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一节
力
课型
新授
备课教师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观看图片,引导学生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谁用力了?谁受了力?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提、举、吸引等概括为作用。前面的物体施加力称为施力物体,后面的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第一节
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符号
F
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简单介绍牛顿
感受1N的大小关于力,老师这有几个问题,我们一起讨论一下?1.单独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2.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二次备课区域
结论:1.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不一定产生力。
2.产生力的两个物体,不一定相互接触。力的产生条件:1.至少两个物体。
2.物体间要发生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演示实验演示1(1)捏一下橡皮泥;(
2)拉伸一下弹簧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实验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1).从静止变为运动
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2).
运动快慢变化;
(3).运动方向变化;
称为运动状态变化。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引导力的作用效果都相同吗?
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
讲授总结前面说的,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叫做力的三要素。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如何简单方便的描述力呢?物理学中常用力的示意图的方式。四、力的示意图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还可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演示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呢?同学穿上旱冰鞋推墙,观察发生的现象。
说明了什么?你还能举出其他类似的事例吗?
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当A物体对B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B物体对A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其中一个力称为作用力,那么同时产生的另一个力就称为反作用力。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练习,纠正错误
二次备课区域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物理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画力的示意图的步骤:
一定作用点。
二画线段(实线)。
三画箭头。
四标力的符号、大小、单位。
注意!
作用点一定在受力物体上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是:
1.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异物、等大、反向、共线。)
2.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相同性质的力。
板书设计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符号F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从静止变为运动
或从静止变为运动;
(2)运动快慢变化;
(3)运动方向变化。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四、力的示意图
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作业布置
同步测评
P2课后作业
反思总结
这节课体现了物理以实验为基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问题:线上教学对互动不利,很难把控学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