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2020.7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A
C
D
C
D
B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D
C
C
B
A
A
D
C
B
21
22
23
24
25
A
C
C
D
A
二、综合题(26题16分、27题16分、28题12分、29题6分,共计50分)
26.
答案要点
(1)作物:水稻、粟。(2分)
工具:曲辕犁(2分)。
(2)①东汉末年或魏晋南北朝时期;②区域格局;③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每个2分,共6分)
(3)产业结构(或城市职能)的角度:从粮食种植中心转型为工商业中心(或粮食向外输出变成向内输入;)城市产业布局呈现区域性和技术性的明显分工;生产关系或经营方式角度: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从媒介角度:白银成为税收的主要货币。从全国总体看,手工业、商业发达。(写出3点即给6分)
27.
答案要点
(1)政治方面,宗法分封制衰落,战争频繁,统治者认识到“民”直接影响税源和兵源,和“国”存亡密切相关;诸侯国中央权力加强,社会治理能力提升,为实施荒政提供条件;思想方面,民本、“仁”等思想发展,统治者为维护统治注重收获“民心”。(4分)
(2)示例一:北宋中期出现统治危机,财政困难、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贫困不断起义。变法与荒政有关的措施包括: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以达到富国济民的目的。变法初期取得显著成效,培育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抑制兼并,促进经济的发展,缓和社会矛盾;但有些措施执行中出现危害百姓现象,终被废止。
示例二:北宋中期出现统治危机,财政困难、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贫困不断起义。在此背景下,王安石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集前代荒政之大成,并提高到国家大政方针的高度。政府设立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由政府实施贷款等,体现了国家力量干预,以达到富国济民的目的。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培育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体现出将抑制兼并与救荒紧密联系的特点。变法实质是限制地主商人等对农民压榨,保障农民的利益,从而提高政府收入。变法虽然失败,但仍取得一定成效,其思想和做法影响深远。
(3)特点:救济比例较大。(2分)
影响:及时实施救济,保障了灾民的生存和基本生活,稳定社会;减免征收,促进生产恢复和经济的发展;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奠定一定的物质和社会基础。(4分)
28.答案要点
(1)特点:多样性;(或兼收并蓄;或融合中原地区、高原地区、中亚地区文化;)(2分)
因素: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明的政策,促进吐蕃和内地文化交流;唐朝强大国力,保障丝路畅通;吐蕃主动吸收唐朝和中亚文化(写出2点4分)
(2)示例一:汉武帝时期,社会危机潜伏,“有为”成为时代需要。董仲舒结合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对儒家经典重新进行解释,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巩固国家统一起到积极作用;提出“天人感应”以限制君权;宣扬“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伦理秩序。儒家思想成为正统,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主流。
示例二:两宋时期,佛教和道教传播,儒学发展出现危机。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新儒学思想。朱熹提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认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明道德之善。实现了儒学的复兴,理学成为南宋后的官方哲学,它重节气、品德,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起了积极作用。
示例三:明清之际,针对理学维系专制统治、禁锢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的弊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政治上抨击君主专制,要求限制君权,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这体现出了倡导求实的责任精神,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任选一个发展阶段,按背景、内容、影响各2分,共6分)
29.(1)示例:综合考古成果和文献资料,我认为阿房宫没建成、没被烧。从文献资料看,材料一是史书,司马迁著史态度严谨,且当时住长安城离遗址不远,可以亲临考察,他认为阿房宫没建成。材料三为《方志》,对遗址现状的描述与今考古发现一致。材料四是考古成果,进一步证实阿房宫没建成,没被烧痕迹。而杜牧《阿房宫赋》为文学作品,采用夸张的手法借古讽今,不能作为考证阿房宫是否建成、是否被烧的证据。
分层赋分
等级
细则
等级6-5
观点正确;运用两种证据进行论述;
等级4-3
观点正确;运用一种证据进行论述;
等级2-0
只有观点或观点不正确;
(2)示例:综合考古成果和文献资料,阿房宫并未建成、也没被烧,杜牧文中阿房宫的豪华建筑群是虚构的。杜牧所处的晚唐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藩镇跋扈,人民痛苦不堪。针对这种形势,他希望统治者能励精图治,而事实却相反。他做此赋的目的是借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阐述“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道理,以警示当时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不要重蹈秦亡覆辙。作为咏史抒怀的经典,其价值不在于史实是否准确,更重要的是在当时所产生的讽谏作用。
分层赋分
等级
细则
等级6-5
综合使用材料判断出史实不准确;从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两个角度进行解释,并肯定其讽谏的价值;
等级4-3
综合使用材料判断出史实不准确;从时代背景或写作意图一个角度进行解释,并肯定其讽谏的价值;或未能综合使用材料,只判断史实不准确;从时代背景或写作意图一个角度解释;
等级2-0
只判断史实不准确;或列出个别史实。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第1页(共3页)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历史
2020.7
本试卷共10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
试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右图是2019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春秋曾侯宝夫人墓的编钟,上有“余(曾侯宝)文王之
孙,穆之元子,出邦于曾”的铭文,曾国最初“左右文武”(辅佐周王室),后来则“左
右楚王”(臣服于楚国)。曾国“左右楚王”的史实反映出
A.最初分封范围仅限于王族
B.诸侯有权在领地继续分封
C.诸侯国联盟以反对周王室
D.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动摇
2.中国历史上系统提出并实践重农思想是在战国时期。下列体现商鞅重农思想的措施是
A.推行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鼓励耕织
D.实行二十等爵制
3.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崇尚道法自然,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下列思想能够体现
以上内涵的是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④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春秋战国500多年的发展与纷争为后来秦的统一准备了诸多条件。下列属于秦自身条件
的是
A.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B.各地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C.秦“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物质基础雄厚
D.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二历史第1页(共9页)
5.史家称:“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
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重大意义在于
①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
②扩大了地方的统治范围和自主权
③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④推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A.①②
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右图为《紫禁城内廷和外朝示意图》,中国古代皇帝
后宫
总揽大权,为提高办事效率需要近臣辅佐,从而形成
内朝。一旦内廷机构权力膨胀,帝王为驾驭制约,转
城中朝内胞中朝
而扶植新的内廷机构。与内廷机构开始设置及达到顶皇宰相机构
峰相关的皇帝是
城
A.秦始皇明太祖
B.汉武帝明成祖
C.汉武帝雍正帝
D.宋太祖康熙帝
7.汉武帝时期,河间王国被分为11个侯国,淄川、城阳、广川、代、中山等诸侯王国也
都分成几个或十几个侯国。与此现象相关的措施是
A.世卿世禄制度B.三长制
C.币制改革
D.推恩令
8.以下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成果,出现于汉代的是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重大革命
②《齐民要术》记录黄河中下游的生产经验
③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
④《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中国书法史上“甲骨文一篆书一隶书一行书一楷书”的书体演变脉络,到①已基
本结束,此后以书法流派和风格发展为主干。①处应填写的时期是
A.西汉初年
B.汉末魏晋
C.唐末五代
D.北宋时期
10.“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诗中涉及的灌溉工具为“龙骨水车”,也被称为
A.耧车
B.水排
C.翻车
D.筒车
11.东晋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北民南迁,南迁汉民带去北方成熟的铁质农具
和耕作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结合,由此带来的影响是
A.南北经济差距逐渐减小
B.长江流域普及稻麦轮作制
C.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造成南方人多地少的矛盾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二历史第2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