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日出》教学设计(2课时)
一、课文内容分析
《海上日出》记叙了作者乘坐机帆船在海上观看日出的情景,语言质朴而准确、生动而形象,是描写日出的经典散文。作者依次描写晴天、多云、黑云天气下的日出,表达了对这一自然奇观的喜爱之情。课文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点明观看日出的时间和位置。第二部分是第2至5自然段,描写海上日出的景象。第三部分为第6自然段,作者直抒胸臆,运用一个反问句式,总结感受,表达了对海上日出这一壮观景象的赞美之情。
《海上日出》是本册教材写作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学生也是第一次接触写景类课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是这篇课文有别于一般阅读课文的特点所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通过观察描写一处景物、介绍一个景点,而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则是第一次接触。让学生沉浸于课文的意境里,了解作者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写景,感受海上日出的独特而伟大,增强对语言美的感悟能力需要不断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扩、刹”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扩、范”等9个字,会写“清静、扩大”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日出时的景象。
3.了解课文按太阳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4.随文练笔,选取一两种景物,抓住景物的变化写一写。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2—5自然段,品读天气晴朗时的日出景象,感悟作者对奇伟壮观的大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
难点:了解作者按太阳变化的顺序,抓住了颜色、光亮、位置变化写出日出的动态过程。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扩、刹”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扩、范”等9个字,会写“清静、扩大”等9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了解写作背景
1.以“知道日出时的景色是怎样的吗”为话题展开交流,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导入课文学习。
2.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老师板书课题,学生朗读课题。
3.通过课前的导学,请学生介绍巴金的相关信息。
4.教师总结:巴金是著名作家,四川成都人。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他把旅程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
39篇,《海上日出》是第23篇。
(二)初读课文,组织学生交流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倾听。
2.出示自学课文的要求,学生自学。
(1)轻声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结合导学单,说说你对比较重要的一些字词的理解(易错字、多音字、难写的字、陌生的词语等等)。
(3)默读思考:课文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3.开展小组学习,交流初读课文的学习成果。
4.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预设1:负着重荷
读准多音字读音:重荷
理解词义:重荷指重担,课文中指太阳背负着很重的负担。
预设2:一刹那间
注意“刹”的读音,联系生活,拓展词汇:除了“一刹那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转眼间、一瞬间、霎那间、顷刻间……)
预设3:镶了金边
指导书写:“镶”的右半边下半部分的笔顺。
预设4:重围
重围指层层包围,课文中指太阳冲破黑云的层层包围。
预设5:分辨
设计习题:辨认 辨别争辩 辩论 狡辩(“辨”与“辩”在含义和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三)再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课文以“海上日出”为题,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描写的是“海上日出”的景象?
课文2-5自然段描写了海上日出的景象。
3.快速浏览第2-5自然段,作者又分别写了哪些不同天气时的海上日出?
板书:晴天、多云、黑云
4.那课文首尾段又写了什么呢?(交代了作者看日出的时间、地点;作者对日出的赞美)
5.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梳理,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又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1)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
第二部分(2—5)描写了海上日出的景色,具体写了晴天、多云、黑云天气下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
第三部分(6)观看日出的感受,赞叹大自然的伟大。
(四)走入课文,分析第1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课文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
时间:天还没有亮
人物:我
地点:海上
事情:看日出
环境: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2.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作者巴金对看日出的期待?(抓住两个关键词“常常”、“早起”来理解作者期待看日出的心情)
3.“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究竟是怎样的?我们第二课时再学习。
(五)生字教学,当堂习字
1.出示生字表,学生自主交流,强调比较容易写错的字:紫、镶、替
2.学生当堂习字。
3.组织评价。
(六)布置作业,巩固课堂知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生活中看到的日出景象,体会课文描写日出的精彩之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默读课文,能说出日出时的景象。
2.
了解课文按太阳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3.
随文练笔,选取一两种景物,抓住景物的变化写一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文学习
1.
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再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2.
学生朗读课题。
3.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文分别描写了哪些情况下的海上日出?
板书:晴天、多云、黑云
(二)学习课文2、3自然段,感受天气晴朗时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1.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上,太阳快要从天边升起来了。读读课文第2、3自然段,感受天气晴朗时海上日出是怎样的。
2.学生自主阅读学习。
3.组织交流:
预设1:天空
一片浅蓝、一道红霞、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预设2:太阳红是真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发出夺目的亮光
(学生说到哪里,老师随机圈画关键词语,相机出示图片辅助理解)
4.海上日出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请学生再默读第3自然段,作者写出了太阳的哪些变化?圈画出关键词句。
5.组织交流:
颜色(从“红是真红”到“颜色红得非常可爱”到“深红的圆东西”)
亮光(“没有亮光”到“发出了夺目的亮光”)
位置(“小半边脸”到“努力上升”到“跳出了海面”到“发出了夺目的亮光”)
板书:变化顺序
6.学生再读第3自然段,抓住“颜色、光亮、位置”的变化,说说海上日出的景象。
7.指名学生交流,老师辅助简笔画梳理课文内容。
8.同桌间相互合作,说说海上日出的景象。
9.指名学生交流海上日出的景象,师生予以点评。
10.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
(三)随文写话,迁移按照景物变化顺序写景的方法
1.海上日出的景象是壮美的,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壮丽的景象。请学生欣赏视频《暴雨来了》,说说暴雨来临前后,哪些景物发生了变化。
2.学生观看视频。
3.组织交流:
预设:天色越来越暗、乌云越来越密集、风刮得越来越大、雨点越来越大
4.学生当堂写话。
5.展示学生的写话片段,师生点评。重点关注:写出了暴雨前后景物的变化。
(四)学习课文4、5自然段,感受有云时的日出之美
1.天气晴朗时,海上日出的景象是那么壮美的。那么,天边有云时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
2.组织交流:
多云
预设:“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看图理解水天一色的景象,指导朗读。
黑云
(1)预设一:“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抓住动词“镶”,通过看图理解“镶”字使用的妙处。
(2)预设二:“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抓住动词“染”感受太阳一层一层地晕染着黑云,体会“染”字使用的妙处。
3.有感情地朗读第4、5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6自然段,感受大自然的奇观
1.日出的景观如此壮观,作者由衷地发出感叹。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
2.对比陈述句,为什么不用陈述句。读出反问句的强烈感情。
3.本文是作者巴金在1927年1月,从上海乘船到法国留学途中所看到的海上日出。他所写的确不是一天的日出景象,而是集中概括了他几次在船上看日出所得。我们要学习巴金爷爷细致入微的观察习惯,描写出美丽的景物和多姿多彩的生活。
(六)拓展阅读,迁移巩固知识
1.复习课文,说说海上日出的景象。
2.推荐阅读徐志摩《泰山日出》。
3.关注身边的景物,观察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景象的变化过程,尝试写一写。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