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7-07 09:0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教学思路:一般的教学从力的作用效果谈起,回顾受力时物体的运动的各种情况,经历人类错误的认识过程,耗费一定的时间,不利于高效的学习。本节课试图直奔主题,经过思辨过程,猜想、推理给出不受力时的物体运动的情况,进而理想实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
知道什么是惯性。用惯性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推理,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体会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形成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惯性的应用,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基础是在理想实验上
教学过程:
一、猜想与推理
老师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形变、运动状态改变。
老师提问:没有力,有没有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当然没有作用效果!
教师提问:没有力的作用效果就是没有形变、没有运动状态改变!那么物体没有运动状态改变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讨论、思考。
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物体原来静止时:静止
物体原来运动时:不改变运动状态
老师追问:不改变运动状态怎样运动?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匀速直线运动。
二、实验验证
老师演示实验注意事项及必要说明
研究“水平方向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竖直方向上重力与支持力相互平衡。
如何控制、调整物体运动的速度?
如何改变水平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观察物体运动速度的改变?
……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的现象,完成如下表格内容。
实验序号
接触面
摩擦力大小
速度改变快慢
物体运动距离
1
毛 巾
2
报 纸
3
课 桌
……
推理
理想平面
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推理得出实验结论。
回顾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完善过程,进行必要的情感教育,得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三、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
1、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2、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老师提问: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力时能否保持呢?
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感悟物体的属性——惯性
四、惯性
学生实验:
?
用手指向下猛击纸条,使纸条抽出,可笔套依然不动,这是为什么?
使笔套保持静止这一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
使车保持飞越这一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1997年,“亚洲第一飞人”柯受良驾驶跑车成功飞越了黄河天堑壶口瀑布,长度达55米
?
学生描述惯性,给出惯性的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性质,叫惯性。
说明:1.物体的固有属性
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3.物体的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五、惯性现象
教师投影提问:用直尺猛击下面的棋子,棋子飞出,可上面的棋子依然不动,如何利用惯性知识解释?
教师引导说明,学生模仿练习。
课堂练习:
1、正在运动着的物体,若它所受的一切外力都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A.立即停下来;
B.速度变慢逐渐停止;
C.速度大小不改变但方向改变;
D.作匀速直线运动。
2、下列现象不是由惯性引起的是
A、撞击斧柄斧头套紧
B、猛抽纸条纸出杯未动
C、拉拉力器弹簧伸长
D、紧急刹车人向前倾倒
3、如图所示的四种物体中,惯性最大的是:
A、奔驰的骏马 B、漂浮的热气球 C、树枝上的小鸟 D、缓慢进站的动车
六、课堂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布置:
能力培养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很顺畅,说明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验情况。在解释惯性现象时,高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下次再设计,开始可改成填空的形式,做好充分的铺垫。
教学反思:
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时,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能复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还应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所包含的几层意思。定律的理解是未知的,但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相互讨论、自主探究、教师补充共同完成下面的三层含义:
 (1)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者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阐明了力的科学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揭示了物体普遍具有的属性——惯性。
本节课通过两个演示实验来激化两种观点的矛盾,从而引导学生通达实验来验证正确的观点,有肋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有一定的梯度,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较好,对教材的挖掘把握适中,注意了前后知识的照应。但对个别学生的引导不够,对“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方法强调不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加以改正,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语言的严谨,达到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