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全国百强名校高三年级领军考试卷-高三语文PDF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全国百强名校高三年级领军考试卷-高三语文PDF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06 11:35:42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下学期全国百强名校
领军考试”高三语文
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
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知行”是中囯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命题
《左传》《尚书》里面的言论都认为行比知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事实是人无论是在获
取知识还是在形成品德过程中,知(懂得道理)总是比行(运用、践履)更为容易

并未明确讨论知行范畴,但其教育思想和实践中实际上不缺乏对知行冋题的思考和态度,表现
出明显的倾向性,而这种倾向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实践。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弟子之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孔子以文献、品
行、忠诚、信实教育弟子。这四方面实际上指文献典籍与道德品行两方面,大致可以归为知与
行两方面。两方面关系如何?在《论语·学而》中孔子告诫:“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从,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很清楚,孔子的教育首重道德,或者说在知与行之
间是首重行。为什么重行?首先,学习的目的在于致用。他以学《诗》为例,指出不仅需要学
懂记牢,还要能够运用于政治、外交,否则,学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其次,道德品行的形成
在于践履。懂得了社会道德规范,就须体现于生活实践,将道德认识和行动统一起来,进而形
成自觉的行动,由此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再次,一个完整的求知过程包含着学、思、行三个
环节,人由学而知,进行思维加工,以获取正确的认识;所学得的知识、所形成的认识还须在
到检验,证明其是否有效。由学而思而行,是孔子探索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体现出知
行结合而尤重行的特点。
子的这一思想为后代学者所继承。墨家提出考察人的方法关涉到知与行两方面,即人的
思想动机与行动,“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强调了行在整个学习过程
中的重要位置。又如荀子教育思想中有关知行关系的论述,他将闻见-知-行视为一个完整的学
习过程,若无闻见,学习无从起始;若无行,学习无从完成,他说“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
子·儒效》),显然也是更注重行的意义。
宋代,朱熹继承程颐以知为本、知先行后的主张加以发展,从过程、目标、作用等方面,
分别论述知与行的关系及意义,提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
的观点。首先,从学习过程的先后顺序来说,知得方能行得,没有知也就不可能有行,行总是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20192020学年下学期全国百强名校
“领军考试”高三语文参考答案与详解
1.【参考答案】B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思路点拨】A项,不合文意,“差别较大”错误,原文两者表述一致,都认为“知易行难”。C项,强加因果
且表述不当,“所以强调始于行且终于行”结论错误,文章只说“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不能以前面作原因来
得出后面的结果,且“强调始于行”表述不合“若无闻见,学习无从起始”的文意。D项,混为一谈,依据原
文倒数第二段“朱熹继承程颐以知为本、知先行后的主张加以发展.……提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
为重””可知,程颐主张“以知为本、知先行后”朱熹提出“知为先”行为重”。
【技法总结】要提髙这类题目的正确率,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
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
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问题
2.【参考答案】C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思路点拨】C项,缩小了论证的范围,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引用朱熹《朱子语类》内容着重论证了“知先
后、知轻行生、相互依赖”的观点。
【技法总结】此类题重点考査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
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3.【参考答案】D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推断),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
学科素养
【思路点拨】D项,无中生有,结合原文末段“实际上持一种行先于知、行高于知、行重于知、因行致知
知必可行的主张,具有了一些近代教育的因素”可知,“知行关系讨论趋于正确”于文无据。
【技法总结】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
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岀正确答案。
4.【参考答案】C
【考点解析】本题考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思路点拨】依据材料三特别是燃烧4个多月的澳大利亚森林火灾,纯因气候变化所致,引起了国际社会
广泛关注”,C项确定不属于森林火灾发生的人为因素
【技法总结】解答此类题目,要正确理解文章中具体词语、句子在该语境中所具有的意义,并结合选项表
述仔细比对分析
【参考答案】B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B项,无中生有,“这将直接影响优质森林的更新”推断文中无据
【技法总结】解答此类题目,要找准选项的检索区间,确定相关语句,仔细比对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