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华师大版八下暑期复习卷 第2章 光
一、选择题(每小题20 分,共40分)
1、野外生存训练班在夜晚急行军时,小王带领大家迎着月光前进。在某处,他们避开“暗地”而选择“亮地”,结果跑在前面的同学纷纷掉进水坑。造成“亮地”的原因是( )
A.光在地面发生漫反射 B.光在地面发生镜面反射
C.光在水面发生漫反射 D.光在水面发生镜面反射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B.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变大
C.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能成正立的像
D.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发现B始终能与A的像重合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人一蜻蜓立于距水面0.6m的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2m,则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 )
A. 2?m B.1.4?m C.0.6?m D.2.6?m
4、 如图,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大小不变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第4题图)
5、如图,人的眼睛在A点看见河里B点有一条小鱼,若从A点射出一束激光,要使激光能照射到小鱼,该激光应射向( )
A.B点 ?
B.B点上方
C.B点下方
D.B点左方或右方 ?(第5题图)
6、下列事例中,所看到的物或景为实像的是( )
A.在岸边看到水中游动的鱼 B.在针孔照相机塑料薄膜上看到的画面
C.在水中通过潜望镜看到水面上的景物 D.通过放大镜看报纸上的字
7、会发生折射,如图所示。画出的折射光路,正确的是( ) (第7题图)
A. B. C. D.
8、光从空气倾斜射入玻璃中,入射角为60°,折射角可能为( )
A.0° B.35° C.60° D.90°
9、如图所示,水中铅笔会变“折”,这是一种常见的光学现象,下列诗句中也蕴含此种现象的是( )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D.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10、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沿着光具座,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的 (第9题图)
某位置向焦点移动。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及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大???????? ???B.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小
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 D.?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
11、森林中丢一个有水的透明塑料瓶,可能会引发一场森林大火。这是因为( )
A.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B.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C.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D.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此时的物距大于20cm
C.当物距是30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
D.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完整的像
13、小希对下列光学成像实例进行了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实例: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②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④幻
灯机屏幕上所成的像;⑤照相机中所成的像.
A.反射成像的有②③⑤ B.折射成像的有①③⑤
C.属于实像的是①④⑤ 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14、下列事例中,所看到的物或景为实像的是( )
A.渔夫看到水中的鱼 B.自制照相机薄膜上的蜡烛
C.通过潜望镜看到的物体 D.通过放大镜看到的邮票
15、如图是一张在湖边拍摄的照片.因为湖水平静,岸上景物与湖中倒影在照片上十分相似.下列几种关于照相机使用及真实景物与它在湖中的倒影区别错误的是( )
A.倒影中人物的身高比真实人物略大一些
B.倒影比真实景物略暗一些
C.倒影中人物排列的左右位置与拍照时的真实位置正好相反
D.倒影比真实景物的清晰度略差一些 (第15题图)
16、如图为正常人的眼看远近不同物体时眼睛的自动调节,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的眼
B.这说明眼睛是一个自动变焦(距)系统
C.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应扁平一些
D.看远处的物体常常需要眯起眼睛看 (第16题图)
17、下列关于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人靠近平面镜时,“镜中人”变得越来越大
B.城市中的光污染是由于光的发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故
C.手影和小孔成像都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D.清晨,我们看到地平线下的“太阳”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18、图为小李用照相机拍摄的石拱桥照片,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B.桥的倒影看起来比桥暗,是由于一部分光折射到了水中
C.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D.若相机镜头焦距为f,拍摄时镜头到桥的距离要大于2f (第18题图)
19、某同学研究凸透镜成像时,出现了如图的情形,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 是( )
A.3?cm B.6?cm C.9?cm D.18?cm
20、如图所示,涛涛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并逐渐改变玻璃杯子到书本的距离,尝试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他所看到像不可能是( )
二、填空题 (每空2分,共 分)
21、如图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之间发生折射的逃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空气在界
面的 侧(填“左”或“右”)。此过程中还有部分光发生了反射,反射角的大小是 。 (第21题图)
22、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特点。
(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透明玻璃板.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该同学应在玻璃板 ??? (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 ??? (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
