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7-04 12:3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的性别遗传》教学案例
一、教案背景
1、面对学生:八年级
2、学科:生物
3、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人的性别遗传》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是比较特殊的一节,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一节课,是本章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前面学习了“人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等知识后进一步的深入,让学生了解人的性别遗传,同时科学地理解生男生女的奥秘,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的问题,为以后生儿育女,
摒弃重男轻女的旧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能说出男女体细胞及生殖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类型及数目。
(3)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男、女染色体排序图,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记录、统计、分析数据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表达、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调查和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能够对性别歧视现象作出正确的评价。
(3)了解性别比例失调对社会和国家潜在的危害。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学生通过分析男女染色体排序图,阐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②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2)教学难点:
①从实践和理论等方面论证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②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人的生殖过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规律。有了这些知识作基础,本节课把重点定在阐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是顺理成章的。另外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比较严重,把生男生女的责任全归咎于女性,导致许多悲剧的发生。所以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生男生女的道理。同时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既是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理念,也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本节课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问题驱动导学法”,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去观察图片;模拟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完成图解,并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实这种教学方法也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如何去观察、实验、调查,并通过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一)小品引入,激发兴趣
【教学活动】
师:播放动漫小品《产房门前》
师:1、生男还是生女责任在谁?
2、人的性别差异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教学意图】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小品中男女对话来引入新课,学生特别感兴趣,同时小品中幽默的富有哲理的语言把学生积极的情绪调动起来,为下面内容的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课
【教学活动】
探究男女性染色体的差别。
活动一:观察整理后的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
【小组讨论】
(1)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对染色体中,哪一对被称为性染色体?
(2)两图中,哪幅图显示的是男性的染色体?哪幅是女性的染色体?男性和女性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怎样?
(3)图中哪条染色体是Y染色体?它与X染色体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想一想,就性染色体来说,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中,应该有几条性染色体?男性有几种精子,女性有几种卵细胞?
【得出结论】
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体细胞内的性染色体是成对的,精子和卵细胞内只有一条性染色体。)
【板书整理】
(1)男女体细胞染色体表示方法:
男:22对(常染色体)+XY(一对性染色体);
女:22对(常染色体)+XX(一对性染色体);
(2)生殖细胞性染色体:
精子(2种):含X性染色体的或含Y性染色体的。
卵细胞(1种):含X染色体的。
【教学意图】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维发生碰撞;更好地暴露问题;并带动后进生参与的热情。对于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性染色体数目,学生比较混乱,通过板书和做笔记,使学生一目了然,能更好地区分,为学习下面的知识作铺垫。
2、探究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师:
(1)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指什么呢?
(2)描述受精的过程。
(3)从理论上讲:在男性排出的上亿个精子中含
X染色体和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数量相同,那么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机会
,各占
%,。
【过渡设疑】
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既然如此,那么,生男还是生女的机会是否也均等呢?下面我们通过模拟《随机受精过程》的实验,去探究生男生女的机率。
【教学意图】
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为下面的模拟实验打下基础。
活动二:模拟实验
模拟随机受精的过程,探究生男生女的机率
实验规则:
(1)一盒子装有黑围棋代表的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30粒);另一盒子装有黑围棋代表含X染色体的精子(30粒)、白围棋代表含Y染色体的精子(30粒),二种精子的数量是相等。
(2)四人一组,每次分别从两盒子中摸取一粒围棋,将它们放在一起,都是黑的代表生女,黑白的代表生男,每次摸完后要放回去。每组共摸取10次。并进行记录,填在下列表中。
表1
每组10次出现的男女比例(在相应格打√)
组别
性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数
比例


次数
性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数


【小组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男女比例接近1:1,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教学意图】
1、在小组汇报表格1的男女的总数时,出现男女比例相差太大,老师趁机设计悬念。
2、让学生在实验中寓乐于学。通过模拟随机受精的过程,得到真实的数据,为下面的分析归纳提供有力的证据。
活动三:完成P38页课本中生男生女图解。
师:【设疑提问】
在一个地区或国家,男女性别比例大致是1:1,而在一个多子女家庭中,男女比例不是1:1的情形也很多。请你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生:【分析图解】
【个别提问、归纳小结】
图中很直观地看到生男生女的比例是1:1,从理论上证明了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
师:【过渡提问】
现实生活中,男女性别比例也会是均衡吗?
【教学意图】
1、本题目让学生明白调查人数越多,生男生女的机率越接近1:1。
2、通过填图,使学生掌握男女性别决定的方式,并从理论上了解生男生女的奥秘。
正确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师:【展示表格】
近几次我国人口普查,男女性别比例如下:
师:(1)为什么会出现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
(2)男女比例失调会带来什么后果?
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学意图】
通过调查,让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能正确对待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树立男女平等的意识。
【教学意图】
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了解一个国家男女比例失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更加确立男女平等和正确的生育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归纳小结、畅谈收获(3min)
生:1、归纳知识点。2、谈谈本节课收获。
【教学意图】
通过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7min)
作业:关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能主动去分析原因。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教育身边的人们,要摒弃重男轻女的旧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的主题是“人的性别遗传”,这是一节很好的内容,虽然它并不是第二章的重点,也不是第二章的难点,但它直接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学生们可以有话可讲。另外,学生们已进入青春期,性发育也已经开始了,他们也开始关心起性和性别之类的话题了。所以,这一节的内容,能很好地为学生释疑解难,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这就为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较好的先决条件。因此本节课我做了以下安排:
?
首先,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其次,直观的展示
“男女染色体排序图”,完成讨论,明确男女染色体的区别。
??接着,通过分析男女生殖细胞染色体的差别,用围棋子模拟探究实验,从理论上了解生男生女的理论比例为1:1。
再展示“全国六次人口普查”调查结果,学生可得出现实生活中男女的比例并不是1:1,学生在关注社会的基础上可提出质疑:人口比例失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此就可安排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了解性别比例正常的重要性。
这节课总体来说,采用“问题—探究”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学效果比较好。一节课在观察、探究分析、模拟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活动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也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本节课存在不足之处:核心概念的建构还不尽如人意,教学活动的衔接还不够流畅,教学细节的把握还不够灵活。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更要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备好学生,备好教法,将抽象问题更应该具体化,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