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声的世界 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声的世界 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7-07 21:4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声的世界
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合唱比赛中,同学们用歌声表达了“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远大志向。合唱中“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中的“高”和“低”,指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2.央视《美丽中国唱起来》大型演出活动现场,著名歌手刘和刚一曲饱含深情的《父亲》引发现场数千观众大合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歌手可以通过麦克风提高声音的音调
B.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比刘和刚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
C.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
D.现场观众根据响度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演奏出的乐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和光在空气中传播时,声音传播得较快
C.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得快
D.跳广场舞时喇叭播放的歌曲都是乐音
4.小明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用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8\\20HQ12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邵\\20秋\\物理\\HK\\8年级\\全国\\word\\20HQ127.tif"
\
MERGEFORMATINET
A.音叉发声是由于小球的振动产生的
B.小球的振动频率与音叉的振动频率相同
C.小明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D.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成小球的跳动,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
5.声音在均匀空气里传播的过程中(  )
A.声速逐渐减小
B.频率逐渐减小
C.响度逐渐减小
D.声速、频率、振幅都不变
6.【多选题】物理上常通过声波的波形图来反映声波的特点。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发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声的音调高
B.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声的响度大
C.在同温度空气中甲音叉发出的声音比乙音叉发出的声音传播速度大
D.两个音叉的音色相同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8\\卷-1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邵\\20秋\\物理\\HK\\8年级\\全国\\word\\卷-16.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8\\卷-1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邵\\20秋\\物理\\HK\\8年级\\全国\\word\\卷-17.tif"
\
MERGEFORMATINET
(第6题)
     
(第7题)
7.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弓毛和弦摩擦发出声音,如图所示,下列做法不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  )
A.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
B.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
C.加大摩擦弦的力量
D.旋转弦轴,增加弦的张紧度
8.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是控制噪声的三种措施,下列各图中属于阻断噪声传播的措施是(  )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8\\卷-1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邵\\20秋\\物理\\HK\\8年级\\全国\\word\\卷-18.tif"
\
MERGEFORMATINET
9.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340
m/s
B.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不可以传递能量
C.“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歌曲的音调高
D.“女高音”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频率高
10.下列事例中,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的是(  )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8\\卷-1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邵\\20秋\\物理\\HK\\8年级\\全国\\word\\卷-19.tif"
\
MERGEFORMATINET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1.探究声音的传播时,将手机装入塑料袋,扎紧袋口后用细线悬于水中。用另一部手机拨打袋中的手机,手机能接通,说明电磁波可在水中传播;能听到手机发出的铃声,还能说明________可在水中传播;我们听出手机铃声是汪峰唱的《飞得更高》,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来辨别的。
12.如图所示,水面上两船相距15
km,实验员在一条船上敲响水里的一口钟,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使其发光;另一条船上的实验员在看到火药发光后10
s,通过水里的听音器听到了水下的钟声。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________m/s。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8\\20HQ12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邵\\20秋\\物理\\HK\\8年级\\全国\\word\\20HQ128.tif"
\
MERGEFORMATINET
13.弹钢琴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______。利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2
s后收到回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
531
m/s,则此处海水的深度为________m;利用此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如图所示是人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其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________而产生的。地震前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和大象中能最先感觉到地震的是________。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8\\tjB3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邵\\20秋\\物理\\HK\\8年级\\全国\\word\\tjB36.tif"
\
MERGEFORMATINET
15.“大妈广场舞,吵得我好辛苦”,说明健身的同时,也产生了噪声,为了共建和谐社会,社区委员会与大妈沟通,跳舞时:(1)调小音量,属于在________处减弱噪声;(2)社区居民关闭门窗,属于在__________中减弱噪声。
16.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有三处堪称奇观的声学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如图所示,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________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的音效效果。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8\\20HQ12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邵\\20秋\\物理\\HK\\8年级\\全国\\word\\20HQ129.tif"
\
MERGEFORMATINET
(第16题)
 
