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出生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
《我是怎样出生的》一课选自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的最后一课。教材着重阐述了生命的由来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类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这是本课的重点,要突破这一重点必须结合前面“动物和植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知识,还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我是怎样出生的”这一问题的探究中。只有引导学生参与到对新知的探究中,让学生主动去摸索、去学习。
五年级的学生对自己是怎样出生的,虽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仍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和神秘感。为了让他们对自己的出生情况有科学的认知,本课从指导学生开展调查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胎儿发育的大致过程,并通过课下体验活动,感受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和不易,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进而升华到珍爱生命,孝敬父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类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过程与方法】
运用交流的方式获取需要的信息、整理信息,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表述收集到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体会到父母的亲情,感受父母养育的艰辛,学会感恩父母。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后代的。
教学难点:了解胎儿在妈妈子宫里的生长发育过程,体会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上网查阅、收集信息,同时和父母做一次深入的访谈。
3、收集刚出生时的照片及其他相关物品。
五、教学设计思路:
提出问题—课前调查—课下体验—课堂交流—释疑解惑—感恩父母
??六、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播放ppt,激发兴趣
1、导入语,随机播放动、植物的不同繁殖方式(具有代表性)的图片。
1、学生观看ppt,复习旧知,因势顺导,学习新知。
利用媒体直观刺激学生,让学生进入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的主动性。
二、探究新知,突破重点。
1、关于《我是怎样出生的》这个话题,课前同学们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或与父母进行了访谈,那么你知道自己是从那里来的?
2、谈话: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对,下面我们来看看自己是怎样出生的?
3、播放媒体视频《精子和卵子结合受精全过程》
4、教师在学生作答的同时适时出示相关图片,并在回答的基础上补充小结。
1、“我是小小探究家”课堂:学生畅所欲言,分享交流自己收集的信息。
2、其他学生用心倾听,即时补充。
3、学生欣赏视频。
4、学生讨论交流,谈视频观后感。(只要能说出由精子和卵子发育而成的受精卵,受精卵是在妈妈的一个专门孕育我们的屋子—子宫成长,形成胎儿,胎盘、脐带,最终我们被生出来等内容,教师就予以肯定)
“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发现问题的方法,利用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影像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情境,融入到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归纳知识,学会求知的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突破学生认知上的盲点,把很多暗箱内的东西、很抽象的知识通过直观的图片来加以展现,以此来突破重点、解决难点,使原由的模糊的认识更加明晰化。
三、深入探究,解决难点。
1、“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经过分裂分化,会不断生长变化。那么,每个阶段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2、播放ppt,详解胎儿十个月的生长发育过程。
3、小结梳理知识,板书胎儿生长发育过程。
1、学生汇报自己所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互助,选举代表发言。
通过对胎儿十个月的生长发育过程的详细探究,加深学生对我们怎样出生的过程的了解,形成知识能力,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四、情感体验,深情感恩。
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欣赏带来的刚出生的相关物品,师播放生小时候和现在的对比照,体验新生命的神奇。
2、结合课下的“负重体验”,感知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感恩父母。
1、学生分组开展活动,教师参与分享。
2、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说到妈妈辛苦不易,抒发对妈妈的爱,今后我们要牢记父母的恩情等内容,都予以肯定)
通过亲身的一些感受,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妈妈艰辛和不易,进而体会到母亲生育儿女和养育儿女的艰辛,懂得珍爱生命,感恩父母。受到情感教育。
五、总结知识,拓展延伸
1、本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2、今后,你会为父母做些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巩固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梳理的能力。
将情感教育进行到底,把对父母的爱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七、课后反思:
《我是怎样出生的》这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知道人类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并了解胎儿十个月的生长发育过程,从而感受父母养育的艰辛,学会感恩父母。要完成这些教学目标,特别是了解人类的繁殖方式和胎儿在妈妈子宫里的生长发育过程——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40分钟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是学生从短短40分钟获得的信息非常局限,另一方面也违背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理念。对于已经有一定认知能力的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人出生时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人类的生殖知识的认知是零散的,一知半解的,也存在着一些好奇和迷惑。要突破这一重难点,除了要结合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动物、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知识,还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我是怎样出生的”这一问题的探究中。只有引导学生参与到对新知的探究中,让学生主动去摸索、去学习,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意义。
于是,我在课前进行了两项布置:1、到图书馆或是上网查阅收集有关“我是怎样出生的”信息和资料,并带着这个问题和爸爸妈妈进行一次正式的访谈;2、收集有关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和其他相关物品。另外,我还有针对性的布置了一次课下负重体验——周六在家将自己的书包绑在腰部,(尽量)随身携带一个上午。有了前期的这些准备,学生们在课堂上交流起来畅所欲言,课堂气氛轻松活跃,真正做到了有感而发,有话可说。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收获了知识,而且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还受到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另外,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媒体技术手段,采用调查、交流、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资源共享,知识互补,在交流中引起情感地共鸣,从而在充分落实课堂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这节课,我更深刻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落实新课改理念,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自探索和体验,变传统生硬的“交流汇报”为“轻松聊天”,主动学习,自主参与,在和谐有效的交流活动中不断感悟和发展,收获知识,快乐成长,做学习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