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中国漆器
—
剔红
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教材分析
中国漆器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重要代表。大约在7000年以前的新时期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制造漆器了。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不同时代的漆器承载着当时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漆器纹样和工艺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彩绘、雕漆、描金、戗金等漆器工艺的诞生,对日本等国都有着深远影响。
教科书主要呈现了不同时代的各种漆器作品,并通过“小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漆器的特点,以“说一说”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代漆器作品在纹样和制作工艺上的变化。最后通过“学习建议”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漆器纹样和工艺上的传承与创新。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欣赏不同时代的漆器之美,感受漆器沉稳而高雅的美感,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学情分析
本课针对的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以前的美术学习中,学生专题欣赏过青铜器、南宋官窑等工艺作品,但对漆器的接触、学习很少,几乎没有涉及此类主题的学习。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本课是对中国传统工艺品认知上的全新开始,也正因如此,一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漆器的兴趣,产生对漆器这一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全新的认知;二是通过对漆器欣赏方法的学习,感受漆器作品的独特之美,培养学生对中国工艺作品欣赏的兴趣。
教学理念
中国漆器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在教学中应该以美术学科核心来统领教学,因此,基于教材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从中国漆器的诸多工艺中关注雕漆工艺的代表——剔红,从剔红漆器的学习、研究、辨识展开,聚焦美术欣赏的全息性、深度性,关注欣赏学习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与文化理解素养的课堂落地,让欣赏学生真实发生。
一、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上以国宝守护人的角色情境,走进故宫博物馆,开展在线学习,提升学生的信息运用技术能力,为未来化美术学习提供实证研究案例。在自主、开放的学习中,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信息收集、处理。从不同时代剔红漆器的风格辨析中学生学会审美判断,检验学生的所学,指向学生对剔红漆器的持续理解,实现学生素养的课堂可测性、可视化。
作为一节课时间有限,如何实现课堂的延伸,在课堂的结束出现中国漆器的重要工艺,进一步为后续学习提供启迪。这样的中国漆器总览性欣赏,提升了学生对中国漆器艺术的由衷赞叹与自豪,促进了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认同,提升了文化理解。
二、构建全息欣赏学习场,实现美术的深度学习
全息欣赏源自于全息的跨界概念。它取自影像学“三维立体”的全息图像,寓意美术欣赏要重视美术视觉性的学科特征;取自信息学“信息无处不在”的全息形态,寓意美术欣赏要实现学习的发展性;取自物理学“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信息”的全息理论,寓意美术欣赏要建构教育整体性。本节课立足漆器,在众多的漆器作品与工艺中聚焦剔红漆器,精选元代剔红精品,从工艺、纹样、风格变化中寻找教学建构的切入点,了解剔红工艺、赏析剔红精品、探究不同时代剔红作品的风格变化,较好地体现了全息欣赏的视觉性、发展性、整体性的特征。同时,在剔红工艺感悟中认识传统技法,赏析作品中又以网络学习,链接古老的故宫博物院馆藏精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无缝对接。学习主题是传统的,学习的形式、路径却是现代的、开放的,工艺体验的传承性尝试学习、场馆资源的在线学习、评价环节的网络互动学习等等,这些都是全息的本质属性。
学生基于中国漆器的欣赏学习主题,以“疑—赏—思—判—悟”,推进“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三个维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审美经验内化后迁移、应用到主题的新学习,促进再理解,实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学习。关注美术学习的持续理解,实现美术的深度学习。
教学思路构架
课堂学习的环节:创设情境,感知漆器艺术——解读工艺,体悟剔红匠作——图像解读,品鉴剔红经典——在线学习,探究剔红之美——剔红断代,促进文化理解
学生素养的培育预设:生活寻宝,走进剔红漆器——多视角解析,体悟剔红工艺——赏析剔红精品,习得欣赏方法——网络自主学习,提升美术学习力——学习评价,促进知识内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中国剔红漆器作品,了解剔红漆器的工艺及其特点,认识、分辨不同剔红漆器的纹样与风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一赏、比一比、找一找,在体验剔红工艺、辨认剔红漆器作品、时代的寻宝、鉴宝学习中,认识、分辨剔红漆器纹样与工艺特征。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体验剔红工艺,欣赏历代剔红漆器作品,感受漆器的独特美感,初步形成美术审美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剔红漆器,了解、分辨不同时代剔红漆器工艺与纹样特点。
难点:理解、分辨中国古代剔红漆器的工艺与纹样特征。
授课年级
五年级
教学准备
老师
:视频录像、剔红漆器实物、学习单、示范工具等。
学生:平板电脑、纸、笔、蜡板、刻刀。
范式流程
导学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创设情境,感知漆器艺术
一、欣赏实物,走进漆器
1.出示实物,感受漆器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跟着李白的诗,五一节老师去了扬州,淘了些宝贝,带给大家分享下,请看?教师出示实物、学生。
这些宝贝是什么?你可以摸一摸、看一看。
2.关联知识,了解漆器
提问:什么是漆器呢?
