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04 23:0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曾派使者到天竺求取佛经,并修建了白马寺的汉朝皇帝是


A.
汉武帝
B.
汉明帝
C.
光武帝
D.
汉元帝
2.下列关于黄巾起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政权
B.
东汉政权在黄巾起义打击下迅速灭亡
C.
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一蹶不振
D.
东汉政府镇压了黄巾起义,并巩固了政权
3.人们经常用项羽的破釜沉舟来比喻下最大的决心,这一历史典故出自于下列哪一战役(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4.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兴起于(

A.
战国时期
B.
秦朝
C.
东汉
D.
西汉
5.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根本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推行儒学教育
C.
破格录用人才
D.
窒息学术空气
6.东汉末年,以宗教的方式笼络人心,在贫苦农民中树立威望后率众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是(

A.
陈胜
B.
吴广
C.
刘秀
D.
张角
7.汉武帝刘彻的文治武功彪炳青史,永秉春秋,其中为他的文治武功提供雄厚财力支持的措施是(
)
A.
颁布“推恩令”
B.
兴办太学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8.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的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是(

A.
统一文字
B.
统一铸造五铢钱
C.
开通灵渠
D.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9.“蔡侯纸”的改进者生活于(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三国时期
10.一部电视剧的片头有这样一句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威严,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个“他”是指(

A.
秦始皇
B.
周武王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11.《伤寒杂病论》(

A.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
B.
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C.
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D.
介绍了"麻沸散"与"五禽戏"
12.据《东观汉记》载:公元2世纪初,蔡伦曾得到当时汉和帝的称赞,因为他(

A.
改进和推广造纸术
B.
出使西域归来
C.
完成历史巨著《史记》
D.
东渡日本成功
13.虽然千年的历史风雨将秦长城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其仍以苍苍莽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秦长城在当时的主要功能体现在(

A.
扩大秦朝疆域
B.
炫耀国威
C.
划定国界
D.
军事防御工程
14.司马迁写《史记》的主要依据是(

①朝廷的大量藏书
②收集的民间资料
③目睹的当时时事
④文学作品的描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5.“一带一路”是习主席访问中亚和印尼的时候提出来的,“一带”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在古代,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和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瓜果、汗血马、毛皮和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这一历史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
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B.
是东西方政治军事交往的要道
C.
是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D.
是南北方政治军事交往的要道
16.决定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朝的历史事件是(

A.
楚汉之争
B.
马陵之战
C.
勾践灭吴
D.
巨鹿之战
17.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突破点在于(

A.
由笨重改进为携带方便
B.
简化制作过程
C.
扩大造纸原料来源,使之易得而又便宜
D.
纸张由粗糙改进为精细
18.“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此号召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农民起义是指(

A.
刘邦领导的起义
B.
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
C.
项羽领导的起义
D.
张角领导的起义
19.2017年5月15日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一带一路”源于西汉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下面示意图中空缺处应该是(

