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声的世界 达标测试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声的世界 达标测试卷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7-05 08:0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达标测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5分,共36分)
1.花样游泳表演时,场馆内音响发出的音乐声,能被水中的运动员听到。这说明除了气体,________也能传播声音。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后,传播速度________(填“不变”“变慢”或“变快”)。
INCLUDEPICTURE"WLHK143.tif"
INCLUDEPICTURE
"F:\\邵\\20秋\\物理\\HK\\8年级\\安徽\\word\\WLHK143.tif"
\
MERGEFORMATINET
2.如图所示的是著名的“水鸣天梯”。一人在上端,另一人拾级而上,上端的人便会听到叮咚悦耳的水鸣声,让人啧啧称奇,疑有神意。其中,人们辨别出叮咚悦耳的水鸣声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俗语“响鼓也需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________有关。
4.小王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在相距几百米的铁轨另一端,小李用小铁锤用力敲一下铁轨,则小王可以听到2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来的,第二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来的。
5.周末小明和同学们去工厂参观,淘气的小明用一根细铁棒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在一块钢板和木板上“作画”,划钢板时发出了刺耳的声音,划木板时的声音则较低沉,这里“刺耳”和“低沉”表示的是声音的________。
6.声呐可用于测绘海底形状,是利用了________定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这种方法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也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____。
8.挥挥手告别时“挥挥手”________(填“能”或“不能”)发出声音,对方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减少广场舞扰民的情况,某地推出和谐配乐版广场舞。广场舞的音乐声是由音箱中的纸盆____________产生,经____________传播到人耳。音乐声过大会形成噪声,有关人士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关掉音箱,改用蓝牙耳麦接收信号。关掉音箱是在____________处控制噪声。
10.合肥市某实验中学于2019年11月4日举行了秋季运动会,入场式上各方阵入场时的场景:同学们提高了声音的________大声喊出班级口号;运动员代表发言时同学们根据声音的________就能辨别是谁在发言;发令枪响时,附近的人总用一只手堵住耳朵是在________(填“声源处”“传播途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11.小夏在研究口琴的发声原理时,拆掉了口琴外壳,发现在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如图所示)。吹口琴时,在气流的冲击下,铜片振动,发出声音。对不同气孔吹气,改变了声音的____________;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吹气,改变了声音的____________。
INCLUDEPICTURE"F301.tif"
INCLUDEPICTURE
"F:\\邵\\20秋\\物理\\HK\\8年级\\安徽\\word\\F301.tif"
\
MERGEFORMATINET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2.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B.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C.物体不振动也能产生声音
D.固体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敲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
A.大钟的回声
B.大钟虽已经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D.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14.关于正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传播速度不变
B.音调不变
C.音色不变
D.响度不变
15.如图所示,是四个与声现象相关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INCLUDEPICTURE"AF44--.tif"
INCLUDEPICTURE
"F:\\邵\\20秋\\物理\\HK\\8年级\\安徽\\word\\AF44--.tif"
\
MERGEFORMATINET
A.甲图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乙图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C.丙图说明声音的音调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
D.丁图说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
16.月球的表面主要是岩石和尘埃,有人说,飞来的流星打在月球表面的岩石上,会像无声电影一样,在其附近听不到一点声响,这是因为(  )
A.月球表面的岩石受到流星的撞击不发声
B.流星撞击岩石的声音响度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空间没有空气,缺少传播声音的介质
D.流星撞击岩石产生声音的频率不在人耳接收的范围内
17.下列有关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发声
B.大象利用超声波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
C.分别用相同的力拨动吉他的两根粗细不同的弦可以产生不一样的响度
D.考场周边“禁止鸣笛”是防止噪声产生
1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B.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
C.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讲课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
