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06 21:5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理解单位“1”,掌握分数的意义。能通过自己的操作创造分数。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能有条理地解释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能用分数进行简单的表述和交流,获得与同伴合作探索和相互交流的体验。
情感态度
主动地参与数掌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分数意义的归纳与单位“1”的抽象。
难点: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教具学具
四人小组准备:一张画着蛋糕的圆形纸片、一张正方形纸、10个小圆片、10根小棒。
教学设计
―、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数学课。既然是数学课,就离不开数,你们能说一个数吗?
(出示一些数,如6,-1,0.5等这些是什么数?你们还能说出不同类的数吗?)
学生说到分数(教师板书)
师:有关分数,我们在三年级有了初步的认识,你们能说说自己知道些什么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分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顺利过渡到新知识这样
不仅课堂气氛好,而且自然,不生硬。
二、知识新授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单位“1”
(1)出示例1,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自学提示:
A、先自己观察例图,试着填一填。
B、同桌之间或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填的对不对?
学生点评,师评。
(2)学生自己创造分数。
师:今天我们就分成四人小组,一起来研究分数的意义。老师发给每一组的材料要充分利用,小组内成员要通力合作,成为学习研究的主人,比一比谁的学习效率高。
学生一边操作一边完成下面这张表格:
分数
把“谁”分
怎样分
分几份
表示几份
师:通过讨论研究,你们能说说什么叫分数吗?(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分组合作研究。
要求:表示的分数尽量不要相同。
材料:一张画着蛋糕的圆形纸片、一张正方形纸、10个小圆片、10根小棒。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
设计意图:在小组合作操作过程中,学生获得许多不同的分数,然后从这些不同分数的产生中逐渐得出了分数的意义。特别是学生在利用许多圆片和小棒的时候,很好地体验了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集体交流,小组汇报
1.汇报:你们是拿什么操作的,表示的是什么分数?
(1)把一个蛋糕平均分。(剪开)
学至汇报,教师引导。
若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
(板书:
一个蛋糕
平均分
2份
表示1份)
(2)把正方形纸平均分。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问:若分4份,怎样分?(对折)怎样折?
2.提问:每一份表示几分之几?为什么3种折法不同,这其中一份的形状都不同,却都可以用表示呢?
生:它们都是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
(板书:
一张正方形纸
平均分
4份
表示1份)
拿一些圆片平均分。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如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个?
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分完后提问:为什么10个圆片平均分,可以用表示?
生:我们把这些小圆片都分成2份,每份当然都是它们的。
(板书:
一些圆片
平均分
2份
表示1份)
(3)把小棒平均分。
生自由说,师随机板书: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
(4)小结。
师:原来不仅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还可以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分数,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同学们猜猜看,是哪个数?这个自然数“1”很特殊,所以加上一个引号,通常把它们称为单位“1”。你们能说说你们得到的这些分数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吗?怎么理解单“1”?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看作单位“1”?
3.概括分数的意义。
师:请学们通过把单位“1”平均分得到了许多的分数,想想都是怎么得到的,能说说什么是分数吗?
学生看教材第52页,看看与教材上说的有什么不一样。
补充完整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为什么教材上用“若干份”不用“几份”?(避免与后面“几份”重复),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说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叫分数单位。(师板书:分数单位)
师:同学们都通过看书发现了新知识。
师:请同学说说这些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分数单位是什么,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师:谁能说一个分数考考大家吗?
指名口答,说说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表示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看教材,找关键词,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和同学对话,学会用数学的
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在教材上先涂色,再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第二幅图如有学生提出三分之一,给予肯定,但不要多做解释。)
还可以让学生说说空白部分用怎样的分数表示,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
设计意图:多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看图指一指直线上从几到几的这一段可以表示单位“1”。再让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各分数,并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八”第1题。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把谁看成单位“1”。
2.拓展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说一说,指名回答。加深对分数单位的理解。
(2)完成“练习八”第4
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展示,重点是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呈现生活中的分数问题,并把这一题的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抛给学生,学生有兴趣参与,乐意帮助老师。这样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是分数知识的延伸,更是学有价值的数学的具体体现。
四、总结课堂,激励发现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你们对分数有了什么新的认识?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只要留心观察、用心体会,就定会发现。
设计意图: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层次的设
计既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自己所经历
的事情进行总结回顾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反思:
一、值得关注的方面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首先,本节课主要学习的知识是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即重点是认识单位“1”,理解单位“1”,难点是理解平均分。再次,结合本节课,我在教学中完成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难点,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2、利用新教法,结合新理念。
整节课是以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为方向,意在探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实用性,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新活力。
首先,本节课,在课前以布置学生预习,然后复习导入。
再次,新授。出示例题,并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要求去完成例题的学习。学生自学后,上台板演答案,并由学生自己阐述自己是如何想的,是怎样求得答案的;然后再让其他学生对其点评,补充。
通过例题的学习,认识了分数的由来,然后进行小组合作项目——创造分数。通过课前准备的实验材料,圆片纸张、正方形纸、10个小圆片,10根木棍,来分一分,如何得到一个分数。在本环节的小组合作中,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努力,合作探究,得到了答案,更加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
最后,小结,得出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3、课堂环节完整,知识容量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导入——新授——巩固练习——全课总结——布置练习,在本节课中完成了这几大环节,展现了完整的教学研究课。
二、不足之处:
1、小组合作还是流于形式,效果不够明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加强,并使小组合作的形式形成常态化,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探讨中寻找答案。
2、师生互动配合上还不够顺畅,没有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3、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某些环节用时过长,重复啰嗦。
4、学困生照顾不到位,对优生的关注过多,有些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两极分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