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空气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6 空气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7-07 19:1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空气》是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并培养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本课通过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和基本物理性质。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二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在前两个活动的学习之后,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学会设计实验并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知道我们周围都是空气,能运用感官感知周围空气的存在,能说出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从而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领学生经历运用感官或者借助实验的方法观察与探究空气的过程,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与别人合作的团结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应该把握好尺寸,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五、教具准备
气球
环保塑料袋
烧杯
水槽
纸巾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小狐狸卖空气》的动画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并提出问题。
师:是什么治好了狐狸和老奶奶的病?
生:是新鲜的空气。
师:空气真的很神奇,那我们的教室有空气吗?
生:有空气。
师:那你们愿意像小狐狸一样和老师一起来捉住空气吗?
生:非常愿意,我好想和老师一起抓呀!
2、尝试活动抓空气
教师与学生一起利用透明的环保塑料袋抓空气,并引导学生回答出是什么让塑料袋鼓起来的,教师让学生利用感官来感知空气,通过用鼻子闻,嘴巴尝,手摸得方式,从而得出,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3、小游戏:大家一起吹气球
老师让学生之间展开吹气球的比赛,并让学生回答出是空气让手中的气球鼓起来的,教师把气球捏成不同的形状,从而让学生明白空气是没有固定的形状,空气是流动的。
4、小魔术
教师当着学生的面,把卫生纸塞进透明的烧杯里,再将烧杯倒扣在装满水的水槽里,让学生猜纸巾会不会打湿?又将烧杯斜放在水槽里,让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一系列的现象,从而得出烧杯里和水里都有空气。
5、生活中的空气
教师利用幻灯片给学生展示红旗飘飘、袅袅炊烟、轮胎打气,鱼儿水中游、飞翔的小鸟等等这些现象,都是离不开空气,学生看了老师播放的图片都可以感知到空气的存在。
6、到处都有空气吗?
组织学生玩开火车的游戏,引导他们回答出哪里有空气,通过学生的答案,让他们懂得只要有缝隙的地方都有空气,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7、通过实验比较水和空气
共同点:无色无味、没有固定的形状,都是流动的。
不同点:(1)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水可以。
(2)空气比水轻。
(3)水可以溶解盐糖等物质,空气则不能。
8、首尾呼应,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师:同学们回顾下视频,为什么小狐狸的空气到了后来就卖不出去了?
生:是因为城市也像山林里一样都种满了花草树木,再也不缺新鲜空气了。
师:那为了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好,身体更健康,应该怎么做?
生:保护身边的花草树木,这样我们的空气更新鲜了。
9、课后作业:
学生自己尝试做实验
把毛巾、海绵、砖头、浮石放在水里面,观察下会发生什么现象,请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方法和现象。
教学反思:空气是我们时时刻刻离不开的物质,在本节课设计上,联系生活实际,并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我特意用了动画片进行课堂导入,引起学生兴趣。通过环保塑料袋让学生和我一起学着小狐狸抓空气,这个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感官感知空气,很快地了解了空气的基本特点。让学生们进行吹气球比赛,让他们体验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也很容易明白空气是流动的,不固定的,简单直接。为了吸引学生眼球,我特意利用烧杯水槽纸巾变了一个小魔术,让他们看到了空气的神奇,课堂气氛此时已经达到了高潮,学生都十分兴奋。利用PPT课件展示了生活中与空气有关的现象,让学生懂得了空气是无处不在的。课堂快结束时,让他们重新观看动画,知道花草树木可以让空气更清新,从而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