D.“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9.长沙福元路大桥东入口采用了全封闭的隔音措施,如图所示,该设施长175
m,高7
m,由隔音板组成,能降噪20
dB左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INCLUDEPICTURE"F297.tif"
INCLUDEPICTURE
"F:\\邵\\20秋\\物理\\HK\\8年级\\安徽\\word\\F297.tif"
\
MERGEFORMATINET
A.采用全封闭隔音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
B.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C.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调
D.隔音板隔音利用了声音的直线传播
20.如图所示的为某品牌超声清洁器在清洗眼镜。使用时先向水槽加水使眼镜完全浸没在水中,通电后清洁器开始工作。此清洁器工作时人站在旁边能听到“嗞嗞”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的音调比人能听到的声音音调低
B.超声传播不需要介质
C.人听到的“嗞嗞”声是超声
D.超声能用来清洗眼镜说明超声能传递能量
INCLUDEPICTURE"F296.tif"
INCLUDEPICTURE
"F:\\邵\\20秋\\物理\\HK\\8年级\\安徽\\word\\F296.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DGP110.tif"
INCLUDEPICTURE
"F:\\邵\\20秋\\物理\\HK\\8年级\\安徽\\word\\DGP110.tif"
\
MERGEFORMATINET
(第20题)      
(第21题)
21.如图所示的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色
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三、实验探究题(第22题6分,第23题14分,共20分)
22.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声音产生原因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作为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作为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1)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在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________。
(2)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________。
(3)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________,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手机响铃的声音了。
(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________是正确的。
23.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实验中,
(1)小明和小强在家中开展探究,他们准备通过用人刚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来进行比较,选用了手机铃声作为声源,实验过程中他们应将手机铃声响度调小,因为手机铃声响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人要听不到声音时与声源的距离将越________(填“大”或“小”),实验在教室中难以进行。同时在比较不同材料时手机铃声响度应__________(填“随材料而改变”“保持不变”或“根据实验情形而改变”)。
(2)对材料进行科学调整后,他们通过探究得到如下实验数据:
材料
报纸
羽绒服
塑料袋
泡沫板
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
8
4
7
5
由此数据可知这些材料隔声性能最好的是________。
四、计算题(每题7分,共14分)
24.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在金属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由金属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金属管长1
020
m,两次声音相隔2.5
s。已知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求该金属中的声速。
25.有甲、乙两人利用回声测量河岸到峭壁的距离,乙站在岸边,甲站在距峭壁较远处,并且甲和乙的连线和峭壁垂直,甲、乙相距50
m。如果甲放一枪,乙测出所听到的两次枪声的时间差为4
s,求河岸到峭壁的距离。(设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答案
一、1.液体;变快 2.音色
3.空气;振幅
4.铁轨;空气 点拨:把耳朵贴在铁轨的一端,在铁轨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轨,声音分别在铁轨、空气中传播,则能听到2次声音,因为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所以第一次声音是从铁轨传来的,第二次是从空气中传来的。
5.音调
6.超声;不能;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7.产生;传播 
8.能;不能;产生的声音的频率不在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
9.振动;空气;声源
10.响度;音色;人耳处
11.音调;响度
二、12.B
13.D 点拨: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敲击大钟后,大钟振动发出声音,但敲击停止后,大钟的振动却没有停止,因此会“余音未止”。由此判断选项A、B、C不正确,只有D正确。
14.D 15.B 16.C 17.D 
18.A 19.B 20.D 21.D
三、22.(1)减小 (2)增大 (3)小
(4)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①
23.(1)大;大;保持不变
(2)羽绒服
四、24.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t空气===3
s,由题意知:
t空气-t金属=2.5
s,声音在该金属中的传播时间:t金属=t空气-2.5
s=3
s-2.5
s=0.5
s,声音在该金属中的传播速度v金属===2
040
m/s。
25.解:方法一:两次枪声的时间差为4
s,可理解为声音经由乙处传到峭壁再反射回到达乙处的时间,这段时间内声波传播的总路程s=vt=340
m/s×4
s=1
360
m,河岸到峭壁的距离s′===680
m。
方法二:设河岸到峭壁的距离为s′,甲开枪后,乙第一次听到枪声所用时间t1=;甲开枪后,乙第二次听到枪声所用时间t2=;根据题意可知t2-t1=t,即-=t,=t,则河岸到峭壁的距离s′===680
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