(2)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 ? ?? 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
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 ??? 。 (第22题图)
(3)该同学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观察到蜡
烛 ??? (选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3、玲玲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小明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
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装置如图甲所示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图甲中光屏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填序号)。
A.28cm???? ? B.18cm?? ??? C.8cm
(2)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调节一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向 (填“左”或“右”)调节。
(3)若步骤(2)中未调整光屏的位置,则需在凸透镜前加一个 (填“凸”或“凹”)
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的像。
(4)若将印有字母“F”的纸片(图乙)放在离凸透镜5cm的地方,我们 能
看到的清晰的像是图丙中的 (填序号)。
24、由于光在电影屏幕上发生了 ,所以人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屏幕上的
像。小明想用一块平面镜使一块平面镜使水平面成30°角的太阳光竖直射
入井中(如图所示),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在图中 (第24题图)
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镜面与水平面夹角的度数。
25、王老师看书时需要戴上眼镜,而看同学时又要摘下眼镜,非常不方便。王
老师的眼睛是 (填“近视”或“远视”)眼,可用 镜来矫
正。小军将一种新型眼镜送给了老师,如图,镜片A区厚度相同,B区可
以矫正视力,现在王老师可以通过________区看书,通过__________区看
同学,再不需要频繁戴上摘下眼镜。 (第25题图)
三、探究题(每空3分,共36分)
26、如下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
(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乙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____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
(3)在图乙所示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丙),当向水透镜里注入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________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27、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某同学利用一块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图所示是这位同学做完实验后在白纸 上留下的记录,其中MN是他实验时画出 的玻璃板的位置,A、B是两次实验中点燃 的 蜡烛所在的位置, A?、B?,分别是他找到的蜡烛的像的位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 面镜的目的是 ? ;
(2)根据该同学在白纸上留下的实验记录,能否得出“像和物到镜面
的距离相等”的结论?为什么?? ? 。
(3)在玻璃板的同一侧,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
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28、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
(1)如图1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成的是???(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若将烛焰遮去一半,光屏上的像与原来相比???????(选填“原来一半”或“仍完整”)。
(2)在保持(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成的是?????(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3)在上述探究括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2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L(选填:“>”、“<”或“=”).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用L0、L表示)
四、作图题( 第29、30题各4分,共8 分)
29、如图,一束光通过A点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B点,请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30、如图,请作出凸透镜的入射光线和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
(第29题图) (第30题图)
华师大版暑期复习卷八下 第2章 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水面比较光滑,光射到上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而地面比较粗糙,光射到上面发生的是漫反射;夜晚,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月光照到水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月光的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反射光线几乎全射入眼睛,而地面发生的是漫反射,月光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射入眼睛的很少,故看到积水亮。小王带领大家迎着月光前进.在某处,他们避开“暗地”而选择“亮地”,所以大家掉进了水坑。
2、A 解析: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
3、 C 解析: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若蜻蜓立于距水面0.6m处的荷尖上,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蜻蜓在水中所成的像距水面的距离也为0.6m。
4、A 解析: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铅笔与平面镜的距离改变,铅笔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与铅笔还是关于平面镜所在平面对称的,故像不动;像的大小与物体相等,故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不变;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将与铅笔的像的夹角也是45°,故A正确。
5、A 解析:连接AB,过折射点做法线,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的位置,虽然人看到的B点是鱼的虚像,鱼的实际位置在B点的正下方,因为激光在进入水的时候也会发生折射,所以照着B点,激光也就刚好落在鱼上了。
