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波的干涉和衍射
课时作业
1.如图所示,S1、S2
为两个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相干波源,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质点总处于波峰,b质点总处于波谷
B.c、d点可以出现波峰,也可以出现波谷
C.a、b点振动振幅比波源振幅大
D.振动加强和减弱区域交替变化
2.如图所示是水波干涉示意图,S1、S2是两振幅相等的相干波源,A、D、B
三点在一条直
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
A
振幅比B、D
大
B.质点
B
始终在波峰
C.质点
D
位移不会为零
D.质点
C
一直在平衡位置
3.如图所示,和是两个相干波源,其振幅均为,周期均为。实线与虚线分别表示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此刻,是波谷与波谷的相遇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b质点始终处于离平衡位置处
B.从该时刻起,经过,处的质点将通过平衡位置
C.d质点的振幅大小介于b、c之间
D.若S2不动,S1沿S1b连线向b运动,则a处质点仍然始终处于平衡位置
4.在学校运动场上50
m直跑道的两端,分别安装了由同一信号发生器带动的两个相同的扬声器.两个扬声器连续发出波长为5
m的声波.一同学从该跑道的中点出发,向某一端点缓慢行进10
m.在此过程中,他听到扬声器声音由强变弱的次数为(
)
A.2
B.4
C.6
D.8
5.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如图实线所示,从此刻起,经0.3s波形图如图虚线所示,若波传播的速度为10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这列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
B.t=0时刻质点a沿y轴负方向运动
C.若此波遇到另一列简谐横波并发生稳定的干涉现象,则该波所遇到的简谐横波频率为2.5Hz
D.x=4m处的质点的位移表达式为y
=
0.4sin(5πt+π)(m)
E.从t=0时刻开始质点a经0.1s通过的路程为0.4m
6.以下关于波的衍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波遇到障碍物时,一定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B.当障碍物的尺寸比波长大得多时,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C.当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时,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D.通常讲话产生的声波,经过尺寸为1
m左右的障碍物时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7.如图所示,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一列简谐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为一正弦曲线,其波速为200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图示时刻开始质点a的加速度将减小
B.从图示时刻开始,经过0.01
s,质点a通过的路程为0.2
m
C.若此波遇到另一列波并发生稳定的干涉现象,则另一列波的频率为50
Hz
D.若该波传播过程中遇到宽约4
m的障碍物,不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8.两列波的振幅都是20cm,沿着同一条绳(绳沿x方向放置)相向传播,实线波的频率为3.25Hz,沿x轴正方向传播;虚线波沿x负方向传播,某时刻两列波相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列波在相遇区域发生干涉现象
B.图示时刻x=3m的质点位于y=20cm处
C.从图示时刻起再过0.25s,平衡位置x=4.
25m的质点将位于y=40cm处
D.从图示时刻起再过0.25s,平衡位置x=4.
25m的质点将位于y=40cm处
9.A、B两个振源在一个周期内的振动情况分别如图甲、乙所示。若它们相距10m,从t=0时刻开始振动,它们产生的简谐横波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传播,经过0.5s两列波相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两振源连线上,两波相遇的位置距离振源A为6m
B.A、B两列波的波长之比为2:3
C.两振源连线的中点的位移始终为0
D.这两列波不能产生干涉现象
10.一列简谐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如图甲所示,从该时刻开始计时,波上某质点A的振动图像如乙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时刻A质点振动方向沿y轴负方向
B.该列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
C.该列波的波速大小为
D.若此波遇到另一列简谐横波并发生稳定干涉现象,则所遇到的波的频率为0.4Hz
E.从该时刻起,再经过0.4s的时间,质点A通过的路程为40m
11.“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声波的______现象;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是利用声波的______现象。
12.如右图所示,为水中两个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波源所形成的图样,这是水面波的____________现象;下图中的A、B、C是不同频率的水面波通过相同的小孔所能达到区域的示意图,则其中水波的频率最大的是_________图.
