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 教学设计说明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课时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可以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零,有的是朦胧的生活经验,是幼时父母说过的什么是直的,曾经在生活的玩耍中接触过的什么是弯的。在他们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弯与直之分,却没有线段、射线、直线之别。因此,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已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线段,初步建立线段的特征: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线段打好基础,因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直观认识线段,感知它的特征。
会用尺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体验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二、教法、学法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得到一般规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本节课中,通过学生初步认识线段、量线段的长度和按要求长度画线段,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一个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课一开始,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引出“线”,再由实物线让学生感知弯曲到直的一个过程。黑板上描下这几条横的、竖的、斜的线,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到他们的共同的特点。让学生体验线段摆放的位置不同,可以是横的,竖的、斜的------但只要符合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些特征的都是线段。当学生初步感知线段后,通过找身边物体上的线段,进一步加深线段的认识。
2、动手操作,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让学生亲身参与。只有学生自己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才能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体验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如果学生只是观察,只是听讲,而不是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就难以真正形成线段的空间观念。课堂中只有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一个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来学习数学,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学生收获的也不仅仅是知识,更多是自信心、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就是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我安排了几次动手操作:
(1)基本操作:注重培养学生正确性、深刻性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强化训练中进一巩固新知。
①量图形的线段的长度。
②按要求画线段:画一条线段。
画一条5cm长的线段
(2)变式题操作:此类练习学生能兴致勃勃地投入,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①
这个图形包含了三条线段,两条短的线段学生一眼就能发现,对于长的那条线段学生就不易发现,所以老师通过让学生指一指、找一找顺利的解决了这个图形中有三条线段的问题。而对于较长线段的长度可以通过直接量,也可以通过两条短的线段相加后得到。
( )cm
( )cm
②
( )cm
( )cm
这个图形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埋下伏笔。
四、综合运用,拓展思维。
设计了比较两条彩色线段的长短,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探究,学生才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平时在比较两样差不多长的物体时,用眼睛观察,有时会有误差,最好的方法是用尺去量。还有通过不从“0刻度”量线段长度的环节,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线段的长度。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探索能力及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总之,本节课我利用了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感知,使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不仅认识了线段,还学会量线段和画线段;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