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的演示,学会观察,学会归纳,从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通过已有知识的掌握、思考和老师的引导,来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二氧化碳灭火这一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学生不好理解,因为没有反应现象。需要证明它们确实反应了,通过设计实验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现象,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找有关温室效应或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录像放1到2分钟。然后提出问题: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多少?多些行否?没有行否?通过学生的回答,从而体现二氧化碳的重要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是谁在作案呢?
四、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五章第三——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节是第五章的核心内容。二氧化碳也是初中化学应重点掌握的一种物质,它与社会、生物联系密切。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大部分实验可以让学生参与,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度较大的探究实验(例如,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反应),老师可以适当引导,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五、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平行班的学生,这些学生成绩各异,学习习惯、态度差异明显,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提出“如把空气中0.03%的二氧化碳除去会怎么样?来激发、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再由用途取决与性质,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并不断地采用启发式教学。如:都利用了哪些物理性质,作用是什么?还利用其它什么性质,以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使知识得到巩固并迁移。在设置多种问题时,我有意识的把简单的问题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以加强他们的记忆和理解,有难度的问题,让学习好点的同学回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展示自己。为了培养他们的观察动手能力,我把部分演示实验交给学生来完成。让其他学生指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出现的现象并引导他们说出原因,用现象探究其本质。在教学中还要适当的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如:用什么实验方法验证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不是CO2,不是H2O,而是H2CO3的原因。目的是让成绩较好学生进一步思考,使其优化。在教学目标完成后,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本节知识,设计一些有层次性的检测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使每个层次的学生有充分发挥的余地。都能体验到成功运用知识的喜悦,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引言】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 、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在自制杠杆天平的两端挂上质量相同的两个纸盒或一次性水杯。杠杆平衡后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象倒水一样倒入其中一个纸盒或杯子里。观察。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向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软瓶中加入约一半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发现软瓶变扁了。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板书】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装有两支燃着的高低蜡烛的烧杯中,观察。
【提问】由此实验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并且密度比空气大。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演示】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滴入2滴紫色试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加热试管,使试管内液体沸腾,观察水溶液颜色。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注意,不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做三组实验,取三个试管,每个试管中放一块被紫色石蕊试侵过并干燥的小方布,第一个试管中通二氧化碳气体,第二个加入适量水,第三个试管中先加水,再通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只有第三个试管的试液变红了,证明了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作用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因为它们作用产生了酸。)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试管中取少量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观察石灰水变化。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与碱溶液反应
Ca(OH)2+CO2====CaCO3↓+H2O
【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将上个实验中的澄清石灰水换成氢氧化钠溶液重做实验,观察。
显然,没有任何现象,但没有现象就能说明它们没有反应吗?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它们发生了化学变化。
方法一: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塑料软瓶中加入约一小半的氢氧化钠溶液,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发现软瓶变扁的很厉害(比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那个软瓶扁的很厉害得多)。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反应了。
方法二:试管中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向此溶液中滴加适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如果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反应,就不会有气泡产生。
【板书】
三 、 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课外思考】
1.试设计家庭化学实验证明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存在。
2.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0.03%,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4%。怎样用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
3.为了使用石灰浆(氢氧化钙)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时,墙壁反而潮湿?
4.讨论:二氧化碳是如何造成温室效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