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最苦与最乐》 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5.《最苦与最乐》 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07 18:05:30

文档简介

15
最苦与最乐
【教材分析】
《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也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的议论性质的文章。梁启超从“苦”和“乐”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苦乐观。他在文章中阐述了一个观点: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基于这个观点之上,作者通过举例、对比、引用名言,步步推进,最后表明:只有解除责任,才能真正地得到快乐。学习这篇带有议论性质的文章,要通过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式,把握文章严谨的思路,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初步了解议论文体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的苦乐观,明晰文章的论证思路。
2.精读课文,了解论证方法及作用,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
3.学有所得,树立自己的责任意识。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议论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字形和词义)
(3)我积累的名言(课文引用名言)
2.思悟发现
(1)作者在课文中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苦乐观”观点?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课文是怎么论述“苦”的,怎么论述“乐”的?论述“苦”和“乐”的顺序能不能换过来?为什么?
(3)读完全文后,你对“苦”“乐”“责任”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你觉得应该怎么对待“责任”?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有这么一个孩子,聪明过人,才思敏捷,祖父十分喜欢他。五岁时开始读《四书》、《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乡人称为“神童”。这个神童后来又成为了戊戌变法的领军人物。这个人就是——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议论性质的文章《最苦与最乐》,看看梁启超给我们阐述了什么样的苦乐观。
二、了解作者
根据课前预习,请你说说有关梁启超的知识或者了解到的故事。(结合课下注释)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他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一)快速默读课文,用文中的词语或者语句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
师总结:把以上内容简练成一句话: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人应当承担责任——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最能代表作者观点的语句,一般是一个肯定或者否定的陈述句,观点不能模糊不清,不能是疑问句,不能是比喻或者拟人句。(板书: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二)快速跳读课文,根据中心论点,把文章分成三部分。(可提示学生注意段落首句)
预设:第一部分:(1—3段)论“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段)
论“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段)论“人应当勇于尽责任”。
师总结:作者围绕“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人应当承担责任”的观点,论述了“苦与乐”和“责任”之间的关系。那作者是怎么论述的呢?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哪些修辞方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明晰文章的论证思路。
四、品读课文,明晰论证
(一)学生默读第1——3段,思考问题:
1.作者举了哪些生活例子来证明“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的观点的?
2.第三段中,作者列举了哪几种责任?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3.作者为什么要从一些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小组之间进行讨论)
预设:1.应做的事没有做完;答应别人的事没办、欠了钱没还、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赔礼等等。
师总结:文中所用的这些事例就是文章的事实论据;用事例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叫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是议论文四种论证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板书:举例论证))
2.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从生活中的情境说起,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容易理解,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把这些作为论据,也更有说服力,让本来抽象的道理更加易懂。
(二)学生默读第4段,思考问题:
1.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找出来,理解含义,并讲讲它们的作用。
2.作者说“快乐之权,操之在己”,结合本段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1.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意思是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古语——如释重负,意思是本来担心或害怕的紧张心情得到了缓解。孔子——无入而不自得,意思是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师总结:在议论文中引用一些名言或者俗语等,是为了更好的证明作者的观点,这种论证方法叫道理论证,抑或叫引用论证,这些名言俗语古语等都是道理论据。(板书:道理论证)
2.因为作者说: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到底是否快乐,那就要看你对责任的态度。只要你能负起责任,尽了自己的责任,把自己该做好的事儿做好,那么就是快乐的。所以说,快乐之权,全在于自己。
(三)默读第4、5、6段,思考问题:
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证明什么。
学生活动:从文中自主找出引用的孔子、孟子、曾子的名言,并结合课下注释弄懂含义。小组讨论这些名言佳句在文中的作用。
预设:证明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从而得出了“人生当勇于承担责任”的结论。
(此问题有一定难度,可以让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寻找关键词,明晰责任和苦乐的关系,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对待责任的态度。)
师总结:整篇文章作者从论苦、论乐、担责任三个方面来阐述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的证明观点,作者在论苦方面,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从生活情境出发,贴近生活。在论乐方面,则主要引用了一些古语俗语等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也很贴近人们的生活。然后顺理成章地阐述了要想得到快乐,那就要担负责任,就要尽责任。文章脉络清晰条理。
五、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一)文章的语言平实凝练,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从文中找出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从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一个小组选择两处进行分析其作用。在小组展示环节,要把相关语句大声读出来,读出气势,读出论证的味道。
师总结:大量的排比,使文章流畅,气势磅礴;设问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使语气更强烈,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二)文章的题目叫《最苦与最乐》,可不可以改成《最乐与最苦》?结合文章说说理由。(各抒己见)
设置问题目的:此题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议论文结构的严谨性,只要学生能发现一点,就可以肯定,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结构。
六、拓展延伸,铭记责任
(一)请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从这些谚语俗语中说说你的发现和理解。
预设:(一)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些关于苦和乐的词语和俗语,都涵盖了一种意思,那就是要想得到快乐,得到甘甜,得到收获,那就必须先吃苦,先付出。
(二)作为学生,你觉得自己应该担负起哪些责任?
(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只要没有价值观性偏离,老师即可肯定。
七、结语
鲁迅生说过:“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的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
英国文学家狄更斯也说过:“人能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感觉到好像吃梨喝蜜似的,把人生这杯苦酒的滋味给抵消了。”
我们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我们也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让我们铭记责任,因为“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附: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
举例论证
)
(
最苦
)
(
负责任
)
(
人应当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


)
(
道理论证
)
(
最乐
)
(
尽责任
)
(
4
)最苦与最乐
一、巩固基础
1.给下列加点注音
契约(
)?恩惠(
)?悲天悯人(
)?卸却(
)??如释重负(
)????
2.
文中引用了不少好句子,请作出恰当的解释。
(l)“如释重负”
(2)“任重而道远”
(3)“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无人入而不自得”
3.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A.课文《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
B.《最苦与最乐》中,先论述了“苦”,接着论述了“乐”,最后表明,人应当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C.《少年中国说》也是梁启超的文章,它和《最苦与最乐》是不一样的语言风格。
D.在《最苦与最乐》中,作者为了更好的证明观点,在论苦方面,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在论乐方面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二、思考探究
1.作者在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苦”时,为什么要列举一些具体生活情境的例子?
2.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语俗语和名言佳句,有什么作用?
3.作为学生,谈谈你对责任的认识。
答案
一、巩固基础
1.qì
huì
m?n
xiè
shì
2.(1)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2)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3)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4)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3.D
二、思考探究
1.用具体生活情境,更贴近生活,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更具有说服力。
2.为了更好地证明“尽责任是人生最乐”和“人生应当承担责任”的观点。
3.示例:学生有学生的责任,如在学校承担完成作业的责任,承担一些班级工作的责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