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圆的周长公式,会用字母表示公式,能运用周长公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过程,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3、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圆周率的发展史,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过程,以及周长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学生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⑴出示情境图(幻灯片)
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让生指出它们的周长。
学生畅所欲言。
然后出示一个胶带纸,让学生在直尺上滚动一周。
师引导学生明确:胶带纸转动一周所走的距离,就是胶带纸的周长。
师出示圆形图片作为车轮的模型,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哪部分的长度是圆的周长。
明确:围成圆一周的曲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同时提问:为什么前轮比后轮的周长大?
引导学生明确:圆的周长的大小与直径有关。
⑵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吗?动手试一试。演示测量方法。
让学生测量胶带纸,硬币和盒盖的周长。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用细绳,也可以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周长,测量直径需要用两块三角板和一把直尺。
提问:是直径容易测量,还是周长容易测量?为什么?
⑶
引导学生明确:圆的周长是曲线,所以不容易测量;而直径是一条线段,容易测量。(可以让学生量一量画在黑板上的圆,引导学生发现周长不容易测量。)
⑷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和宽有关,周长可以用长加宽的和乘2来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大小有关,周长可以用边长乘4来计算,那么既然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2、探索感悟。
⑴
下面我们就小组合作,要求:测量圆的直径,周长,并记录数据,计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可用计算器计算,如果除不尽,保留两位小数)。填好表格。
教师巡视。
⑵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还有那个组也是三倍多一点?请举手。(用彩色粉笔标出3)引导学生发现“3倍多一些”
⑶
明确圆周率的含义。
明确:圆的周长永远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我们把这个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读作:pai;而且这个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其实我们的老祖先很早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了。(幻灯出示)
因为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所以我们通常取它的前两位,即π≈3.14。也就是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14倍,或者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圆周率的理解。
⑷
引导学生总结公式。
那么现在如果知道圆的直径,能求圆的周长吗?我们试一试好不好?
口头列式不计算。
提问:直径是1厘米,周长是多少?
直径是2厘米,周长呢?
直径是3呢?…
引导学生总结公式: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用字母表示
C
=
π
d
知道半径能求周长吗?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C
=
2
π
r
3、应用实践。(幻灯片)
r
=4.5
⑴计算圆的周长。(单位:厘米)
d=3
?
?
?
?
?
设计意图:第一层体验,直观看图使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
⑵根据已知条件求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第二层次较第一层次有了变化,由直观过渡为抽象,脱离了图要学会从文字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进行计算。
⑶一个圆形镜面的直径是80厘米,要在它的边缘镶嵌一根金属条,这根金属条的长至少是多少厘米?
4、全课小结。
5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π≈3.14
圆的周长
=
圆周率×直径
C
=
π
d
C
=
2
π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