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2017版二年级科学上册2.5 把它们放进水里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鄂教2017版二年级科学上册2.5 把它们放进水里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7-07 06:5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把它们放进水里
教学目标:www.renjiaoshe.com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知道溶解现象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能观察并描述物质放进水里溶解或不溶解的现象。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盐在一定量水里的溶解限度。
乐于探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体验探究溶解现象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能观察并描述物质放进水里溶解或不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能理解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是有限度的。
教学准备:
食盐,白砂糖,沙子,食用油和酸梅晶;透明的杯子(量杯),小勺,盘子。
教学资源分析:
结合教学插图,查找一些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
利用多媒体演示,分析利用图表描述实验结果的方法。
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观看动画“盐怎么不见了”,引发思考:孩子们,你们知道盐去哪了吗?
引导学生说出:盐化了,化到水里去了,看不见了……
你们真是一群会观察的孩子。盐在跟我们捉迷藏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把它们放进水里”。(引出本课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结合生活经验,能对“盐去哪儿了”这一现象
畅所欲言,激发学生对溶解现象的探究兴趣,既引出了课题,又明确了活动目的。
自主探究,形成概念
(一)预测
猜一猜: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放进水里都会看不见呢?
(二)实验
1、认识实验材料(出示食盐、白砂糖、沙子、食用油和酸梅晶)
看一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上说。(板书:颗粒)
看看还有什么?(出示量杯、勺子、盘子)
2、说一说:你们准备怎样做实验呢?
学生进行交流,注意强调物质的量:一勺;轻轻搅拌;等水静止后观察。
师进行小结:将1勺的量放入装有水的量杯中,轻轻搅拌,片刻以后停止搅拌,待水静止后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做实验要注意什么呢?(出示温馨提示)
(1)物质要与量杯上的名称对应。
(2)1名学生负责1种物质的操作。
(3)注意轻拿轻放。
(4)小组长负责填写实验记录单。
教师解读实验记录单。
3、做一做: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分工实验,完成学习报告单的表格。
(三)汇报
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生:我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
……
……
师:你同意吗?
(四)小结
师:你们都发现了“食盐、白砂糖、酸梅晶”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变化呢?
引导学生说出并随机板书:颗粒——变小——“消失”
师:沙子和食用油没有发生变化,孩子们,沙子在哪呢?食用油呢?
生:沙子沉在水底下,食用油浮在水上面。
师:发生变化的食盐、白砂糖、酸梅晶在哪呢?
生:化到了水里。
师生共同小结:像白砂糖、酸梅晶、食盐这样,在水中发生的变化叫作“溶
解”。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把不同的物质放入水中,有的物质会溶解,却不溶解。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先让学生进行猜想,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让学生自主实验,汇报交流实验现象。整个过程学生经历了实验猜想——实验设计——动手实验——分析归纳的过程,真正让学生获得了科学意识和科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培养学生团结协助、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深入研究,渗透思想。
实验二:如果不断地往100ML的水里加入食盐并搅拌,盐能一直溶解下去吗?老师请坐姿最端正的小组第一个来拿实验器材。要求:小组长负责实验操作,其它同学仔细观察。
师: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盐很难溶解呢?
生:盐多了。
生:水少了。
小结: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放进水中的物质多到一定程度时,溶解过程就会停止,继续放入水中的物质就不会慢慢变小了。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通过小组观察做实验所见到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知道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总结延伸,有效拓展
(一)联系实际,知识拓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物质的溶解,大家可别小看它哦!其实科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溶解现象吗?(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咖啡,喝药等)
(二)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小结:孩子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作业:(出示刚刚实验达到饱和状态的盐水)在盐水里放一根筷子,第二天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想知道答案吗?那就回家动手试试吧,别忘了和老师分享你的实验结果哦!
关于溶解,我们以后还会做更多有趣的活动,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最后,让我们一起看看这节课的“最佳实验员”花落谁家。
【设计意图】课的结尾,通过学生说说课堂收获,老师进行小结,既让学生很好的梳理了学习所得,又让学生养成了及时有条理地总结科学习惯。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埋下了科学的种子,为下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设计特色简述: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板书设计:
把它们放进水里
溶解:颗粒—变小—“消失”
学生记录单设计:
组别:
实验记录表
(在选项中打√)
刚放进水里时
搅拌时
静置一段时间后
能看见
变小
看不见
能看见
变小
看不见
能看见
变小
看不见

(
食盐
)

(
白砂糖
)

(
沙子
)

(
食用油
)

(
酸梅晶
)
实验结果:发生了变化。
没有发生变化。
你还有什么发现:
教学反思:
科学的学习离不开实验。首先我让学生经历了从预测到实验的探究过程。这个环节有两个实验:实验一是建立溶解的概念,知道有些物质放入水中会溶解,有的却不溶解。实验二是观察溶解达到饱和状态的现象,知道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两个实验都是由小组合作完成。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科学探究课要有活跃的气氛,更要深层次的思考。二年级的学生对实验都有极大的探究热情,但没有认真学习实验要求,实验记录表的填写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且对溶解的概念理解得不够透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和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