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城市雕塑》河北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美术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6课的教学内容,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雕塑可以说是最接近大众的艺术,也是生活中学生常接触到的美术现象,引导学生欣赏城市雕塑不仅是进行欣赏评述领域学习的好主题,也是学生增加社会意识的好内容。本课侧重城市雕塑的欣赏和评述,选取两个角度呈现。通过对城市雕塑的欣赏旨在让学生了解城市雕塑的艺术特色,知道雕塑与环境密不可分,并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雕塑艺术的美好情怀。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美术有一定的兴趣,具备了一定美术知识的积累,要让他们对美术保持持续的关注,要从教学内容的魅力吸引学生,不断用新鲜的知识来刺激学生的兴趣点,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还是不足,尤其是对于雕塑作品的欣赏,雕塑知识还比较欠缺。课上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用语言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了解城市雕塑的艺术特色与环境的关系,学生能够用语言形式表达自己对城市雕塑的欣赏。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雕塑作品、小组讨论、探究等方法,完成对作品的欣赏和评述。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关注城市中的雕塑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城市雕塑的艺术特色与环境的关系,能够用语言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城市雕塑的欣赏。
难点:让学生了解城市雕塑的艺术特色与环境的关系,能够用语言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城市雕塑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游戏
猜地名
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地名”,猜到的同学举手。具体到哪个城市。
“看来,城市的雕塑不仅可以装饰美化城市,还可以成为这个城市的名片,一个国家的象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城市雕塑的魅力”(板书)
“首先,我们来欣赏段城市雕塑作品的视频。视频中有很多类型的雕塑作品,大家仔细观看,一会儿我们要根据雕塑主题玩一个“连连看”的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入课题。
二新课:
(1)初步感知欣赏城市雕塑(视频)
刚才视频中出现了好几种类型的雕塑,包括:纪念性雕塑
、装饰性雕塑、园林雕塑,这几件雕塑应该归到哪个类别呢?
学生解释“为什么,你能解释一下吗?”
这是按照雕塑的主题来分类。根据形态可以分为圆雕和浮雕(这种可以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叫圆雕,这种只能一面或两面观看的雕塑叫浮雕)。还有下面这样的分类方式,我们先看看下面这两件作品在造型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无论具象还是抽象都给我们强烈的视觉美感,如何从美术的专业角度去欣赏一件雕塑作品呢?首先,我们来看这件具象风格的雕塑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音乐节奏较强的雕塑作品视频,通过视听觉直观感受现代城市雕塑,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感受理解雕塑的类别和分类方式。
(2)观察比较:造型、色彩如何表现主题,与人文历史环境相融合,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1分析作品要表达的主题?是如何通过造型来表现主题的?
这件作品创作于1985年,这是以国家名义赠送给日本国际和平广场的一座石雕。这件作品在北京的复兴门也有一件,一模一样。那么,你能猜出这件作品要表达的主题吗?为什么?
“对,一件雕塑作品一定表现明确的主题”(板书:主题)
主题是欣赏一件作品最重要的部分,既然你知道了她的主题,那么你能给她起个名字吗?这件作品的创作者给她起的什么名字呢?
刚才我们通过作品的特殊意义来体会主题,下面仔细观察她的造型,你能找出体现和平的内容吗?
“好,请全体起立,你如何做既能欣赏到这只美丽的白鸽,又不打扰它?”找投入的孩子,说一说感受。
“对,正是雕塑家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板书:造型)
任何一件雕塑作品的造型都是由雕塑家精心构思的,都是对于主题的最佳表达。
这样一件作品是不是可以放在任何一个地方?这两件作品哪个更适合放在学校?为什么?
任何一件作品的造型都是为了表达主题,而主题更要与环境相融合,包括这个地方的人文环境。(板书:环境、人文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通过介绍作品背景、观察造型、动作模仿体会主题,过程由浅入深、从直观到具体分析。通过学生熟悉的环境进行直观比较,感受造型、主题与环境的关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知识讲解的枯燥。
2我们继续来欣赏这件作品。这件作品放在这样的环境中你觉得怎么样?哪个环境更适合?为什么?
