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认识空气
本课概述
本课是“水和空气”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找到空气,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空气,并能正确归纳出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第一部分,通过图片创设情境,提出本课要探究的问题。第二部分,教材设计了“找空气”和“观察空气”两个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知道空气的存在和空气的特征。第三部分,通过比较水和空气,加深对两种物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学习背景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由于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法直接观察,因此,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是相对较少的,这为本课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本课与“认识水”一课的探究过程类似,学生在第1课已经学习了用感官对水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为本课学生探究空气的性质提供了方法支持,并且水与空气的性质有很多相似之处,便于知识迁移,有利于学生理解空气的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举例说出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说出空气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空气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科学探究
1.能借助其他物体感知空气的存在。
2能初步感受到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3.能用多种感官观察空气的特征。
4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空气的特征。
5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找空气和观察空气的特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能如实描述空气的特征。
3.能从多个角度对空气和水进行比较。
4.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交流分享,能按教师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到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难点
能从多个角度对空气和水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1.为每组学生准备:透明的杯子、透明的塑料袋、小扇子、盛有水的水槽、粉笔、吸管、干土块。
2.与本课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
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魔术:猜猜猜
一学生描述看到物体的特征,其他学生猜:香蕉、铅笔、空气
塑料袋为什么都鼓鼓的?塑料袋里面是空气吗?谁知道哪里还有空气?由此提出本课探究的问题,并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环节。
探究与发现
活动1:找空气
1.制订计划:实验前,让学生讨论交流“你想用什么材料?怎样找到空气?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等问题。此时鼓励学生注意倾听,敢于提出自已的想法和意见,尽量想出多种办法找到空气。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一些注意事项,比如:注意安全、保持桌面卫生等。
2.学生实验:教师要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实验材料,尝试用不同方法找到空气,也可以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找空气,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示参考教材中的插图。
3.处理信息:《科学活动探究纸》“找空气”的记录学生按提示完成每个活动、表达交流。
4.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说出空气就像是无处不在的小精灵,它能藏到土里、粉笔里、教室里,能从我们的身体里溜出来、钻进去,它就在我们周围。
活动2:观察空气
1.先让学生按书中提示的“看一看”“闻闻”“捏一捏”的方法进行观察,并用连线的方法记录在《科学活动探究纸》“观察空气”一栏。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感觉器官?发现了空气的什么特征?”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内达成初步的共识
2.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除教材提到的空气的基本特征外,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可能还会发现空气的一些其他特征,如:会流动、是透明的、没有味道等,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3.最后得出结论: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
(三)应用与拓展
1.学生观察书上的提示,仿照“颜色”一项的填写方法把“气味”这项填写完整。提问“空气和水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后面的比较内容。如果两个椭圆不够用,可以在后面补
椭圆。
2学生能想到什么程度、交流到什么程度不做统一规定,视学生实际情况而灵活处理。
延伸与思考
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纸巾放到水里不会湿。(出示透明玻璃杯、纸巾、玻璃水槽)
将纸巾团塞入玻璃杯杯底,将玻璃杯倒扣压入水中,再把杯子提出水面,取出手帕。为什么纸巾没有湿?
板书
第4课
认识空气
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
没有固定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