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游击军 欣赏《黄河船夫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课 游击军 欣赏《黄河船夫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1-05-27 21:2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周星期 第 (课)单元第 课时 年 月 日 总节数:16 节
第八课 游击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曲家冼星海,并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音乐的力量。
2、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并能在演唱《游击军》时表现出来。
重点: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游击军》。
难点: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游击军》。
教法:听唱法。
教具:多媒体音乐软件、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游击军》的范唱录音,让学生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情绪、速度特点,并找出歌曲中最能表现机警、沉着、勇敢、坚定情绪的节奏型是哪些,选出两小节作典型。
二、新歌教学:
1、作品简介:
词作者先珂,原是武汉大学的学生,抗日战胜爆发后,在山西前线游击队中工作,1938年,他用通俗易懂、老百姓容易接受的语言写了《游击军》这首歌词。它简洁的表现了游击军战士灵活机动、勇敢无畏、仇恨敌人、蔑视侵略者、对胜利充满信心的革命精神。
《游击军》的旋律采用大调式写成,其结构为二段体,带有典型的群众歌曲性质。
2、学唱歌曲:(分乐段学唱)
(1)示范演唱
(2)教师随时指正(歌曲中的附点节奏,)
三、歌曲处理:
《游击军》这首歌可采用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的处理方法。即:歌曲的开始部分用弱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只“我们是游击队的弟兄”一句是要渐强。“夺他的粮草大家用,抢他的军火要他命”这两句,要表现出游击队员同仇敌忾、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要用强有力的声音演唱。第二乐段要唱得坚定,且具有号召性。因此也要唱的强些,反复之后要逐步渐弱。至“嘁嚓嘁嚓”的结尾部分,要有一种远去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感觉,要唱得很弱。在唱歌过程中要训练学生用气息支持发声的歌唱能力。无论是强声还是弱声,都要坚定有力的。
四、歌曲的拓展
1、说出最能表现机警、沉着、勇敢、坚定情绪的节奏型是:X. X X X - |
2认真听老师介绍抗日战争时的情况。
3 学生随琴分乐段演唱。
五、学生认真体会处理方法,男、女声分组演唱,师生共同评价。
六、作业: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游击军》。
板书设计:
游击军
教学后记:
第 周星期 第 (课)单元第 课时 年 月 日 总节数:17 节
第八课 欣赏《黄河船夫曲》
教学目标:
1、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2、认识冼星海,了解他的生平及作品。
3、感受音乐形象和情绪,弘扬民族精神。
重点: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难点: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教法:欣赏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电脑。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
1、屏幕显示“摇篮”两字,让学生说说其含义。
2、提问:既然“摇篮”可喻为生活环境、文化的发源地,那么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发源地是什么?——黄河。
二、简介黄河及《黄河船夫曲》。
1、屏幕显示“黄河流向图”,以黄河奔 腾的画面简介黄河。
2、屏幕显示冼星海的图象并简介作者与作品。
听与提问:歌曲唱了些什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三、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大合唱》。
1、分段欣赏。第一段(搏战):
(1)听并说说音乐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2)屏幕显示画面并说说音乐采用了那些表现手段?
第二段(小胜):
(1)听,与第一段比较有何不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屏幕显示画面并分析表现手段的变化。
(3)有感情地视唱旋律,说说音乐所表现的形象特征。
第三段(再战):
(1)听,与前两段比较,并归纳表现手段的变化。
(2)屏幕显示与分析手段的变化,了解再现第一段与第一段之间的不同?(力度、情绪等)
5、师小结并屏幕显示表现手段变化表。
6、了解象征意与主题思想(略)。
7、从美学角度归纳音乐的美,让学生看屏幕做选择——壮美,并说说为什么?
四、再次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船夫曲》。
五、总结。
这节课上我们欣赏了三次《黄河船夫曲》,它们的表现方式虽不同,但带给我们的却是同一个主题感受:即赞颂了我们中华民族勇敢坚强、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而且让我们在音乐中体会了气势磅礴的壮美之感。让我们在这种美的激励中走向美好的明天!
六、作业:上网查询作品的曲作者及生平、生活照片和一些作品。
板书设计:
黄河船夫曲
教学后记:
第 周星期 第 (课)单元第 课时 年 月 日 总节数:18 节
第八课 歌唱二小放牛郎
教学目标:
1、对先辈们唱过的歌曲有浓厚的兴趣,愿意学唱并继续关注。。
2、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并能在演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时表现出来。
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难点: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并能在演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时表现出来。
教法:听唱法。
教具:琴、多媒体光盘。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抗日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涞源县,位于河北西部,与山西交界,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之一。抗日英雄王二小就生长在这里。王二小带日军走进的山谷,当地叫做西北沟,两山一沟,十分险要。鬼子发现上当后,先是残忍地剁去二小右手的五个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倒在大石头上。八路军一举全歼此股日寇,战斗结束后,几个战士冲向二小,当时他还活着,和另外两名受伤八路军战士一起送到刘家庄,可惜伤重无治,为国牺牲,三位战士永远长眠在刘家庄的深山老峪里。当时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写了王二小在反“扫荡”斗争中,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而自己壮烈牺牲的材料,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的。《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在1942年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很快在边区,直至全国传唱开来,这一唱就是六十多年。
二、学习歌曲。
1、欣赏表演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并学唱歌曲。
2、讨论与比较: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参考教材第59页),用何种演唱形式,根据各段歌词在演唱时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和表情来演唱。使学生体会音乐作品中的喜、怒、哀、乐通常都是由音乐的速度、力度等来表现。以下仅供参考:
表情 演唱形式 力度 速度
第一段 叙述地 独唱 mp 中速
第二段 激情地 独唱 mf 中速
第三段 焦急地 独唱 mf 中速稍快
第四段 歌唱地 领唱 齐唱 f 中速稍快
第五段 惋惜地 齐唱 p 中速
第六段 歌颂地 齐唱 mp 放慢
第七段 颂杨地 齐唱 mf 放慢
3、探究与创造:分组演唱,全班分成七组,共同合作演绎。
三、小结: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并能在演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时表现出来。
四、布置作业:上网查询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歌唱二小放牛郎》
故事歌 方冰 词
劫夫 曲
教学后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