对于城市雕塑的创作来讲,色彩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要通过造型和色彩来表现主题内涵,还要考虑作品和环境的关系。
作品为什么用红色?这和他的历史背景有关系。(介绍五四运动)(板书:历史、自然)
欣赏一件雕塑作品要围绕主题、造型和色彩体会在具体环境中的深刻含义。(板书:色彩)
我们来试着欣赏一尊雕塑作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同一造型不同颜色的雕塑,放在同一环境中的感觉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色彩给人的感受。通过感受对比更易于理解雕塑的色彩与环境的关系。教师介绍青岛与五四运动,学生体会色彩对于主题表达的作用。
(三)通过欣赏、体会感受造型、色彩、材质及环境进行作品的欣赏、评述。
她伫立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门前,宏大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只伫立这样一尊高11.5米的铜雕塑作品。
下面从这五个方面分析这件作品,可以从历史背景体会她的主题,再仔细观察她的造型,造型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服饰、动作(头的动作、站立的动作、抱孩子的动作)人物形象象征意义等方面。雕塑家为什么不用鲜艳的颜色?而要选择铜这种材质,对比大理石和钢板,铜雕塑给你什么感受?作品放在有这样历史背景的场景中,她与周围的建筑物和环境融合给你什么感觉?
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主题——南京大屠杀的残酷、人民的凄惨、警示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祈望和平。
造型——面部表情、服饰、动作(头的动作、站立的动作、抱孩子的动作)人物形象象征意义。
色彩——为什么不用鲜艳的颜色?
材质——铜雕塑给你什么感觉?对比岩石、钢材质。
环境——放置场景的历史背景和周围建筑物、环境给你什么感觉?
刚才我们从美术专业的角度欣赏了一件雕塑作品。具象风格作品,给我们直观的冲击力,抽象风格作品通过简洁的造型和代表性的色彩同样可以表现一定的内涵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我们来看下面这件几件雕塑模型,给你什感受?它们都是通过相同造型元素、不同的排列方式,来表达一定的主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通过作品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进行问题引导欣赏感受主题,最后教师进行作品完整示范。教会学生欣赏方法和对一件作品的完整评述。
三实践创作
1今天我们就通过雕塑模型创作,感受雕塑的美感。
温馨提示:(1)根据材料讨论主题
(2)根据主题讨论造型
(3)根据主题设计放置环境
(4)操作过程分工,完成表格填写
设计意图:通过亲身感受、实践操作、体会雕塑的美感。温馨提示可以让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条理创作。表格的填写有助于学生进行作品评述的完整。
2展示要求:(1)两人共同配合举起作品
(2)一个代表进行作品评述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检验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理解的重要环节,作品的评述可以体现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拓展:有奖竞猜—猜地名
出示国外标志性雕塑,猜地名。我们今天欣赏到的雕塑还包括标志性雕塑和主题性雕塑,这类雕塑有的体现了城市历史、有的是文化传说,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自己通过网络或书籍继续进一步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愉快地结束今天的学习,结束方式与本课导入相呼应,而内容是为了引导学生自己课下继续了解城市雕塑。对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而应融入以后的学习生活。
五总结:
同学们,世界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通过今天的课,大家都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我们身边更多的美,感受生活的美好。
板书:
造型
人文
主题
环境
历史
色彩
自然
《城市雕塑》教学反思:
这节课整体来说,最终实现的教学目标比预期要好。
但其中也有很多遗憾的地方:城市雕塑作品视频的欣赏,由于中途视频出现问题导致视频只欣赏了一部分,而后面石家庄本地的城市雕塑作品学生没有看到,如果学生在视频中看到自己身边的雕塑作品,可能会让学生感受到城市雕塑并不是远离现实生活的艺术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在赏析《家破人亡》作品时,本来对作品的背景有预设,但是当有一个学生进行了南京大屠杀的介绍,我便自以为的认为所有学生都了解这段历史背景,没有再进行介绍,导致在分析作品时学生有些吃力。教师讲解历史背景把握的“度”非常重要,既不能把欣赏课讲成历史课,又不能因害怕讲得多而不介绍历史。由于这部分有些拖延,导致后面抽象作品没有时间进行,只找了一个学生仓促回答。
具象作品的欣赏过渡到抽象作品的欣赏,如何过渡转换这两个板块是自始至终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从开始准备这节课到最后这次讲一直在尝试不同的方法,感觉还是不理想。
最后“有奖竞猜”应该出示图片和作品名称,再让学生猜,这样会让学生对作品有个更深印象。因为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认识所有作品。
另外,自己在介绍作品背景,及知识点的讲解和每一部分的总结用语,语调应注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