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鉴于党的力量还很弱小,决定以主要精力建立工会组织,指导工人运动和做好宣传工作,强调与第三国际建立紧密关系。
(2)结合材料二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中心工作是什么?请你举出一个例子证明。
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例子:1923
年,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
?
材料三 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是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材料三中的革命纲领是在哪一次会议中制定的?如何评价这一纲领?
中共二大。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谈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1.
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驱,在中华大地上,他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李大钊说:“这个新纪元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李大钊盛赞和热情讴歌的是(  )
A.新文化运动
B.俄国十月革命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第一次国共合作
【点拨】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918年,李大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盛赞它“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李大钊第一个在中国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据“这个新纪元是世界
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可知,题干中李大钊盛赞和热情讴歌的是俄国十月革命。
【答案】B
2.中国共产党诞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不是偶然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势力,革命任务艰巨而又复杂,迫切需要坚强的领导力量。可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主要是由于
(  )
A.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B.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C.共产国际的强力推动
D.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点拨】由题干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势力,革命任务艰巨而又复杂,迫切需要坚强的领导力量”可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故D符合题意。“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是革命形势发展的根源,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没有直接关系,A不符合题意。“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
党的诞生是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B不符合题意。“共产国际的强力推动”是外因,外因还要通过内因即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来起作用,C不符合题意。
【答案】D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下列选项体现不了“新”的是(  )
A.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B.有了先进的阶级领导
C.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点拨】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A符合题意;有了先进的阶级领导,即无产阶级领导,B符合题意;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即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C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没有立即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改变了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不符合题意。
【答案】D
4.【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你理解的“红船精神”的内涵有(  )
①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②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③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④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点拨】“红船精神”的内涵是“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故A正确。
【答案】A
(1)材料一中“民国”“帝国”分别指的是什么政权?为什么说“这个‘民国’被袁世凯一类反动势力践踏了”?举一历史事件说明“它的本身是来之不易的”。
中华民国、清王朝。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开始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辛亥革命。
材料二 
据统计,1916年(工人)罢工17次,1917年罢工23次,1918年罢工30次,1919年头5个月就达19次。另外,工人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也有了提高。工人的斗争开始由分散的经济斗争转向有组织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中国现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述从1916年到1919年工人罢工次数的变化趋势,并归纳这一时期工人斗争的变化。
逐年增多。工人斗争的变化:由分散的经济斗争转向有组织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3)在中国最早宣传“俄国革命”的人是谁?材料三中提到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发生在哪一年?
李大钊。  1921年。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国改换了方向”的因素。
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共25张PPT)
第四单元巩固强化复习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综合点1: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四件大事
项目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1915年开始
口号或指导思想
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派
探索领域
经济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性质
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综合点2: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项目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同点
社会性质
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
都是反侵略反封建
革命性质
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不同点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群众基础
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
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
革命前途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C
2.[2019·衢州改编]如图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下列对这两次事件看法正确的是(  )
图一        
图二
A.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B.图一事件将图二事件推向了高潮
C.图二事件标志着图一事件的结束
D.都是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点拨】观察题干图片可知,图一事件是新文化运动,图二事件是五四运动,图一事件将图二事件推向了高潮。选项A、C、D看法不正确,选项B看法正确。
【答案】B
3.[2019·宁波]
“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下列叙述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激发了青年的爱国热情 
②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③加速了新文化运动的步伐 
④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点拨】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参加的爱国革命运动,故①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传播新思想(马克思主义)、新文化、新知识的思想启蒙运动,故②③符合题意;五四运动与建立共和制国家无关,故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A
4.新文化运动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而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发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其根本区别在于(  )
A.革命任务不同
B.革命性质的变化
C.领导力量的不同
D.所处时代的改变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主要是无产阶级,故C符合题意;两者的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A不符合题意;两者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D不符合题意。
【答案】C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像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
维新变法,学习西方。  原因: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
材料二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人的国家模式认同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变化:从西方模式到苏俄模式。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等。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
救亡图存。
6.[2019·锦州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当时被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即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陈独秀等人认为,这两位先生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近代欧洲的时代精神。于是他们就掀起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1)材料一中“思想启蒙运动”指的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 图一是由马星驰创作于1919年2月的漫画
图一
——《玩弄于股掌之上》
(2)材料二中漫画揭露了日本怎样的企图?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斗争的最终结果是怎样的?
日本企图获得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最终结果:由于中国人民的反对,北洋政府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日本的企图落空。
材料三 学生的爱国举动震动全国。天津、上海多地的学生罢课游行,社会各界也纷纷通电声援。恼羞成怒的列强随即向中国政府施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图二)到6月5日以后,该事件发生了剧变。
北洋政府军警逮捕学生
图二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在6月5日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事件最终结局如何?
五四运动。  运动主力由青年学生转变为工人阶级,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最终结局: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