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 (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 (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08 21:06:5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3张PPT)
河中石兽
纪昀(jǐ
yún)
第一课时
假如将相同容量的一杯冷水及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到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
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
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一名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
探究真理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通过整理表格大致理解文章层次;
3.
感受文章的戏剧性,体会古人的探究真理的精神。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朝短篇志怪小说,写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
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
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文学常识积累
纪昀(yún)(1724-1805)
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
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他主持编纂[zuǎn]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文学常识积累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kǎn)
穴(xu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zhuǎn)。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按照节奏朗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wéi)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wéi)确论。
【临】靠近。?【干】水边。【圮(pǐ)】倒塌。?
【求】寻找。?【竟】终于。?【设帐】讲学,教书。?
【尔辈】你们。?【究】推究。?【杮(fèi)】削下的木片。?
【岂】怎么。?【暴】突然;急,大。?【携】带。?
【性】性质。?【湮(yān)】埋没。?【沿】顺着。?
【服】信服。?【确论】确切的言论【凡】凡是,大凡。?
【盖】因为,由于。?【倒掷】倾倒。?【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遂】于是,就。?
【溯(sù)流】逆流。溯,逆流而上。?【如】依照。?
【果】果然。?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臆断】主观地判断。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寺僧1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寺僧2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得于数里外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文章写了打捞落水的石兽的故事。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寺僧以为石兽在原地水中,打捞未找到,又顺流而下,从山门倒塌的位置向下游打捞,结果没找到。讲学家认为石兽应该在原地的泥沙下面。老河兵认为石兽在河流的上游。
展示一
翻译小老师
1.要求先翻译句子的难字词,再一人读原文,一人翻译。体现合作。
2.对重点字词可以提前板书提示在白板上,提醒大家做笔记。
3.不懂的语句可以求助老师和参考书。尽量做到逐字翻译。
展示二
我是小演员
1.选择相关语句进行演绎,不需要逐句翻译,根据自己对语句的理解,来扮演角色。
2.建议加入自己的想象,让观众感受到演绎角色(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说话的语气。
2.不懂的语句可以求助老师和参考书。
3.通过几次反转,揭示谁才是真正的“颠”,体现语言的戏剧性。
合作探究&能力提升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按照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思维提升
通过翻译与演绎,我从本文得到的启发是:
本文记叙了石兽落水,多年后,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同学们也要在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质疑思辨的能力。
课堂小结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2.阅读《河中石兽》原文,老河兵能找到石兽的原因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我们得出的启发是: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按照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3.《河中石兽》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参考答案
【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岁】古义:年。今义:年龄。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指物理学,一门学科。
【是】古义:代词,“这”。今义:一般为判断动词。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下流】古义:河的下游。今义:卑鄙,龌龊。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
参考答案
1.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水中。
2.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最终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3.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4.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松软浮动,河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
参考答案
5.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水寻找石兽,不是很疯狂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6.
越冲刷坑越深,等到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洞坑中。像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向前翻转。
7.不停地翻转,石头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加荒唐吗?
8.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原因的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参考答案
河中石兽
纪昀(jǐ
yún)
第二课时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虚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装机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冲击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讲学家
老河兵
他“笑”的对象
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
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
他“笑”的特点
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实际经验,沾沾自喜,自信。
我感受到的人物形象
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老”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对子交流
展示一:我是小画家
1.根据老河兵的解释,大胆发挥想象,画出石兽滚动的示意图。
2.结合原文的翻译,配合适当的解说词,让观众了解所画的内容。
3.可以分步骤体现石兽滚动的过程。
展示二:我是小侦探
1.找石兽都要考虑哪些因素,为什么按照寺僧和讲学家的方法都没有找到石兽,而按照老河兵的方法“果得于数里之外”?
完成表格。
2.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合作探究&能力提升
文章阐释的道理,
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启示?
拓展提升
1.(1)河岸
??(2)靠近(共2分。共2小题,每小题1分)
2.D(2分)
3.(1)怎么能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它离开原地呢?
(2)伊犁城中没有井,(当地人)都出城从河中取水。
(共2分。共2小题,每小题1分)
参考答案
4.示例1:他们都能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运用逻辑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作出合理推断。
示例2:甲文中,老河兵有多年治河经验,他合理分析了沙、石、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石兽逆流而上的结论;乙文中,驻守伊犁的佐领了解当地情况,合理分析了土、树、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此处有水可以打井的结论。
(共2分。意思对即可)
5.示例1:门前流水尚能西
????示例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共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
?
参考答案