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第3课 土地改革 (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第3课 土地改革 (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05 20:5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3课
土地改革
1.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2.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3.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4.梳理中共在近现代史中进行的土地改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学习目标
万恶的旧社会
第一篇章
1950年土地改革前,中国农村的人口和土地占有具体情况如何?
土地改革背景
坐享其成坐享其成
劳而无获劳而无获
地主
农民
土地改革背景
封建土地制度
农民长期遭受地主剥削
的根源是什么?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怎么做?
土地改革原因
2.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直接原因)
农民翻身做主人
第二篇章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革经过
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分给农民,地主同样一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主要内容: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经过
新解放区
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农民分到土地
烧地契
旧的封建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总根子,它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土地改革经过
农民分到地主耕牛、工具
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界碑
土地改革经过
(1)1952年底,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
(2)免除每年向地主缴纳3000万吨粮食地租。
(3)农民获得解放。
结果:
土地改革经过
土地改革经过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除部分少数民族外)
1950年
1950冬
1952年底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从“地主私有”到“农民私有”
不同点
相同点
土地
占有者
地主阶级
与农民关系
产品分配
土地归私人所有
地主
农民
剥削与被剥削
平等
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自己占有劳动成果
封建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项目
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有何异同?
知识拓展
土地改革经过
类别
农业走上发展路
第三篇章
1949年与1951年粮食产量对比
土地改革后,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1951年迎来土改后第一个丰收年,粮食产量达1.4亿吨,超过1949年26.9%。
土地改革意义
材料1: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土地改革意义
认真阅读材料,分析土地改革意义
材料2: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土地改革意义
土地改革意义
材料3: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农村迈向振兴路
第四篇章
时期
内容
意义
国共十年
对峙时期
抗日战争
时期
解放战争
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团结地主中的开明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
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区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彻底废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知识拓展
21世纪以来第1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于2019年2月19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全文共分8个部分,包括:
1.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2.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3.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
4.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5.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6.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7.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8.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三农”工作,聚力乡村振兴,实干创造幸福!
时事链接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52年底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彻底废除了,地主阶级也被消灭了。农民得到了土地,不再受地主的剥削压迫,真正获得了解放。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进入21世纪,党和政府连续16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指导“三农”工作。农村迈向振兴路!
土地改革
经过:
开始: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
改革法》
重点地区:新解放区
结束: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封建土地制度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1)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2)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3)人民政权更加巩固;(4)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5)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意义:
原因:
本课总结
1.从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到孙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中国农民拥有土地的千年梦想都没有实现,真正的“耕者有其田”是在( )后普遍实现的。
A.新中国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颁布
D.1952年
2.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分到土地的农民有:
A.1.5亿
B.3亿  C.4亿   D.
9亿
DD
BB
达标检测
3.新中国成立前,下列关于我国土地制度的说法不正确是(

A.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B.只有老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
C.占农村人口极少数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D.占农村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占有大量土地
DD
达标检测
探究主题
土地改革?
【背景篇——土地制度深恶痛绝】
材料一
达标检测
【探究思考】
(1)材料一反映了解放前的哪一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给新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制度:封建土地制度。
影响: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措施:土地改革。
达标检测
【政策篇——有法可依目的明确】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材料二出自哪一部法律文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区别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直接目的: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
根本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巩固人民政权。
达标检测
【改革篇——土地易主欢欣鼓舞】
材料三 漫画《家乡喜讯1952》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想一下,“农民”回家乡后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分到了土地和农具、牲畜和房屋;免除每年向地主缴纳地租等。
达标检测
【意义篇——农民翻身巩固政权】
(4)结合土地改革的意义分析材料二中土地改革的目的实现了吗?土地改革的完成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请再举出两项巩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权的措施。有何启示?
答:实现了。
措施:①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②1950年10月—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
启示:
党的关怀,共产党一切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
达标检测
旧社会农村
课后延伸课后延伸
新农村
忆往昔看今朝
说说俺家乡的好!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过程,
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要多画龙点睛,少画蛇添足;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多因地制宜,少大拆大建;要打突击战,更要打持久战。要更加注重对远离中心城市、交通不便和经济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的投入和建设,更加注重引导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美丽乡村,且行且近,让我们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
聚力乡村振兴,实干创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