A.
洛阳
B.
长安
C.
咸阳
D.
敦煌
20.下列不属于秦实现统一的原因的是(

A.
统一成为趋势,人民渴望和平
B.
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最强
C.
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抗秦
D.
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项羽年少时曾见秦始皇巡视会稽(古地名),见其阵势威武,而周围的老百姓都很敬畏,于是说:彼可取而代之(意思说秦始皇也可以被取代)。他叔叔项梁大惊,掩住他的口说:不能乱说,这是要诛灭全族的。
材料二 项羽年少时,读书不成;学剑,又不成。他叔叔项梁很生气,项羽说:读书只能记记人的名姓而已,学剑只能抵挡一个人,我要学习打败千军万马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项羽很高兴,但依然是会一点点就不肯再学了。
材料三 后来项羽和刘邦争天下,被汉军围在垓下,自度不能脱身,怜然作诗一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后杀出重围至乌江却又不肯一个人过江东,于是自刎而亡。
材料四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宋·李清照
(1)读完上面的历史故事,你觉得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
(2)诗歌最能描写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历史材料三中项羽吟唱的诗歌,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和内心世界?
(3)材料四是后人对项羽的一个评价,这首诗歌颂了项羽什么品质?
(4)请你在下面再写一个关于项羽的历史故事。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朝为乱政虐刑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内外骚动,百姓罢敝(人民疲劳困顿),财匮力尽(财物缺乏,力量用尽),民不聊生。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1)阅读材料概括:秦朝实行怎样的统治?这样的统治导致了怎样的结局?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国家有了怎样的统治才会繁荣富强?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材料二:交通要道
材料三: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上篇“灿烂文明”之“丝路”
⑴汉朝时把材料一中“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称为什么?主要是在今天我国的什么地区?
⑵这个地区是在哪个朝代什么时间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官职(或机构)名称叫什么?证明了什么历史事实?
⑶材料二中“要道”指的是什么?说出一位开辟、维护这一“要道”的功臣。我们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⑷今天要使这条“要道”重现往日的辉煌,你能提出哪些建议?
2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朝开创了大一统的基业,汉朝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扫六合”是什么意思?秦朝在政治上创立了一套什么制度来巩固这一成果?
(2)秦始皇、汉武帝在政治上分别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维护统一?
(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基础,对待儒学方面,秦始皇和汉武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本目的是什么?
25.观察下面的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权怎样的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当时中央政权怎样的弊端和危害?
(2)图二与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次起义有关?这次起义是通过哪一宗教发动的?这次起义的结果如何?
(3)图一和图二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汉明帝时期,建造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巾之乱,是中国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暴动,它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逐步导致了东汉的灭亡与三国时期的到来。ABD说法不正确,所以答案选择C。
3.【答案】A
【解析】公元前207年,项羽的楚军数万人被秦军30万人围困在巨鹿,为鼓舞志气,项羽令将士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誓与秦军决死一战。这就是“破釜沉舟”的典故。A符合题意,故选A项。
4.【答案】C
【解析】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
5.【答案】A
【解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学说。其主要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统一思想,以加强中央集权,来为其政治统治服务,以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东汉创立宗教并领导起义的是张角,他创立了太平道教,并于184年领导了黄巾起义,D项符合题意;陈胜、吴广领导的是秦末农民起义,且他们没有创立宗教,AB项排除;刘秀是东汉建立者,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7.【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武帝刘彻的文治武功提供雄厚
财力支持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
颁布“推恩令”属于政治措施,不符合题意;选项B兴办太学,属于教育措施,不符合题意;选项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思想措施,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8.【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选项A统一文字,与秦始皇相关,不符合题意;选项C开通灵渠,与秦始皇相关,不符合题意;选项D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是汉初与汉高祖刘邦相关,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9.【答案】C
【解析】蔡侯纸的改进者是蔡伦,生活在东汉时期。
10.【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威严”,“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族旧称汉人,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汉武帝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国力强盛,国号为汉,因而得名,成为汉族永远的名字,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1.【答案】B
【解析】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12.【答案】A
【解析】结合课本所学分析,东汉时期的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答案选A。
13.【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始皇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由此分析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4.【答案】A
【解析】司马迁考察风俗,访问古迹,收集传说,亲眼目睹了时事变迁,为他写《史记》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15.【答案】A
【解析】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所以答案选A

