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来“变”去的盐
教学目标
1、能设计实验并利用已有器材将盐“变”来“变”去(溶解和提取食盐),能整理制作出盐的变化过程示意图并由此引申,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2、研究切开的苹果能否再变回原来的样子,并由此引申,建立不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3、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4、了解海水晒盐的有关知识,根据变化后是否能够逆变回来,知道可将物质的变化过程分成可逆和不可逆两种。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将盐“变”来“变”去,并由此引申,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某些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浓盐水、少量纯净水、清洁并已消毒的小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火柴、三脚架、试管夹、毛巾等。
教师演示材料:苹果、水果刀、海水晒盐等有关资料(课件或图片)。
教学过程
溶解食盐——提取食盐——建立概念——演绎应用
约6分钟
约24分钟
约5分钟
约5分钟
一、溶解食盐(约6分钟)
1、教师出示一杯浓盐水,再将一钥匙食盐放入浓盐水中,搅拌,看看食盐溶解没?你有什么好办法使它溶解吗?出示仿真实验。
2、观看完仿真实验后,请学生分组实验,将盐变“没了”。
面对做好了的小组,可说:“确实看不见盐了,很好,请做好发言的准备。”
3、实验方法交流
师:现在,所有的盐都已经变“没了”,只看见盐水了(板书:盐——盐水)。说说,你们是用的什么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加水溶解)请问,这盐是真的没了吗?
二、提取食盐(约24分钟)
1、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
师:我们用加水溶解的方法将盐全给变“没了”,请问,这些盐还能再“变”回来吗?如果能,又有哪些方法?(小组讨论)
2、实验方法交流
他们可能说到的方法:①人工加热;②太阳晒;③风干;④将水蒸发⑤过滤……教师可逐一副板书,然后引导学生将前3种方法归结到“将水蒸发”。最后,过渡到下一环节:“因为盐加水溶解就变‘没了’,现在要返回来,你们就都想到要把水分减掉,有道理!可究竟行不行呢,咱们得试试。”
3、第二组器材介绍
师:老师已经准备好了一些器材,就放在你们的实验桌内,请拿出来,小心别碰坏了。
师:(学生拿出器材后):看看,有不认识的吗?(学生第一次使用蒸发皿,也许会称它为“碗”)你所说的这“碗”叫“蒸发皿”(课件1:蒸发皿),它是用耐火陶瓷做的,可以直接用来加热,为了防止烫手,应该用一种工具来夹持,咱们就用试管夹吧。
4、根据器材选方法
小组讨论:现在请问,利用这些材料,我们怎样才能尽快得到食盐?实验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5、交待注意事项
师:实验当中,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请看“注意事项”。
(课件2:①不触摸正在加热和加热后没有冷却的器材;②正确使用酒精灯,盐水快干时要移开酒精灯,熄灭火焰;)
6、在小组讨论并回答后出示仿真实验,演示给学生观看,看后学生分组提取食盐。(教师巡视,发现有操作不当的及时指出来;对于完成任务较快的小组,鼓励他们想法子证明析出的白色粉末就是先前溶解的食盐。)
7、填完变化过程示意图并确认食盐变回来了
师:现在所有的盐又都变回来了,是吗?(板书:——)再说说,刚才是用的什么方法呀?(板书:将水蒸发)
8、比较提取的盐和原来的盐有什么异同?出示仿真实验。
9、课件3:出示“煮海为盐”
。
三、建立概念(约5分钟)
1、板书课题并建立概念
师:同学们,根据你们的实验和发言,可以确定今天的课题就是“‘变’来‘变’去的盐”(板书:变来变去的盐),在变化过程中,盐始终都还是原来的盐,它并没有变成新的物质,也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所以,我们还得给这两个“变”字加个引号(添加引号)。
2、(课件4)
师: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个示意图,盐加水溶解变成盐水,盐水去掉水份又变成了原来的盐,像盐……这样既能变过去又能变回来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可逆的变化过程(板书:——可逆的变化过程)
3、认识不可逆变化过程
课件5:师切开1个苹果,它从一个变成两半,还能再变回来吗?让学生讨论,最后用“盐溶解后还能再变回原来的盐”的示意图检验“苹果切开后能否变回原来那个没有缝隙的苹果”,由此得出结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四、演绎应用(约5分钟)
1、判断下列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课件6:水的三态变化、种子发芽、热胀冷缩、捏橡皮泥、森林大火、炸鸡蛋、蜡烛熔化)
2、课后收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例子。
板书设计:
“变”来“变”去的盐
——可逆的变化过程
加水溶解
盐
盐水
将水蒸发
副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