小结:漆器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
(出示课件)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木胎朱漆碗是中国距今出土的最古老的漆器作品,开启了中国漆器的绚烂多彩的工艺篇章。
学生从桌子的锦盒中取出实物、欣赏。
学生交流:漆器
学生交流
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摸一摸、看一看漆器,走进教学主题,拉近了学生与传统漆器的距离。
解读工艺,体悟剔红匠作
二、感知工艺,了解剔红
1.
自学工艺,寻找剔红
这些漆器尽管在造型、用途、色彩等方面有不同,但是它们的制作工艺却是相同的。
想一想:这些现代漆器运用了什么传统漆器工艺制作的?它的答案就藏在书本的图片中,请你找出和这两件现代漆器制作工艺相一致的古代漆器。
板书
剔红
解析:栀子纹(纹样内容)剔红(漆器工艺)盘,也可以是:剔红(漆器工艺)栀子纹(纹样内容)盘,这是工艺+纹样的命名方式。
2.漆器取名,初识剔红
请你试试给桌子上的漆器宝贝取个名字吧!
3.欣赏视频,了解剔红
那么,什么是剔红工艺?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看完视频你能用几个关键词复数一下剔红工艺吗?
小结:剔红被马未都先生称为动刀的漆器,它是漆与雕融为一体的一种传统漆器工艺,是雕漆工艺的一种。
4.工艺体验,感悟剔红
(1)想进一步了解这项工艺吗?我也带来了这样的尝试机会,我们一起来试试?
介绍工具:蜡板、刻刀
投影示范:用v字形刻刀,逆向推进剔一条线,你有什么发现?
刀剔下去就有凹槽出现了。
你想在上面剔一个什么自己喜欢的简单纹样呢?
(课件:播放音乐)
学生体验、教师巡视。还可以用圆形到将边缘的地方轻轻剔去,就更有层次感了。
(2)我今天还带来了一件宝贝,出示沙皮纸。
提问:这是什么?在剔好的纹上轻轻磨一下,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小结,经过打磨之后,剔的线条就变得圆润了。剔和磨成为了早期剔红工艺的主要特点。
板书:
剔
磨
5.
探究色彩,解密剔红
了解了剔红工艺,我们来看看剔红的色彩。
小结:唐代出现剔红漆器,宋元时代剔红漆器发展成熟,明清时代进入了发展的鼎盛。
6.漆器寻宝,辨析剔红
对剔红漆器有所了解了,接下来,我们来做一回小小鉴宝师,考一考谁的眼光最厉害,你认为下面哪些是剔红漆器?
你是怎样区别的?
