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二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在上节课探究的基础上能正确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②能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③学会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出具体的、实用的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主要使用逻辑推理方法。
②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到逻辑推理的具体过程与方法,体会到逻辑推理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二、设计思路
在学生已有的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探究出牛顿第二定律,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由学生回忆上节课的探究结论(F、m、a的关系)
2.探究结论如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F=kma
3.探究最简单的表达式F=ma
4.通过各种实例探究,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5.探究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例的步骤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难点
1.重点: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其应用。
2.难点: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资源
笔记本电脑、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 评
一、新课引入 上节课,同学们探究了什么?利用了什么科学实验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
二、讲授新课
教师提出上面得出的结论是否能起个名称,给规律命名一般用什么方法?
1.牛顿第二定律(板书)
内容:(由学生归纳)
数学表达式(引导学生表述)
最后得出F=kma
上式中k是什么?
数值多少?有无单位?
能不能取k=1,并且无单位?能,在什么情况下?
取1牛顿=1千克·米/秒2是否可以?
2.力的单位(板书)
力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牛顿”的定义
1牛顿(N)=1千克·米/秒2
=1kg·m/s2
如果力用牛顿作单位,质量用千克作单位,加速度用米/秒2作单位,则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如何?使用时注意什么?
例1,教科书P80[例题1]
根据学生的具体解题,引导学生评价解题过程,总结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与规范。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板书)
①对物体正确受力分析;
②确定正方向,(一般有初速以初速,没有初速以加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③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
④方程不够,再根据题意列补充方程。
⑤统一各物理量的单位(国际单位)代入方程求解。
3.对牛顿第二定律理解
提问①上题中求出的阻力是负值如何理解?是否阻力都是负值?以后把跟确定正方向相反的力如何代入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加速度的正负如何理解?
提问②你认为F=ma中的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什么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设问合力如何求?
例2,教科书P81[例题2]通过学生阅题,教师提出问题,物体受合外力多大?方向如何?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方向如何?大小多少?
如何利用正交分解求合外力?所求结论是否与上述一致?利用正交分解关键是什么?
如果ax、ay都不是零,如何处理?
4.总结
①本节课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
②学生中还存在什么疑问?
例如:
(1)先有加速度,还是先有合外力,如何理解?
(2)质量不同的物体,所受重力不一样,它们自由下落时加速度却一样,如何理解?
三、布置作业
①探究作业:如何用动力学方法测物理质量?
②教课书P82,课后练习。 学生回答:探究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作用在物体上外力的关系。利用了控制变量法,得出了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学生看书,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统一叫牛顿第二定律。定律、定理命名一般按发现发明人名字命名。
学生归纳: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则F=kma
学生探究、理解,回答k是比例系数,数值应是,单位应是牛顿/(千克·米/秒2)
学生讨论、回答能,但必须取1牛顿=1千克·米/秒2
学生可以根据查阅课外资料情况,回答是可以。
学生回答F=ma
使用它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必须注意各物理量单位的统一。
学生阅题,理解题意,由二位学生上黑板解题,结论都正确。全体学生评价解题过程的好坏。
学生明确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学生讨论后回答:F阻方向与确定正方向相反。阻力不一定是负值,关键看与规定正方向的关系,代入牛顿第二定律公式时必须注意正负号,加速度也是一样,加速度方向与产生加速度的外力方向是一致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合外力的求法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和正交分解法等。一直线上的合力只要是代数和。
学生问题,探究解题方法。学生回答: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得F合=10N,方向与F1、F2夹角为60°,加速度方向与F合外力方向一致,大小为
学生自己解题,得出一样的结论。关键是建立确当的直角坐标系。
基本方程:
代入数据解得:ax=5m/s2
ay=0
∴a=ax=5 m/s2
如果ax≠0、ay≠0
则
学生总结回答:
①牛顿第二定律具体表述和数学表达。
②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步骤。
③正确理解F=ma中的F,和F和a的关系。
学生作业 ①这样引入新课,过渡自然,同时也引出今天的探讨课题。
②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全面,语言上不严密,这里教师应及时纠正,正确引导。
这里学生肯定会乱起名称,但这样也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积极性,教师在这里关键是要正确引导。
这里特别要注意归纳语言的准确性,不能不严密,因为学生刚接触本知识点,真正理解必须逐步深入。数学式的变化,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里学生回答可能存在困难,但能培养思维能力,能培养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这里学生回答肯定有不同意见,教师要适时引导。
这里教师适当介绍物理学中单位是如何确定的,为下一节作铺垫。
本例题是要学生学会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应用,主要通过解题明确方法、规范步骤。
这里是重点,力学的基础,所以教师的点评必须适时、确当、准确。
这里是难点,也是学生以后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最好在点评过程中举一些简单的小问题说理。例如,汽车刹车与起动,物体在斜面上滑动等。
这里学生通过讨论,是可以回答。
这里主要是培养解决物理的思维方式,理清思路。
正交分解是牛顿运动定律中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是重点,这里除引导方法外,还必须注意规范性。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回答的,应及时解答,有的问题暂时不能回答的必须说明,有探究价值的可以留给学生课后探究。
要根据学生作业实际,及时做好集体答疑和个别辅导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