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馀。”
——
晚年自述
李鸿章
由李鸿章生平看近代中国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李鸿章生平
182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
1847年,中进士,步入仕途。
1853年,回乡参与帮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1859年,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
一、少年及第,何以走上戎马生涯?
前期
(1851-1856)
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
后期
(1856-1864)
1856年,
1859年,
1864年,
攻克武昌后,沿江而下,占领南京,改名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后进行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鼎盛。
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颁布《资政新篇》。
在中外势力联合绞杀下,天京被攻破,以失败告终。
火船、火车、寒暑表、千里镜、量天尺,皆有探造化之巧,属正正堂堂之技。
任乎智者自创,首创者、至巧者赏以专利。
兴宝藏、兴银行,兴邮亭、书信馆、新闻馆等。
——《资政新篇》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思考:与《天朝田亩制度》
相比,《资政新篇》“新”在哪里?
平均分配土地
发展资本主义
李鸿章生平
182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
1847年,中进士,步入仕途。
1853年,回乡参与帮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1859年,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
1861年,组建淮军。
1862年,率淮军调上海,升任江苏巡抚。
(镇压太平军时)李鸿章惊叹洋枪洋炮的“神计”,致信曾国藩说:“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并推崇洋人的“战守工具,天下无敌。”李鸿章所遇的太平军李秀成的军队洋枪洋炮最多,更使李鸿章认识到“我军惟有多用西洋军火以制之。”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7月)
二、封疆大吏,如何施展洋务抱负?
背景
目的
代表人物
主要内容
积极影响
洋务运动(19C60—90S)
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忧外患)
学习西方技术,挽救国家颓势。(剿发捻、勤远略)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李鸿章的洋务成绩单(摘录)
1863年,奏设上海广方言馆,
培养外语和西方科技人才。
1865年,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金陵机器局。
1872年,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5年,奏设开平矿务局;
受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
1879年,奏设上海机器织布局。
1880年,奏设电报总局于天津;奏设天津水师学堂。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背景
目的
代表人物
主要内容
积极影响
洋务运动(19C60—90S)
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忧外患)
学习西方技术,挽救国家颓势。(剿发捻、勤远略)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官办)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官督商办)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筹划海防,创办以北洋海军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一种尝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抗列强的侵略。
由于这些军事工业的建设,清朝军队的装备改变了从前全用刀矛弓箭、土船土炮的落后状态……也多少增强了清朝的国防力量。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汉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
——摘自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自强运动年代恰好与外国帝国主义强化的时代相吻合:
……这些震撼性的事件,不仅分散了政府和现代化分子的注意力,还招致了巨额的军费开支和赔款,这吸走了大量本来可用于自强的资金。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西北:
西南:
东南:
请从19C60-90S中国边疆“面临危机”与“危机解决”角度进行知识梳理。
西北:19C60S,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国占领伊犁。1875-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
西南:
1883年,法军入侵。
1885年,中法签订《越南条约》。
东南:1883-84年,法军侵略台湾、偷袭马尾。
1885年,台湾建省。
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与角逐。
——陈旭麓
李鸿章生平
182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
1847年,中进士,步入仕途。
1853年,回乡参与帮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1861年,组建淮军。
1863年,设立上海广方言馆。
1865年,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
……
1885年,与法国代表签订《中法新约》。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1895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赴日谈判,代表清廷与日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
1、承认朝鲜独立;
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3、赔款白银两亿两;
4、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5、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馀。”
——
李鸿章
晚年自述
从1886-1894年一直修建的颐和园,究竟挪用了多少海军经费,虽无法考证其准确数字(海军衙门的各项杂支用款不用造册报户部核销),但据相关史料研究推算,多数研究者认为花费在二三千万两之多。相反,这六年中日本平均每年添置新舰2艘,日本天皇甚至节省宫中费用,拨内币以充造船、买船费用。
……其实,中日海战的胜负在此时已经判定。
——摘编自《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
三、中日交涉,何至毕生事业破产?
李鸿章生平
182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
1847年,中进士,步入仕途。
1853年,回乡参与帮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1861年,组建淮军。
1863年,设立上海广方言馆。
1865年,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
……
1885年,与法国代表签订《中法新约》。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1895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赴日谈判,代表清廷与日签订《马关条约》。
日签订《马关条约》。
被削职,投闲散置。
1900年,奉命与八国联军和谈。
1901年,代表清廷与英俄等十一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两个月后病逝。
李鸿章在谈判期间曾对日方说:这次战争证明,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贵国非常之激怒,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维新变法运动……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李鸿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