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 科学探究 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 科学探究 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7-05 10:3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
、建立
、设计
、搜集
,检验假设、

2.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建立
;依据探究的目的和条件制订

3.科学探究源自
的发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

等多种途径获取事实和证据,对假设进行检验。还要对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
,并以口头或
等形式表达出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1.小明同学一个人在房间做作业的时候,台灯忽然熄灭了。对这一现象,小明提出了以下四个假设,你认为不科学、不合理的是(

A.可能停电了
B.可能台灯的插头掉了
C.可能是台灯灯泡的灯丝烧断了
D.可能下雨了
2.中医给病人诊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A.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病
B.建立假设:病人得的可能是某某病
C.获取相关的事实和依据,以证实医生心中对病人病情的初步猜测
D.为了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以便与其他医生更好地交流
3.晚自习时,小明所在教室里的电灯突然全熄灭了。现在请你根据这一现象,完成下列探究:
提出问题: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你可能提出的猜想和验证猜想的依据是:
猜想一:

验证猜想的依据是:

猜想二:

验证猜想的依据是:

4.小明家经常出现蟑螂,他想:蟑螂是如何寻找食物的呢?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一个纱罩内分别放一堆糖和一堆木屑,将两只蟑螂中的一只剪掉触角,另一只没剪,并将它们同时放入纱罩内。小明发现没剪触角的蟑螂很快就找到了糖,而剪掉触角的蟑螂则在里面乱撞。
(1)小明在进行实验前所做的假设是

(2)在纱罩中放人没剪触角的蟑螂是起
作用;
(3)小明的实验设计还不够完善,请提出改进措施:

一、选择题
1.科学探究是建立在(

A.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B.科学家猜想的基础上
C.间接实验结果的基础上
D.实验和科学推理相结合的基础上
2.科学家对自然界事物的存在、发展和变化的研究方法是(

A.科学家就在实验室里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得出科学结论
B.科学家不断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把考察或实验的结果记下来,经过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C.科学家在野外考察得出科学结论
D.科学家就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得出科学结论
3.体育课上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材料进行了讨论,有的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问
B.猜想
C.实验
D.得出结论
4.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下面对探究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平时要注意身边的各种现象,善于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可以不受限制,随意猜想
C.搜集数据要实事求是,不能随意改动数据
D.分析论证要相信科学,不要迷信权威
5.到商店购买乒乓球时,陈明同学总要将几只乒乓球从选定的位置放手,观察乒乓球反弹的高度,选择反弹较高的乒乓球。陈明的行为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A.发现并提出问题
B.做出猜想和假设
C.观察、实验收集证据
D.交流合作、评价证据
6.(2013·嘉兴)当一位科学家通过实验宣称在某领域获得一项重要发现时,判断这项发现是否可信的最好理由是(

A.该领域其他专家的意见
B.实验报告撰写的详细程度
C.该科学家是否为这一领域的权威
D.他人能否重复其实验并得到相同的结果
7.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纸上运动速度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
C.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D.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8.(2013·广安)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以下属于观察法的是(

A.用肉眼看书缝里的小蜘蛛
B.查看介绍蜘蛛的有关知识
C.上网搜索更多关于蜘蛛的资料
D.把有关蜘蛛的信息进行归类
9.市场上的防晒霜都宣称可以防晒。暑假期间,我市某学校学生外出徒步旅游,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其中四位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实验人
实验方案
小敏
一只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手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的灼伤程度。
小英
第一天手背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这两天被灼伤的程度。
小玲
在同学的手背上涂上防晒霜,自己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与同学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小红
手心上涂上防晒霜,手背上不涂。一天后,比较手心与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你认为最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A.小敏
B.小英
C.小玲
D.小红
二、实验、简答题
10.夏天烈日曝晒过的汽车,车内温度可达50℃以上。针对这一情况,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汽车遮阳帘,汽车遮阳帘是否真的有遮阳效果?研究人员选取了普通型、加厚型和折叠型三款表面镀铝膜的汽车遮阳帘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步骤下:
①选取三辆颜色、型号相同的同款汽车,并排朝南停放在阳光充足的空旷地方。
②将三款汽车遮阳帘分别安装在汽车上后,关上车门,编号。
③一段时间后,用灵敏温度计分别测量车内的温度。
(1)进行该实验的最佳时间是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2)该实验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是

11.丁同学乘车时发现,许多公路旁山体坡面上筑有混凝土框架,框内的草大多数是框边的长得好。这是偶然现象呢,还是普遍现象呢?
丁同学想了许多获取证据的方法:①请教老师;②查阅资料……他查阅资料后知道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植物生长的边缘效应现象。请你帮助丁同学完成下列任务:
(1)再列举一种获取证据的方法:

(2)植物生长的边缘效应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请你写出一种猜想:

(3)下图表示同一块农田的三种种植方法,如果管理情况相同,你认为采用
种植方法总产量最高。
A
B
C
12.小明所在的课外科学活动小组进行了一次“探究教室内的温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
(1)在活动中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影响教室温度的因素,请你根据图示的信息和自己的体会,至少写出三种影响教室内温度的因素。
影响教室内温度的因素
1
[例]教室内的人数多少
2
3
4
(2)在你所写的因素中,请选出其中一种,试猜想它与教室内温度的关系。
[例]:教室内的人数,与教室内温度的关系可能是:教室内人数越多,教室内温度越高。
你猜想的因素:

