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盘古开天地
12
部编·四年级上
课文讲解
句末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再想想我们这美丽的世界还有什么是盘古变成的?
省略号省略了后面一些变化的内容;
他的头发飞上了天空,变成了__________;
他的牙齿变成了__________;
无数颗星星
闪光的金属
课文感知
气息——风、云
声音——雷声
左眼——太阳
右眼——月亮
四肢——四极
躯干——五方名山
血液——江河
汗毛——花草树木
汗水——雨露
创造万物
课文感知
课文讲解
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这是本文的中心句,歌颂了盘古开辟天地的伟大功绩。
课文感知
课文讲解
学了整篇文章,你觉得盘古是一位怎样的神呢?
神力无穷
意志坚定
持之以恒
无私奉献
课文感知
课文讲解
我们从盘古的做法中可以学到些什么呢?
做事情要有决心、有毅力、坚持不懈。
课文感知
课文讲解
趣味导入
你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呢?
夸父逐日
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女娲补天
整体感知
1.认识和会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体会神话故事充满想象的特点。
混沌:传说中指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天地模糊一团的状态。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雄伟。
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奔流不息:水流奔腾不停止。也形容运动着的事物永不停息。
茂盛:(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
滋润:含水分多,不干枯。
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词语解释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能不能用书上的语句来概括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课文感知
请同学们尝试按照“盘古创造世界之前——盘古如何开创世界——盘古创造了美丽的世界之后”的顺序给文章划分一下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
课文感知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世界最初是什么样子的,找出相关语句。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天地合一、宇宙黑暗的状态。
课文感知
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盘古沉睡的时间很长,表明了盘古的神奇,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性和趣味性。
夸张
2.课文是怎样介绍盘古的,说明了什么?
课文感知
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盘古醒来之后做了什么?
2.盘古醒了之后天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文感知
有一天,盘古醒来了,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
课文感知
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
“劈”是盘古的主要动作,显示出很强的决心与气魄;“巨响”“碎”说明这个混沌世界即将发生巨变。
课文感知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这句话写出了天和地的形成过程,语言简练,对比鲜明,富有画面感。
轻——重
清——浊
上升——下降
天——地
课文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盘古害怕天地合拢,他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课文感知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表现了盘古无私奉献、持之以恒的精神。
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课文感知
课文第4自然段中,盘古最后怎么样?他是怎么倒下的?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盘古比作一根撑天的柱子,说明盘古的形象非常高大。
理解句子
课文感知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盘古支撑了很久很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表现出他竭尽全力、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课文感知
理解句子
课文第5自然段:
1.盘古死后,他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本段是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盘古身体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课文感知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总领下文
课文感知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课文感知
盘古开天辟地
起因:宇宙混沌
经过
结果:化为万物
盘古苏醒
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盘古的伟业
盘古牺牲
无私奉献
创造世界
课文感知
课文结构
本课是一篇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课文感知
课文主旨
课后练习
《愚公移山》
拓展延伸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们要一起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拓展延伸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放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拓展延伸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岁月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拔不动,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拓展延伸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便向天帝秉告。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