6、B 解析:A、在岸边看到水中游动的鱼,实际上是因光的折射现象,看到的鱼的虚像; B、在针孔照相机塑料薄膜上看到的画面,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所以是实像; C、在水中通过潜望镜看到水面上的景物,实际上是因光的折射现象,看到的景物的虚像; D、放大镜成的像是放大正立的虚像,通过放大镜看报纸上的字实际上是虚像
7、C 解析: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而图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A错误;B、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而图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同侧.故B错误; C、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C正确; D、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而图中折射光线没有发生偏折.故D错误。
8、B 解析: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_????°???????_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9、D 解析:插入水中的铅笔,由于铅笔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远离法线,_????°?è§?_大于_????°?è§?_,所以看到铅笔在水中的部分是向上弯折.此时看到的“铅笔”实际上是铅笔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看到明月光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10、A 解析: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f时,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且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成的像也越大;所以将蜡烛从二倍焦距外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的过程中,像距逐渐变大,像逐渐变大。
11、D 解析:盛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可以将射来的太阳光会聚在一点上,会聚点的温度比较高,可能会引起火灾。
12、C 解析: 距离凸透镜2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与物体等大的像,所以v=20cm=2f,则f=10cm;当物距是30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故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13、C 解析:①针孔照相机属于小孔成像原理,因此成的是实像,它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
②从潜望镜中观察景物,观察到的是虚像,利用的是平面镜成像原理,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③用放大镜看物体,利用的是光的折射现象中成虚像的情况;④看幻灯机屏幕上的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⑤照相机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综上所述,属于实像的是①④⑤;属于虚像的是②③;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③④;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②.故只有选项C正确。
14、B 解析:A、在岸边看到水中游动的鱼,实际上是因光的折射现象,看到的鱼的虚像; B、在针孔照相机塑料薄膜上看到的画面,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所以是实像; C、在水中通过潜望镜看到水面上的景物,实际上是因光的反射现象,看到的是景物的虚像; D、放大镜成的像是放大正立的虚像,通过放大镜看邮票实际上看到的是虚像。
15、D 解析:①由于平面镜所成的是正立、等大,且左右相反的虚像;所以倒影中物体排列的左右位置正好和拍照时的真实位置相反;因此和拍照时的真实位置相同的是实物,和拍照时的真实位置相反的是虚像;②由于光在反射过程中存在能量损耗,即只有一部分光发生反射,因此倒影比真实景物略暗、且清晰度略差一些。
16、B 解析:正常眼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清晰,就是根据晶状体自动调节的原理,故说明眼睛是一个自动变焦(距)系统,所以图中可能是同一个人的眼观察不同物体时的情况;看近处的物体,要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应该让晶状体会聚能力变强,所以应该变厚;对于正常眼,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的都是正常看就行,但对于近视眼,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通过眯眼的方式让晶状体在一定程度上变薄,有利于看清远处的物体。故B正确。
17、B 解析:平面镜所成像与物等大,所以当人靠近平面镜时,“镜中人”大小不变;手影和小孔成像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清晨,我们看到地平线下的“太阳”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
18、B 解析:A、石拱桥在水中的倒影等同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正确; B、倒影看起来比桥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桥的光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发生了折射,故B错误; C、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远视眼是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要想使像呈在视网膜上,应戴一会聚透镜,即凸透镜,所以该眼镜可以用以矫正远视眼,故C正确; D、照相机的原理:凸透镜满足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相机镜头焦距为f,拍摄时镜头到桥的距离要大于2f,故D正确。
19、C 解析:由图可知,蜡烛离凸透镜u=50cm-14cm=36cm处,得到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v=12cm。36cm>2f且2f>12cm>f ,解得18cm>f>6cm,所以符合条件的只有选项C
20、D 解析:圆柱形透明玻璃杯,由于上下一样粗,上下方向上对光线既没有发散作用,也没有汇聚作用,所以,通过它在上下方向上看到的物体的像不会发生变化,上下方向上不会成倒立的像。但左右方向,物体可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也可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或等大的实像,或缩小的实像。故选D
二、填空题
21、左 60゜
22、(1)前面;?反射;(2)不点燃;完全重合;(3)B
23、(1)B???(2)左???(3)凹????(4)A
24、漫反射;120°;如右图。
25、远视 凸透 B A
三、探究题
26、(1)8.0 (2)照相机 (3)近视
27、(1)大小
(2)便于找到并确定像的位置
(3)玻璃板的两个表面同时发生反射,每个表面成一个像。
28、(1 )倒立 原来一半 (2)缩小 (3)< L0-2L
(3)不够全面,因为他只记录了像的大小,没有记录像的正倒
四、简答题
(第29题图) (第30题图)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