13.下图为某一报告厅主席台的平面图,AB是讲台,、是与讲台上话筒等高的喇叭,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和尺寸如图所示.报告者的声音放大后经喇叭传回话筒再次放大时可能会产生啸叫.为了避免啸叫,话筒最好摆放在讲台上适当的位置,在这些位置上两个喇叭传来的声音因干涉而相消.已知空气中声速为340m/s,若报告人声音的频率为136Hz,问讲台上这样的位置有多少个?
14.介质中x轴上有两个波源和,P是的中点,x轴上的a点为P点相距,如图所示,两波源同时开始沿y轴负方向振动,产生的简谐横波沿x轴相向传播,频率相等,波速相等,振幅均为A,波长满足,某一时刻质点a的位移为2A。
(1)a点为加强点还是减弱点?
(2)若波速为,波源发出的波刚传播到a点时,质点a已经振动了多长时间?
(3)求两列波的波长。
参考答案
1.C
【解析】
A.
a质点是振动加强点,但不是总处于波峰,b质点也是振动加强点,但也不是总处于波谷,选项A错误;
B.
c、d点都是振动减弱点,振幅为零,则不可能出现波峰或波谷,选项B错误;
C.
a、b点都是振动加强点,振幅为2A,即振动振幅比波源振幅大,选项C正确;
D.
振动加强和减弱区域都是由位置决定的,都是固定不变的,选项D错误。
2.D
【解析】
从图中看出,ABD三点都是振动加强点,所以三点的振幅相等,故A错误;质点
B的振动加强,但不是
始终在波峰,选项B错误;质点
D
的振动加强,但是位移可能为零,选项C错误;C点是波峰与波谷相遇是振动减弱点,位移始终为零,即在平衡位置,故D正确。
3.B
【解析】
A.b质点处是波峰与波峰叠加,为振动加强点,振幅为2A,但质点并不始终处于离平衡位置2A处,故A错误;
B.c质点处是波谷与波谷相遇,从该时刻起,经过,c处为平衡位置与平衡位置相遇,质点将通过平衡位置,故B正确;
C.d质点处于振动加强的地方,它的振幅大小与于b、c相同,故C错误;
D.当S2不动,S1沿S1b连线向b运动,a处质点可能不再是振动减弱的点,就会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此时a处质点不始终处于平衡位置,故D错误。
故选B。
4.B
【解析】
当同学到两个声源的间距为波长整数倍时,振动加强,听到声音是加强的,故该同学从中间向一侧移动0m、2.5m、5.0m、7.5m、10m时,听到声音变大;当同学到两个声源的间距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振动减弱,听到声音是减弱的,故该同学从中间向一侧移动1.25m、3.75m、6.25m、8.75m时,声音减弱;故该同学从中间向一侧移动过程听到扬声器声音由强变弱的次数为4次。
故选B.
5.ACD
【解析】
A.由图读出波长为
则波的周期为
经0.3s的波形图如图虚线所示,根据波形的平移可知,波的传播方向沿轴正方向,故A正确;
B.波的传播方向沿轴正方向,由上下坡法可知时,a处的质点沿轴正方向运动,故B错误;
C.由于波的周期为0.4s,所以频率为
要发生稳定的干涉图样,必须两列波频率相同,故C正确;
D.时刻处的质点正向轴负方向运动,其位移表达式为
故D正确
E.从时刻经0.1s时,则有
所以质点a通过的路程不等于为0.4m,故E正确;
故选ACD。
6.CD
【解析】
ABC、波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孔、缝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相比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当障碍物的尺寸比波长大得多时,就不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故AB错误,C正确.
D、人耳能识别的频率范围是2020kHz,人通常讲话产生的声波频率范围在200700
kHz左右,按空气中声波的波速v=340m/s计算,通常讲话产生的声波波长在0.49m1.7m之间,所以经过尺寸为1
m左右的障碍物时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这也是“隔墙有耳”的原因,故D正确.
