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1二力平衡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1二力平衡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7-08 07:5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1
二力平衡
【教学设计】
“二力平衡”是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第一节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安排在力以及重力、摩擦力、相互作用力之后的一节,是力学部分的关键知识点,也为后面学习物体的运动打好基础。本节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认识平衡状态及二力平衡,二是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利用二力平衡分析现象。重点内容是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而在设计实验时如何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是学生需要思考的,进而根据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是本节课活动的难点。知识难点是对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对比理解,在本节课中通过教师引导分析,结合作图来突破难点。
安排一课时完成。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自行总结出二力平衡条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实验器材】
两端带有滑轮的硬纸片、细绳、钩码(3或4个相同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放在地上的课桌、停在水面上的船、匀速下降的降落伞等物体各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室内的电灯受到重力和绳子的拉力而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课桌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而保持静止、停在水面上的船受到重力和水的浮力而静止、匀速下降的降落伞受到自身的重力和空气的阻力而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二、新课教学
进一步举出事例:从书本上的四幅图入手,并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做平衡力。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做二力平衡。
注意:
引导学生从电灯的静止状态、知道电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然后进一步了解到其它的几个物体受到的力也是相互平衡的
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教师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给出物体的平衡状态、平衡力和二力平衡的概念。
指出: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
2、演示课本实验并讲解这个硬纸片受两个拉力
研究对象:硬纸片的状态
(1)
大小相等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观察硬纸片在什么条件下静止,什么条件下发生运动.
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到绳施加的两个拉力.
提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1)二力大小不相等,右端挂1个钩码,左端挂2个钩码.放手后硬纸片由静止开始向左运动.
(2)二力大小相等。左、右两端各挂1个钩码.放手后,硬纸片保持静止.
(2)方向相反:
问:是否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就可以互相平衡呢?
放手后,硬纸片由静止开始运动.
看来两个力只是大小相等,方向不相反,是不能互相平衡的.如果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也相反,是否就可以平衡呢?
(3)在同一直线上:
放手后,硬纸片由静止发生转动.
小结:作用在硬纸片上的两个力要想互相平衡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大小相等,(2)方向相反,(3)在同一直线上
平衡力的合力为0
请同学们汇报其它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
请同学们用力的示意图把硬纸片上受到的两个力画出来.
问: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3、二力平衡的应用:
例1、吊在空中重5牛的电灯,静止不动时,电线对它的拉力是多大?
(定)研究对象:电灯.
(析)受力分析:重力、拉力.
(判)运动状态:静止.
(找)两个力的关系:互相平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
结论:拉力是5牛,方向竖直向上.
三、小结本节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9.1
二力平衡
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做平衡力。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做二力平衡。
平衡力的合力为0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让学生猜想二力平衡的条件前,我先通过一个特殊的拔河活动,初步感受二力平衡的条件,从而提出合理的猜想,再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猜想。根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一步一步优化试验,又在试验中提出新的猜想与假设,从而进一步进行实验与探究,最终得到二力平衡的全部条件。
本节课与常规设计最大不同点是将二力平衡的探究实验分解成若干个小实验,每一个小实验以问题为导向,穿插活动,进行猜想与实验验证,然后进行小结,然后在前面小结的基础上再引出新的问题,如此反复得到最终结论。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将难度实验降低,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实验设计的原理。缺点是将实验的整体性打散,教师引导过多,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