16.【答案】A
【解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决定刘邦夺取天下”,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刘邦和项羽领导秦末农民起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进行了长达4年的楚汉之争,最后刘邦打败项羽,建立西汉。故答案为A。
17.【答案】C
【解析】纸发明以前,人们主要的书写工具是竹木简,竹木简比较笨重,携带非常不变,影响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蔡伦用树皮,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改进了造纸术,改变了过去用竹木简书写不方便携带的现状,从而扩大造纸原料来源,使之易得而又便宜,本题选C。
18.【答案】B
【解析】陈胜吴广起义战争发生在秦朝末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所以答案选B。
19.【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故选B。
20.【答案】D
【解析】齐桓公称霸的时候,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21.【答案】(1)项羽是一个有豪气而又勇武,少智粗犷但不乏人性的历史人物,可谓个性鲜明。(根据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2)英雄末路,心境悲伤,对失败充满了不甘。
(3)英雄豪迈,宁死不屈,浩气长存。
(4)巨鹿之战时破釜沉舟。
【解析】(1)根据四则材料的内容。可以概括出项羽是一个有豪气而又勇武,少智粗犷但不乏人性的历史人物,可谓个性鲜明。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材料三种项羽的诗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可以体会到项羽英雄末路,心境悲伤,对失败充满了不甘的心境。
(3)根据材料四中的诗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以概括出后人心中的项羽是充满了英雄豪迈,宁死不屈,浩气长存人物。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项羽有关的故事有巨鹿之战时破釜沉舟。巨鹿之战中项羽担任了援赵大军的主帅,下令士兵每人带足三天的口粮,然后又下令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将士们都愣了,项羽说:“没有锅,我们可以轻装前去,立即挽救危在旦夕的赵国!至于吃饭嘛,让我们到章邯军营中取锅做饭吧!”大军渡过了漳河,项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时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战士们一看退路没了,这场仗如果打不赢,就谁也活不成了。项羽指挥楚军很快包围了王离的军队,同秦军展开了9次激烈的战斗,渡河的楚军无不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个个如下山猛虎,个个都奋勇拼杀。沙场之上,烟尘蔽日,杀声震天。楚军将士越斗越猛,直杀得山摇地动,血流成河。经过多次交锋,楚军终于以少胜多,把秦军打得大败,杀死了秦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被打得走投无路,放火自焚而死,章邯带着残兵败将急忙后退。那些旧贵族派来的援军,看到项羽大获全胜,又是佩服,又是害怕。从此项羽就做了上将军,诸侯的军队都归他统率。
22.【答案】(1)实行残暴统治。导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秦朝灭亡。
(2)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依法治国。
【解析】(1)秦朝统治者实行暴政,无休止征发徭役、繁重的赋税、苛刻的刑罚,终于激起了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带领九百多因雨误期的农民在大泽乡发动起义,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口号,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起义军接连攻下几座县城,在陈建立了政权,陈胜自立为王。后由于秦军的强大,不到半年起义军被镇压下去,陈胜等被杀。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在我国历史上永远闪耀光辉。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2)秦朝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结束了乱世,稳定了天下。但其统治者却无休止地征发徭役、征收沉重的赋税,让天下百姓没有享受到国家统一带来的安定,所以他们因暴政而进行反抗,最终推翻了暴秦。随后的汉王朝统治者从中汲取教训,采取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减少徭役的措施,让百姓能有时间从事农业生产,逐渐恢复了经济,使西汉王朝走上了强盛之路。秦灭汉兴的不同局面,告诉我们要注意发展经济,休养生息,要注意减少人治,真正实现依法治国,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
23.【答案】(1)西域;新疆地区
(2)西汉;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历史证明,今天的新疆地区自从西汉时期开始,已经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丝绸之路;张骞(或者班超);学习他们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的精神。(符合题意即可)
(4)与西部大开发相结合,兴修公路铁路、发展交通业、发挥当地旅游、矿产资源优势,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等。(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汉朝时候,我国把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称之为西域,主要指我国今天的新疆地区。
(2)这个地区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公元前60年汉武帝设立了西域都护,证明了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从材料二的示意图来看,这是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开辟丝绸之路的是张骞,维护的是班超,从他们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和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
(4)本题学生只要能从今天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资源回答问题即可,意思相近就行,不必拘泥于所给的答案。
24.【答案】(1)统一六国;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2)秦:郡县制;
汉:颁布“推恩令”,
建立刺史制度
(3)措施:秦:“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
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统一思想,维护统治)
【解析】(1)扫六合的本意是指扫平了天下,这里指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秦朝在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秦始皇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汉高祖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的目的是维护统一,即汉初推行了郡国并行制,引发了王国问题,为了削弱诸侯王封国的势力,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
(3)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力,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秦始皇、汉武帝思想方面措施的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25.【答案】(1)即位的皇帝大都年幼;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时局动荡不安。
(2)黄巾起义;太平道;起义最终失败,但是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使其一蹶不振。
(3)由于即位的皇帝年龄比较小,产生了外戚和宦官交替
专权现象,社会动荡黑暗,导致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图一中即位皇帝的年龄可知,皇帝大多年幼;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皇帝年幼时,大权由太后主持,就出现重用自己的亲戚,从而出现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赖身边的宦官除掉外戚,又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如此反复,形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弊端。其危害就是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从而走向衰亡。
(2)第一小问,根据图片中旗帜上的文字“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可知,这是公元184年即农历甲子年爆发的黄巾起义的口号,图二反映的是黄巾起义。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起义的领导人张角创立太平道,经过10多年,信徒到达数十万人,为起义做了充分准备;第三小问,根据所学可知,起义最终因东汉政府的残酷镇压而失败,但是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3)根据所学可知,皇帝年幼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由此导致朝政越来越腐败,统治黑暗,最终导致黄巾起义爆发的。所以两者之间的直接联系是没有的,图一间接导致了图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