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一棵小桃树
贾平凹
【教材分析】
《一棵小桃树》是统编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中贾平凹有意将小桃树人格化,他观察到不同时期的小桃树,感受到不同时期的自己,小桃树全由“我”伸张出来。这桃树似人又不似人,介于似与不似之间,这才产生了美:贾平凹以冷静的眼光寻觅、思考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在物我之间找到恰当的沟通处,物渗入“我”的情思、哲理,“我”则有了物的秉性,“我”作为物的精神内质而与物同在,物我相融,无法区分。贾平凹在个性的张扬中发现自我,在物中寻找到本真的我.读这样的散文,由物我相融所生出的深远意境便油然而生。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一点朴素自然的语言,写景状物;
2.习一种比较阅读的方法,物我相融;
3.得一些入情入理的感悟,托物言志。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积累的字词
2.思悟发现
(1)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2)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
(3)本文的写作特色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和发现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屏显1:(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
要知道,贾平凹先生在写作此文时已经连续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称得上是名满天下的作家了,可当时,面对这样一株小小的桃树,为何一时间却顿感词穷,迟迟写就不出一个字来,也正像他所说:
屏显2:(是我太爱怜他吗?是我爱怜的无所谓了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怪缘故,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说:“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呢。”)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近贾平凹笔下的这棵“小桃树”,试着解开隐藏在作者心中深处的这份“怪缘故”。
出示学习目标
三、读文——定格小桃树
(一)默读课文,画出表明小桃树生长过程的词语,理清小桃树的成长历程。
预设:核桃埋在角落里—萌芽—长到二尺来高—有院墙高了—开花—遭遇风雨—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二)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分析小桃树的形象。
句式:“从文中
,我感受到了
的一颗小桃树。”
学生回答,教师整理小结:
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
师生:散文写景状物方法小结。
四、读人——情系小桃树
作者对小桃树进行了精雕细刻,仅仅是为了突出小桃树的生长经历吗?让我们来探寻这背后的秘密。
(一)比较阅读析情感
屏显:细读第7、8自然段,梳理出作者的人生经历及人生态度。(从生长环境、成长经历及面对困难、挫折的态度等方面与小桃树比较异同)
小桃树
VS
贾平凹
生长环境
成长经历
面对挫折的态度
小桃树
角落里
长的不是地方
被猪拱、讨人嫌、
险被砍、经风雨
不屈不挠
顽强生长
贾平凹
从小生活在农村,孤陋寡闻
从农村到城市,
感到渺小、幼稚天真,读不懂人世大书。
原来也是个孱头,
脾性一天天地坏了,
常常发呆,心境垂垂
暮老。
(二)识人知文悟主旨
1.补充贾平凹资料:
贾平凹,当代作家,1953年出生于陕西农村。1972年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主要作品有小说《废都》《秦腔》,散文《爱的踪迹》等。自小体弱多病,家境贫寒,外表木讷,资质平常,没有得到什么宠爱,十九岁前从未出过大山。自卑是他心里的一个显著特征。文革期间,贾平凹的家庭遭遇了毁灭性的摧残,当教师的父亲被诬陷为“历史反革命”并关进牛棚,他也沦为“可教育子女”。家庭的不幸,让他过早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1972年,19岁的他进入西北大学学习,繁华的都市让他看到转机与希望,但同时带给他更多的陌生,恐慌和自卑。
自小热爱文学,大学毕业后,创作大量作品,准备在中国文坛创出一番天地来,却屡屡碰壁,被杂志社退稿。有一次竟然收到了127张退稿信。
此情此境,当作者看到:
屏显:“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的很重,像一只天鹅,羽毛逐渐脱落,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过渡:要知道,这棵小桃树就是儿时自己亲手种下的梦想,幸福的种子,现在变成了这般模样,而现在的自己又何尝不是心境垂垂暮老,孱头一个呢?
2.那么,他的梦想就彻底破碎了吗?他的这种情绪有没有发生改变?转折出现在哪里?
五、悟魂——蓄梦小桃树
屏显(齐读):
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过渡:此时风虽狂,雨虽骤,但是风雨在小桃树面前也只是徒唤奈何,因为小桃树开始有心了,那花苞就是它的心,就是它不死的魂。
看到此情此景,作者怎能不为之感动?怎能不重拾信心,勇敢追梦?
(一)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经历,体会梦的象征。(找出文中写梦的语句,读一读)
屏显:
1.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蓄着我的梦。
2.我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3.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
4.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的美的,而且会孕育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
(二)托物言志寄深意
微讲座:“托物言志”就是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来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写作要点:
1.找准所托之物,把握其外形特征。
2.根据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
3.找准物与志的相似点。
4.整体把握全文,揭示所言之志。
(三)小结:一棵小桃树,一段不了情。小桃树是梦,伴“我”成长;小桃树是魂,助“我”坚强;小桃树是爱,给我希望。
六、推荐阅读
阅读贾平凹作品《风雨》、《月迹》、《满月儿》、《落叶》等。
七、总结全文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只要努力,我们的未来之花也会开的灼灼的,香香的,美美的,还能孕育出一个桃来。
附:板书设计
一棵小桃树
小桃树
经历
我
摹形、着色
梦
托
物
言
志
顽强不屈
百折不挠18
一棵小桃树
一、巩固基础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亘古(gèng)?嫉妒(jí)??环谒(yè)??憎恶(zēng)
B.炽痛(chì)?
默契(qì)??祈祷(qǐ)??脑髓(suǐ)
C.哽咽(yè)??
蝉蜕(tuì)??可汗(hán)??污秽(huì)
D.确凿(záo)?
气氛(fèn)?
泥泞(nìng)?讪笑(shàn)
2.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菜畦??狂斓??臃肿??人迹罕至?????B.叮嘱??逼狭??丑陋??来势汹汹
C.阻仰??崎岖??屏嶂??荒草萋萋?????D.澎湃??怪诞??谰语??一泄万里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小沈阳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大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孩子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B.近日,北京、大连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广大的中西部就业,两地学生已蠢蠢欲动。
C.他酷爱收藏,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慷慨解囊,上门求购别人珍藏的奇石。
D.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
二、思考探究
4.文章多处写到“奶奶”,其作用是什么?
?
5.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
参考答案
1.C
2.B
3.D
4.一是突出了小桃树与奶奶的密切关系:奶奶买来桃子才种下桃树,奶奶打扫卫生才发现桃树,奶奶的保护才留存桃树。二是奶奶是作者感恩的对象,表达了作者对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
5.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