它与教室内温度的关系可能是

1.小明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为了确认,小明按教材上所学的闻气味的方法去确认这瓶液体,小明的做法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

A提出问题
B.制定计划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2.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究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

3.紫外线波长在280到320纳米的部分被称做紫外线B。人类长期暴露在紫外线B下,会对免疫系统造成危害,引起白内障,还能增加患皮肤癌的概率。太阳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线通常被臭氧层吸收,只有少量照射到地面。
科学家从1970年开始注意到,地球上许多种类两栖类动物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甚至灭绝。而这期间又恰是臭氧空洞形成的时候,因此怀疑某些两栖类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与臭氧空洞有关。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科学家在某个山区,采集了蝾螈、蛙、蟾蜍等3种当地常见的两栖类动物的卵,分别放在用纱网做成的笼子中,每笼各100颗卵,放置在当地的池塘中。笼子分成3组:甲组的笼子上方,加一层透明的塑料板,可以隔绝紫外线B;乙组没有任何遮盖,卵可以接受完全的阳光照射;丙组则用无法隔绝紫外线B的透明的塑料板盖住。实验结果如下表。科学家还发现,造成这些卵或胚胎死亡的直接原因,都是因为受到原本就在池塘中的细菌的感染。
卵或胚胎死亡率(%)
蝾螈

蟾蜍
甲组
40±5
10±1
12±3
乙组
90±6
40±4
38±3
丙组
88±4
37±5
39±4
(1)下列结论中,合理的是(

A.紫外线B将造成蝾螈的灭绝
B.紫外线B能明显影响上述3种动物卵的发育
C.水中的细菌是造成上述3种动物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D.紫外线B对上述3种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程度是:蝾螈>蛙>蟾蜍
(2)下列根据实验结果的推论中,合理的是(

A.紫外线B增强了水中细菌的生长
B.本实验无法证实两栖类卵和胚胎的死亡与紫外线B有关
C.甲组中卵和胚胎的死亡,是缺乏紫外线B照射所造成的
D.两栖类的卵和胚胎经紫外线B照射后,容易被水中细菌感染死亡
4.某校同学自制了三个简易净水器(如图所示),并分别向其中添加了如下表所示的物质,做了三个对比实验。首先取一个大烧杯,装满水,并向其中滴加几滴红墨水,搅拌均匀后,将其分成等体积的三份,再分别倒入三个净水器中,同学们把观察到的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添加物质及质量
实验现象
实验一
1克活性炭
溶液的红色变浅
实验二
2克活性炭
溶液的红色消失
实验三
2克木炭
溶液的红色变浅
(1)通过对上表的比较,写出你发现的问题是:

;②

(2)通过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答出一点即可)。
5.喝汤时,小明发现汤有点淡。于是,他拿了一勺盐打算加到汤里去。妈妈告诉他:“这种盐太粗了,应当用细盐,细盐溶解起来比较快。”你觉得小明妈妈说的有道理吗?你认为食盐的溶解还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帮助小明完成下列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食盐的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建立假设:①
;②



(3)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其中一个影响因素设计方案):

(4)搜集事实证据:

(5)检验假设。
(6)交流。
1·5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
假设
验证方案
事实与证据
交流
2.猜想和假设
探究计划
3.问题观察
实验
评价
书面报告
1.
D
解析:科学探究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有效手段。其中的假设也需要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题中四个选项中,选项D与台灯忽然熄灭没有直接关系。
2.C
解析:望、闻、问、切,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事实或依据,以证实医生心中对病人病情的初步猜测。
3.提出问题:教室里的电灯为什么全熄灭了?
猜想一:可能停电了,
验证猜想的依据是:观察教室外的灯是否亮着;
猜想二:可能校园空气开关跳闸了,
验证猜想的依据是:观察校园空气开关是否跳闸。
解析:此题是一开放性试题,只要合理,符合题意即可。
4.(1)蟑螂是用触角寻找食物的
(2)对比
(3)应多取几只蟑螂进行实验
1.D
2.B
3.C
4.B
5.C
6.D
7.B
8.A
9.A
10.(1)B
(2)没有设置不装遮阳帘的对照组
11.(1)实验、考察、调查
(2)可能与光照(或水分、空气、肥力)有关
(3)C
12.(1)季节
位置(朝阳或背阴)
窗户的大小教室所在楼层高度
(2)季节,夏天较热,冬天较冷。
位置(朝阳或背阴),朝阳教室较热,背阴教室教
舒适。
窗户的大小,窗户愈大,温度越高。
教室所在楼层高度,楼层越高,冬天越冷,夏天越热。
1.C
2.(1)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2)蜜蜂发声不是由双翅振动产生的
(3)蜜蜂是靠小黑点振动发声的
3.(1)B
(2)D
4.(1)①实验一和实验二相比,为什么都是活性炭,实验二红色消失,而实验一红色变浅?
②实验二和实验三相比,为什么等质量的木炭和活性炭,实验二红色消失,而实验三红色变浅?
(2)活性炭吸附作用比木炭强(或接触面积越大,吸附作用越强)
5.(2)①是否跟温度高低有关?②是否跟搅拌有关?③是否跟水量多少有关?
(3)选择假设①,两只相同的烧杯内盛有等量的水,但温度一只为80℃,一只为10℃,加入等量的同一种食盐并搅拌。
(4)观察哪一只溶解得快。
共6页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