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思妙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作品欣赏,感受现代设计作品视觉冲击、巧妙奇趣的艺术魅力。
学习创意绘画中“同形换物”、“组合变物”的表现方法。在创作中探索两种不同物象的组合方法,造型表现的意象主题。
展开联想,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学习将不同事物变换、巧妙的重组,构成一幅有新意的画。
教学难点:
在巧妙组合的基础上突出主题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哑剧表演,引出课题。(1)教师出示一支笔,把它想象成别的物品,用哑剧形式表演出来,请同学们猜猜是什么?(2)揭示今天的课题《奇思妙想》。
观赏、猜测老师的表演变化的是什么物品。
打开思路,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好奇和兴趣。
二、欣赏评述,层层深入
老师带大家走进奇思妙想的世界1、老师刚才把笔想象成了外形相似的另外一样物品,这是奇思妙想创作中最常见的方法“同形换物”。欣赏作品,在几组摄影和绘画作品中发现“同形换物”无处不在。头脑风暴:你能迅速展开联想将以下东西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吗?2、奇思妙想迅速升级,将两种不同的物体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创意作品我们将它取名为“组合变物”。形成一个有“主题”意象的画面,使作品变得更有意义。如何设计这样的作品,教师推出一个方法:“双向构思”师生同做“双向构思”练习。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探究,感悟到奇思妙想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同时,在作品中发现奇思妙想的创作法宝。根据老师提供的简笔画图片展开联想练习。在作品在中发现更有创意的思维模式、作画方式。学习练习“双向构思”
“同形换物”构思的方式在创意中较为浅显、简单。作为打开思路的第一步,感受创意的作品也并非高不可攀。将创意方法升级。此环节为重点启发环节,解决在创作中探索两种不同物象的组合方法和造型表现的意象主题这一教学目标。“双向构思”法使创作变得容易。
三、师生合作,教师示范
3、教师示范:运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创作一个作品。师生共同推敲作画步骤:一、构思主题
二、铅笔定稿
三、画外轮廓
四、深入刻画
师生互动,学习思维方式,作画方法、步骤。
体会感悟绘画方法,同时注意点线的疏密关系与黑白灰的安排。
四、创作表现
学生作业,教师作巡回指导。要求:将两种物体组合,创作一个有趣的新造型,并给自己的画取一个名称。点和线条纹样的组织疏密有序,有黑白灰的层次。
学生展开联想开始创作。
学以致用,练习绘画技巧,表达感悟。
五、展示评价
挑选作品,引导学生评价
作品评价:自评和他评。过程评价:总结学习心得。
感受成功的喜悦,学会欣赏、评价美术作品。
五、小结
生活中的创意无处不在,老师希望大家展开想象翅膀
,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