  
(第17题)
三、实验探究题(第17、18、19题每题10分,第20题16分,共46分)
17.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它说明了声音是由________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说明________可以传声。在月球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如图④所示,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走,发现电铃的声音将逐渐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然后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会发现声音将逐渐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小明和小华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理分析得出真空________(填“能”或“不能”)传声的结论,他们用到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____。
18.玮玮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1)如果玮玮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__的琴弦(填字母代号)。
(2)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如果选用A、B编号的两种琴弦做实验探究,则控制的变量是琴弦的__________和________,想探究的问题是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__________的关系。
(3)探究过程通常包括下列一些步骤:①实验研究,②分析归纳,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④得出结论等。你认为玮玮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填数字代号)。
19.如图甲所示,小明自己制作了一个哨子。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这哨声是由管内空气柱__________产生的。上下推拉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__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8\\卷-2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邵\\20秋\\物理\\HK\\8年级\\全国\\word\\卷-22.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8\\卷-2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邵\\20秋\\物理\\HK\\8年级\\全国\\word\\卷-23.tif"
\
MERGEFORMATINET
竹管开口 ②管侧劈形小口 ③竹管 ④木劈 ⑤布团 ⑥铁丝
            

受此启发,小明自己设计了一款竹笛,原理图如图乙所示。在竹管开口处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歌曲。
当布团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________,音调最低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还有哪些乐器的发声原理与竹笛相似?请列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探究声音的特征:
(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甲所示,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________________,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决定的。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8\\卷-2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邵\\20秋\\物理\\HK\\8年级\\全国\\word\\卷-26.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8\\卷-2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邵\\20秋\\物理\\HK\\8年级\\全国\\word\\卷-25.tif"
\
MERGEFORMATINET
(2)在敲鼓时,用鼓槌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同时,还可看见鼓面上小纸团在跳动,说明鼓声是由鼓面的________产生的;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表明鼓面的________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
(3)如图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________
(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__________(填“音调”“音色”或“响度”)变大;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变________(填“高”或“低”)了,观察发现此时钢尺振动慢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共12分)
21.铁路钢轨每根长12.5
m,坐在行驶的火车上的王小红同学从听到第一次火车车轮与钢轨接头发出的撞击声起,在40
s内听到了撞击声129次。试求:
(1)火车的行驶速度是多少?
(2)若火车向悬崖靠拢,在距离悬崖1
360
m时开始鸣笛,多久以后列车员会听到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按340
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
一、1.A 2.C 3.A 4.C
5.C 点拨:声音在均匀空气中传播的过程中,传播速度、音调(频率)不变;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6.A、D 点拨:由波形图可知,相同的时间内甲音叉振动的次数多,甲音叉振动快,即甲的频率大于乙的频率,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声的音调高,故A正确。响度受振幅的影响,两个音叉振动幅度相同,所以响度相同,故B错误。在相同条件下相同介质中声速的大小相同,故C错误。波形图的形状反映声音的音色,两个音叉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故D正确。
7.C 点拨: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弦振动部分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不同,故A不符合题意。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由于两根弦的粗细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加大摩擦弦的力量,可使弦的振幅不同,从而发声的响度不同,不能影响音调,故C符合题意。旋转弦轴,增加弦的张紧度,可使弦振动的频率加快,音调提高,故D不符合题意。
8.B 9.D 10.C
二、11.声音;音色
12.1
500 点拨:看到火药发光,经过10
s听到钟声,可近似认为声音在水中传播15
km用的时间为t=10
s。则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v===1
500
m/s。
13.音调;能量;1
531;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地球与月球之间是真空,所以超声波不能传播 点拨:弦乐的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跟松紧、长度、粗细有关,弹钢琴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琴键,改变了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声音到达海底的时间为t=×2
s=1
s,由v=可得,海洋的深度为s=vt=1
531
m/s×1
s=1
531
m;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地球与月球之间是真空,所以超声波不能传播,不能用超声波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
14.振动;大象
15.(1)声源 (2)传播过程
16.回声
三、17.(1)乒乓球弹跳起来;物体振动;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合理即可)
(3)空气;不能 
(4)变小;变大;不能;推理法
18.(1)DE
(2)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3)③①②④
19.振动;音调;a;c;箫(管乐器都可)
20.(1)AC;频率 (2)振动;振幅
(3)钢尺;响度;低;钢尺振动太慢了,发出次声波,人耳听不到
四、21.解:(1)v车===40
m/s。
(2)设声音传到悬崖时间为t1,则t1===4
s,此时火车前进距离s′=v车t1=40
m/s×4
s=160
m。列车员与回声相遇的时间t′==≈3.16
s。故t总=t1+t′=4
s+3.16
s=7.16
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