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感官》教学设计
本课概述
《我的感官》一课节选自冀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的第二课,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学会善于利用自己身体的感官来观察世界。本课设计了“观察橘子”“盒子里面有什么”两个探究活动。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明白,我们可以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感知事物。“应用与拓展”环节,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感觉器官。
学习背景
观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逐渐带领学生走进具体的自然世界、人工世界,才能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一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初步认识了人的感官,已经能用感官初步感知物体的性质。但这些还只是生活经验,还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还不全面。通过本课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说出眼、耳、鼻、舌、皮肤的作用。
科学探究
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形态。
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的结果。
能与同学讨论、交流感官的作用。
科学态度
能对用感官观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能如实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愿意与他人分享交流、进行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人的感官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好帮手。
教学重点
了解自己的感官。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使用感官。
教学准备
课件、橘子、纸盒子、塑料盒、纸碟、食品手套、小球、毛绒玩具、铃铛、香蕉、钥匙等物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组谜语,我们一起进行一个谜语沙龙游戏。
教师出示5个谜语:(1)上边草,下边草,中间一颗黑葡萄。(打一人体器官)
(2)东一片,西一片,猜不着,听听看。(打一人体器官)
(3)左边一个孔,右边一个孔,是香还是臭,问他他就懂。(打一人体器官)
(4)白门楼,红围墙,里面住个红姑娘,酸甜苦辣她都尝。(打一人体器官)
(5)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打一人体器官)
学生猜谜语,谜底分别是眼、耳、鼻、舌、手。
进而引出眼、耳、鼻、舌、皮肤是人体的重要感官。
师生一起进行快速指认感官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感官。
师:感官能帮我们做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通过活动来探究。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一:观察橘子
讲解观察物体的一般顺序:一看、二闻、三尝。提示学生:未知的物品不要随便闻或尝。
提出观察橘子的顺序: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
3、提出实验要求:
(1)小组成员轮流观察橘子,注意安全卫生,尝橘子时手上戴上食品手套。
(2)观察完后,小组交流讨论:观察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感官,以及感官帮你做了什么。
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器材,并在桌子上摆放整齐。
4、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
5、实验结束后,小组汇报实验观察结果,教师评价。
活动二:盒子里面有什么
教师出示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装有球、毛绒玩具、铃铛、香蕉等物体,只允许学生的手伸进去摸,不允许看,借助感官的感觉判断和推测物体的名称。学生上台来摸,并回答问题:哪些感官帮了你?
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我们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感知事物。
三、应用与拓展
让孩子们意识到感官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如何正确使用感觉器官?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使用感官的方法:看电视距离远一点,听音乐声音小一点……
拓展:让孩子判断是否做到了各种爱护感官的做法,并给自己做加分统计。
让孩子树立爱护感官的意识。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们在课堂上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2、我的感官
图片:
眼、耳、鼻、舌、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