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__重力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设计__重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1-05-28 18:4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__________重力
镇海区骆驼中学 翁永康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华师大版八(上)第一章第 3节的教学内容,教学课时设计为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三要素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第一个常见的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及提高有重要的作用,而重力本身又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是学习后面内容的重要基础。教材通过“苹果落地”和“跃起的小猫最终也落向地面”两个例子使学生认识重力的存在,然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方法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质量成倍数关系的钩码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比值,由此得出重力跟质量成正比,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并由此关系,得出重力的计算公式 。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通过重垂线来说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种讲法比直接告诉学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更符合逻辑,但学生对重力的方向的理解还是会出现偏差。由于物体重心的位置跟形状、质量分布情况有关,教材关于重心的问题只做了简单介绍,重点让学生知道找重心的方法。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心
难点:重力的方向、重心
三、学情分析(学生年龄特征、学生原有基础、学生需求)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普遍基础较差,特别是思维能力很弱,对科学的学习有畏难情绪。但初二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又很强,若引导得当,学生又会激发出很强的求知欲。学生缺乏的是有效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使他们无法从感性的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概念、规律性的认识。而这正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地方。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计算重力。
3.通过上节课力的三要素的学习来展开重力的三要素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4.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的动手活动自主地进行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地位,教师适时地进行提问、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加强学生与科学的亲和力。
五、教学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我本着“思路简洁、鼓励动手、积极思考、培养情感”的课堂教学理念来设计这堂课。针对学生思维能力很弱,我围绕着重力的概念、重力的三要素这些知识点来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的动手活动自主地进行探究,适时地进行提问、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体会科学知识是从自然现象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理性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亲近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资源
1.图片:频闪照片
2.视频:苹果落地(关于牛顿的故事)
3.视频:建筑工人用重垂线砌墙
4.视频:不倒翁
5.视频:关于失重的资料和登月资料
6.教具准备:小球或小石块(人均一个)、重垂线、弹簧测力计(两人一个)、钩码(两人一盒)、直尺、铅笔、书本、斜面
七、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活动设计一:教师要求学生将小球放在手中,松开手,请同学们观察松开手以后小球如何运动?它的运动状态变了没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介绍用频闪照片研究物体的运动2.提问:这个力叫重力,那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呢?3.得出重力概念4. 活动设计二:(1)让学生标出刚才活动一中下落的小球受到的重力的方向(2)让学生标出放在斜面上静止的书本的重力方向5.教师讲解: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演示重垂线6. 活动设计三:叫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已知质量为50g的一个钩码的重力、 二个钩码的重力、三个钩码的重力。7.提问:重力与质量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可作提示:叫学生计算一下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1.学生进行活动,并且思考教师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回答: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力的方向是向下的。2.学生思考,得出施力物体是地球 3.学生朗读并记忆重力概念4.学生在纸上作图5.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6.学生动手操作,并作数据记录7.学生思考并回答 1.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思考生活中常见现象背后隐藏着的科学知识。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2.适时提问,培养思维能力3.从活动和思考中得出概念,学生更容易接受。4. 第(1)题估计问题不大,第(2)题典型的有三种情况: 5.暴露学生的错误,有利于学生对正确的理解,突破重力的方向这个难点6.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练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7.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8.在师生共同得出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公式:G=mg 然后提问:g= 其意义是什么 9.布置练习:计算一下同学们自己受到地球的重力有多大?10. 活动设计四: 叫学生把直尺、书本、铅笔分别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并且思考:你的手指的位置是不是唯一确定的 最后引出重心11.提问:这节课我们学到了有关重力的哪些知识 8.学生思考并回答9.学生用公式进行计算10.学生进行活动并回答11.学生分组讨论并且归纳总结 8.强化对公式的理解9.通过应用,加深理解,并规范解题格式10.从活动中得出知识,突破重心这个难点。11.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八、板书设计:
重力
1.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下
3.大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 g=9.8N/kg
4.作用点:重心
九、作业设计:
1.书本课后练习P?
2.作业本练习
3.课外活动:(1)如何把一幅画在墙上挂正
(2)用蛋壳制作一个不倒翁
十、预期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立足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2. 注重学生自主的探究过程;3.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的规律。因此,我想这节课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