7.AC
【解析】
A.a点在最大位移处,该时刻正向平衡位置运动,位移减小,所以加速度将减小,故A正确;
B.由波的图象可知波长,则周期为
0.01s为半个周期,所以经过0.01s,a点经过的路程为2A=0.4m,故B错误;
C.该波的频率为
而发生稳定干涉的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等,所以另一列波的频率与该波频率相同,应为50Hz,故C正确;
D.该波的波长为0.4m,当障碍物的尺寸与该波波长相同,能发生明显衍射;而此时障碍物的尺寸约为4m,故会发生衍射现象,但是不明显,故D错误。
故选AC。
8.BD
【解析】
A.两列波都在绳中传播,波速相等
由图可知两列波的波长不相等,故频率也不相等,不满足发生干涉的条件,故两列波在相遇区域不会发生干涉现象,故A错误;
B.图示时刻x=3m的质点的位移是两列波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由图可知位于y=20cm处,故B正确;
CD.从图示时刻起再过0.25s,波传播的距离为
实线波平衡位置x=1m的质点的波峰状态传播到x=4.
25m处,虚线波平衡位置x=7.5m的质点的波峰状态传播到x=4.
25m处,故平衡位置x=4.
25m的质点将位于y=40cm处,故C错误,D正确。
故选BD。
9.BD
【解析】
A.简谐横波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两波的传播速度大小相等,所以在两振源连线上,两波相遇的位置距离应该在两波源连线的中点,也就是振源A为5m处,故A错误;
B.由波速与波长的关系可得
故B正确;
CD.因为这两列波的周期不同,频率不同,所以这两列波不能产生干涉现象,两振源连线的中点的位移也不可能始终为0,故D正确,C错误。
故选BD。
10.ACE
【解析】
A
B.根据图乙可知,时刻,A点沿负方向振动,则其滞后于左边的质点,则可知波沿正向传播,故A正确,B错误;
C.由波动图可知波长为0.4m,由振动图可知周期T=0.4s,则波速
故C正确;
D.发生稳定的干涉现象要相同频率,此波的频率
若此波遇到另一列简谐横渡并发生稳定干涉现象,则所遇到的波的频率为2.5Hz,故D错误;
E.,,故
,质点A做简谐运动,一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为
故E正确。
故选ACE。
【点睛】
本题考查识别、理解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的能力和把握两种图象联系的能力。知道干涉和衍射的条件,熟练运用波形的平移法判断波的传播方向。
11.衍射
反射
【解析】
[1]“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声波的衍射现象;
[2]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造成的音响效果。
12.干涉
C
【解析】
[1]右图中有两个波源故形成两列波,在两列波相遇时发生叠加从而使有的地方振动加强,有的地方振动减弱,故出现干涉现象;
[2]而A、B、C三种不同频率的水面波传播速度相同,但A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C的衍射现象最不明显,由于当孔缝的宽度相同,波长越大时越容易发生衍射现象,故A的波长最大,C的波长最短,故C的频率最大.
13.4个
【解析】
相应于声频f=136
Hz的声波的波长是:,式中v=340m/s是空气中的声速,如图所示:
O是AB的中点,P是OB上任一点.将,表示为
式中k为实数,当k=0,2,4,…时,从两个喇叭来的声波因干涉而加强;当k=1,3,5…时,从两个喇叭来的声波因干涉而相消.由此可知,O是干涉加强点;对于B点,
所以,B点也是干涉加强点.因而O、B之间有两个干涉相消点,由对称性可知,AB上有4个干涉相消点.故讲台上这样的位置有4个。
14.(1)加强点;(2);(3);
【解析】
(1)两波源的频率相等,所以能发生干涉现象,两波源的振幅均为,某一时刻质点的位移为,所以故点是振动加强点;
(2)
波传到点时,波距离点,则波程差
波刚传到点时,质点已经振动的时间
(3)因点是振动加强点,则有
(0、1、2…)
联立已知条件可解得
2;3
当2时,两列波的波长为
当时,两列波的波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