剔红漆器的表面有凹凸不平的浮雕感,剔红的色彩是比较单纯的红色。
打开教材,学生查阅教材图片。
学生交流:
栀子纹剔红盘
学生给自己欣赏的剔红漆器命名,并交流。
交流:
花卉纹剔红圆盒
龙纹剔红双耳瓶
山水纹剔红笔筒
视频:漆器工艺欣赏——剔红
学生交流:刷漆
剔刻花纹
学生交流:剪纸中的月牙纹、锯齿纹、五角星、一朵花
等
学生体验剔红工艺
练习要求:蜡板垫在铅画纸上,用v形刻刀,剔出自己喜欢的简单纹样,注意形状的大小、线条的变化。
时间三分钟。
展示学生作品(两生)。
学生交流:磨了之后,刻过的地方,显得光滑了。
同桌讨论一下:为什么是红色,而不是紫色、蓝色、黄色呢?交流半分钟,说说你们给出的理由。
学生交流
(1)从色彩的象征寓意上讲——红色是一种喜庆的色彩。中国结、中国红的喜庆。
(2)红色是大自然能比较方便提取的矿物质材料,而且红色是中国漆器中最主要的色彩。
(3)从我们的皇家建筑中——红色的古城墙,感受皇家贵族对红色的青睐与喜欢。
出示课件,学生欣赏交流
聚焦剔红漆器的工艺学习,从寻找剔红—初识剔红—了解剔红—感悟剔红—解密剔红—辨析剔红,在多样化的学习中一步步走进剔红工艺。循序渐进,
通过看实物找工艺,给实物取名、观看视频、了解剔红,体验剔红的剔、磨,探究色彩、辨析剔红作品,巧妙化解了工艺与学生认知经验的距离,学习变得轻松、愉悦。
图像解读,品鉴剔红精典
三、赏析名作,品读剔红风格
1.对比欣赏,发现不同时代剔红漆器特征
剔红工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现代人把这项传统工艺传承了下来。同样是两件剔红漆器,
(课件)比一比:这两件剔红漆器有什么不同?
2.
欣赏元代栀子纹剔红盘,品读艺术特色
这件元代剔红漆器的精品是我们嘉善漆器巨匠张成所作,漆器中栀子花的花瓣给你怎样的感觉?(圆润)这样的感觉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说一说:怎样将剔红工艺与自然界事物特征结合起来呢?
这样的纹样设计与工艺特色,整件作品带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板书:简约
欣赏完这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漆器精品,你想说什么?
3.拓展欣赏,延伸对元代剔红漆器的认识。
课件:剔红观瀑图八方盒
(元)
杨茂
剔红芙蓉锦鸡图葵瓣式盘
这两件元代作品工艺上的剔和磨,你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纹样表现了什么?
4.小结:元代剔红漆器(特点)用漆精良,髹涂厚重,纹样简约大方,刀法圆活,磨工精到,为明清剔红漆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板书:纹样
简约
工艺
剔
磨
学生交流
色彩不同:现代的鲜艳、亮丽,元代的色彩深,六、七百年前的元代漆器,有种时间积淀后形成的厚重感。
纹样不同:元代的盘只有一朵花,主体突出,纹样简洁
板书:简约
现代的有好几朵,感觉复杂了。
工艺不同:那么,它们在工艺上有什么不一样?
现代漆器剔红的工艺磨少了,更有锋棱与刀感。
学生交流:元代的剔红工艺上采用了先剔后磨。
学生交流:先剔后磨,表达了栀子花的特点,更是将自然物象与剔红工艺趋于一致。
学生交流:大气、简约
学生评价:这件漆器雕工圆润精细,是中国古代雕漆作品的代表作,用刀、布局、立意、品相,都是稀世奇珍。
学生交流:
《观瀑图》将山水画引入剔红制作,《芙蓉锦鸡图》将花鸟画引入剔红制作,纹样内容丰富了,但是这些纹样都有简约、大气的风格特色。
以元代栀子纹剔红盘与现代花卉纹剔红盘的对比欣赏,品读剔红经典作品的艺术特色。
在图像识读中解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感悟元代剔红作品的艺术之美。
自主学习,探究剔红发展
一、自主学习,探究不同时期剔红之美
1.创设任务情境,明确学法
明清两代剔红漆器的发展进入了鼎盛,红色的漆器深受皇帝喜爱,成立了专门的漆器制作部门,负责漆器生产。今天,我们走进故宫博物院,选择一件剔红漆器,做它们的国宝守护人,欣赏故宫剔红漆器精品,完成相应的学习活动。
2.指导学法,学会分享
如何找到我们要守护的国宝呢?
百度中找到故宫博物院网站,点击进入首页,找到“藏品分类查询”——选择“漆器”进入——工艺选择“剔红”——搜索找到喜欢的剔红漆器,点击打开网页,将链接地址分享到“502美术学习群”,然后按照导学单开始学习,提炼关键词,做好分享准备。
3.学习分享会,提升了解
通过502美术学习群,随机选择学生分享的剔红漆器精品,两位同学一组交流学习成果。
你们欣赏的是怎样的剔红漆器?它们表现了怎样的内容?在工艺和纹样上有什么特点?一起来分享你们的学习收获吧!
二、聚焦清代剔红漆器,提炼艺术风格
1.
随机出示两张明清代剔红漆器作品。
提问:为什么在纹样、工艺上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我们看视频,去解读其中的密码吧?
2.看了刚才的视频,你能说一说清代剔红漆器的纹样特点是什么?
由于纹样的繁琐,猜一猜:工艺上是不是还保留着剔和磨呢?为什么?
繁琐、复杂的纹样,不适合打磨。因此,清代剔红制作工艺就以剔为主,工艺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板书:清
工艺
剔
自主合作学习:
任务(一)担任一件剔红漆器的国宝守护人。
通过故宫博物院网站,找一件喜欢的剔红漆器作品,分享给同学。
任务(二)两人合作,完成学习单的学习任务,学会评述交流。
小组交流:
围绕纹样、工艺特点等
选择3—4位学生交流。
学生小结:繁琐
板书:
清
纹样
繁琐
以国宝守护人的角色情境,走进博物馆,开展在线学习,提升学生的信息运用技术能力,为未来化美术学习提供实证研究案例。在自主、开放的学习中,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信息收集、处理。
剔红断代、促进文化理解
1.辨析明理,学会判断
寻宝:根据刚才所学到的剔红漆器纹样特点和工艺知识,你能找出元代和清代的剔红漆器吗?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课件】出示:图片
1#
剔红山水人物图尊
清(中期)
2#
剔红梅花纹笔筒
明
3#
剔红花卉纹尊
元
初看有元代纹样的简约,但是它的底纹处理变复杂了,(课件放大)因此明代是剔红工艺发展承前启后的时代,早期继承了元代的特点,晚期摒弃这样的风格与特点,逐渐走向繁缛琐碎,为清代剔红的发展奠基。
2.介绍雕漆,感知中国漆器
今天,我们在剔红漆器的世界里走了一回。剔红是雕漆工艺的一种。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也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名目。雕漆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漆雕、剔红、剔黄、剔绿、剔犀、剔黑、剔彩、堆朱、堆漆,明朝中后期才统称雕漆。要想了解更多漆器知识,你也可以通过阅读漆器书籍、网络查询、观看相关视频、参观博物馆等方式满足你不同的需要与爱好。
3.拓展延伸,交流学习感悟
剔红是我国漆器工艺的代表,漆器也成为了我国丰富多彩和辉煌灿烂的传统工艺的精华。学完此课,你想说什么?
一件件漆器是古人聪明智慧的结晶,也铭刻着他们的匠作之心,永远值得我们去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
学生交流:
1号是清代作品,繁琐是其特征;
3号是元代作品,纹样的简约,剔和磨的工艺特征;
2号作品是明代作品。
课件欣赏
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从不同时代剔红漆器的风格辨析中学生学会审美判断,检验学生的所学。
总览中国漆器,提升学生对中国漆器艺术的由衷赞叹与自豪,促进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认同,提升文化理解。
板书:
中国漆器
雕漆——剔红
纹样
工艺
元代
简约
剔
磨
清代
繁琐
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